云水茶心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4520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有前世今生的。茶的前世在山中,每日餐云饮露,收集晨风的轻柔,春雨的清润,泥土的芳醇,野花的香气。然后再酝酿成甘苦清幽的醇美,等待着在下一世释放。
  茶的今生在一只白瓷盏里起落沉浮,在水中重拾那些烟云过往,把回忆一点点释放。水便有了颜色有了清香,这一泡水也就有了名字称之为茶。明黄清澈的茶汤,袅袅升腾地云烟氤氲着茶的前世今生和云水茶心。
  茶是武夷山的大红袍,杯是德化的白瓷,水是太行的山泉,想来这样五湖四海聚在一起也是极难得的一种缘分。而此刻明窗净几的清爽,燕居静处的安闲,焚香瀹茗,我和一盏茶一起回忆武夷的云雾。
  武夷山之行,有万壑生烟的云海,有澄碧清透的九曲溪,有壁立千仞的巉岩,有虬枝峥嵘的古树,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的岩茶。
  岩茶顾名思义因茶树生于岩崖而得名,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更是武夷山的特色。提起茶园人们大多会想起大片大片一垄垄整齐栽满山坡的茶树,而武夷山的岩茶却是利用岩凹、石罅,延边筑建石沿,形成一段段盆栽式的茶园。行走其间,若不是导游特意指出来很难想到居然有这样独特的茶园。
  群峰叠翠,谷壑纵横的武夷山有着独特的丹霞地貌,这里的岩茶有的生长于悬崖绝壁,有的则生长在深坑巨谷,气候,温度、濕度,土壤、甚至是周边的植被都是影响茶树品质的因素。中亚热带季风性的湿润的气候和山间常年弥漫的烟雾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也赋予了岩茶独特的口感。。
  在茶农的家中品茶,大红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金骏眉等等一道道品过,有的清香,有的甘醇,有的略带一点焦香,有的则是淡淡的花香,每一道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茶香清韵。
  对于品茶并不精通,据茶师讲,品武夷岩茶最重要的是岩韵,总结起来就是“活、甘、清、香”,其中香是指茶的香气,清是指汤色的清澈艳亮,甘是指茶汤的滋味醇厚,回甘留香,唯有活所指最难描述,是指饮茶者与茶的心灵感受,应该是一种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的感觉。
  民国的茶学专家林馥全在他所著的《武夷山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营销》中是这样形容岩韵的:“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之后人们常以岩骨花香来形容岩茶的岩韵。我想岩韵或许就是山川赋予岩茶的厚重甘醇,就是草木花香赋予岩茶的清新自然,就是云雾雨露赋予它的钟灵毓秀。
  在山中,我亲眼见那些不起眼的岩茶,是如何艰难扎根在山岩之上,餐云饮露,默默舒展着绿叶在天地造化的滋养下嗓精咀华,因而在品时就有了别样的滋味。我欣欣然挑了价位适中的茶叶提了几罐回来,就如撷了武夷山的云雾水泽一般地愉悦。
  一直喜欢云水的意境,是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淡泊高远,自然恬静。就如这武夷山的岩茶经过天地的滋养,每一片叶里都有自然的消息和天地的灵性,在一盏清浅里遇水而化,每一滴水里都有云水茶心,悠然于尘外。
  古人说“禅茶一味”。茶素来是与禅结缘的,茶圣陆羽自幼随智积禅师长于寺院。而《茶经》也是在皎然禅师的倾力资助下,才得以付梓。一部茶的经典始终伴随着寺院的晨钟暮鼓,禅茶是相通的,禅茶一味,那一味是静。
  煮水、净手、温杯、烹茶、布满一室茶香,轻嗓一口,茶盏上浮动的是山中云烟,唇齿间弥散的是草木清香,也是山川静气。午后的阳光慵懒,我于一盏茶里悟禅,心注一境,那一境是茶心里的云水,是自在安闲的恬静。观云可以明志,临水可以静心,要识得如云似水的茶心需要知味的懂得,那份懂得或是就是不可言说的岩韵。
  茶本有心,喝一盏茶就认真体味一盏茶的清香甘醇,那怕不是最上好的茶叶只要有上好的心情,也能喝出清香芳美的甘醇和悠远淡泊的宁静。活在当下,认真体味每一时每一刻的生活也如饮茶一般,初品有清苦味,经岁月的沉淀后慢慢回甘,滋润而醇美,回味悠长。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茶之于饮茶的人而言,早已不再是解渴之物。苏东坡的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道出了茶的悠然意境。我本人喜好天性自由的东西,不喜一切外物累赘,恰在茶的物语里却能很好的释放这一天性了。  一杯合自然  我曾将自己喝茶的状态形容为昏天黑地一塌糊涂地放诞。平时,我会用一把日式小壶泡壶滇红,喝上两三小杯,没有太过奢华的茶具,也没有太过繁复的程式。茶不过是一种饮品,喝茶也不过是为了陶冶性情,品味茶的韵味,如果人
期刊
在二十四节气串联起来的岁月流转旋律里,始终弥漫着茶的一缕幽香沁人心脾。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是宋代文人生活四雅。茶雅俗共赏,是与文人雅士谈笑风生的博学鸿儒,亦是百姓日用不可缺的七件事之一。二十四节气茶事凝聚和承载着中国人雅致美学的智慧和日常生活的仪式感。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山间苍黄色的报春鸟枝头作声“春起也”,草木萌动。二月二龙抬头,兴云布雨以利丰年。惊蛰时节,喊山台上分外热闹。
期刊
在神话故事中,神农尝百草,以茶解百毒,留下了茶文化起源的传说。若论“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最早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雅士饮茶之时,往往以诗词吟咏,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精美茶诗、茶词和茶曲,真是咏之不尽,赋
期刊
中国传统插花,是美好的艺术。它与中国茶艺术有深厚的渊源,可谓是姊妹艺术。  明代袁宏道著有插花名著《瓶史》,写的是儒生文士的插花韵味,其中提到茗赏:“茗赏者上也,谭(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茗赏即饮茶赏花。茶之清逸,更适合文士高雅之品味,比谭赏、酒赏都要高。  事实上,在茶室或举办茶会的庭院、山林间设茶品饮、赏花,或就在山林野花间品茶赏花,即茗赏的源头,其来源实在很早。这是由热爱宇宙自然山水的传
期刊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鸽斑。  相如,雖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一一[宋]黄庭坚《满庭芳·茶》
期刊
一谈起茶点,固然离不开果子。春樱花、夏秀水、秋红叶、冬白雪,一年四季,一盞茶,不同的景致之下,总有不同的搭配,佐味茶的苦味和生涩。樱饼、羊羹、栗子茶巾绞、蕨饼则是常见的和果子。  大部分人知道果子是在日本的茶席上,但鲜少人了解和果子的起源也来自中国唐朝时期的唐果子,是一种由米、麦、豆制成的油炸年糕,起初多供奉于庙堂而非民间,后来传至日本也就是我们口头常说的“和果子”,随着历史的承传,果子也从庙堂之
期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谓之“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有言:“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亦载:“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犹盛。”宋代茶文化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著名美学家蒋勋也曾说过:“宋代的极简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在浩如
期刊
中唐时期,大乱初定,百废待兴,长安城中那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宫殿也重新闪耀着东方第一大国的气派。也许是早朝刚下,此时殿内并无文武百官,止一案,一炉,一盏,又有主客二人对坐而已。主者谁人?唐代宗也,客者谁人?高僧积公也。相传积公和尚善饮茶,不但能辨茶叶的由来,而且还可以辨煎茶之水的出处。代宗亦嗜茶,遂请积公和尚前来相饮。炉上有壶,待壶中水开,代宗命宫中煎茶好手,取过上等茶叶,沏好一盏,送与和尚,和尚止饮
期刊
团茶的大量出现见于宋代,皇室大量引进龙团凤饼。龙凤团茶饼有“始于丁渭,成于蔡君漠”之说。宋真宗咸平年间,丁渭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饼使创龙凤团茶,后由蔡君漠接任丁渭之职,在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制出小龙团茶。专供皇室享用的龙团凤饼,不仅运输方便,还是精美的工艺品。  欧阳修在《归来录》中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漠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
期刊
自饮茶成风,在文人士族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后,茶这样洗涤心灵的事物牢牢占据了文人雅士的心,成为多少文人爱不释手的心头好。其中,就有一位明代的散文家,张岱。  说起张岱,大家一点也不陌生。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漫游八方,明朝灭亡后,他避居山中,布衣长发,于落拓不羁和穷愁潦倒中著书立说,直至生命的终点。正是因为在国破家亡中冷眼看世,他在《陶庵梦忆》里所描绘的种种美好的事物,才显得更加的美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