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天地润生活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日里喝茶看书,倒是养出个好性子。尤其爱倒腾些瓶瓶罐罐,杯子碗盏。时间久了,日日里都要抽出时间来擦拭摆放,总是个独处寄情的好时光。爱上茶的时候,你也就学会了享受孤独,从茶里泡出一番天地来。
  若是想要喝上一杯佳茗,却也少不得各种繁杂的工序准备。从择茶,择器,择水还需要在一个清气爽朗的好时间,与爱茶的友人认认真真的对饮。一盏好茶不打断的喝上个七,八泡,茶尽人醉。但是这样集中性的一个时辰也是不多有的。哪怕是终日里坐在茶桌前,能与你脾性相投的爱茶人也是不多。大多日子里,茶成了配色。或是分享茶品,闲话家常,虚度时光,又或是茶伴书香。
  爱喝茶的年轻人许是和周遭的同龄人有稍许些的不用,身边来来往往的也竟是年长些得忘年交。倒是也自在,可能真正爱喝茶的人都爱思考,爱思考就极具包容。所以也爱包容我这乳臭未干的毛丫头。长篇阔论,人生哲学,生活经历听得多了,自己也总透露出少许少年老成的味道来。见到同龄人也总习惯于好为人师,免不得招人烦。可不,突发奇想的想要认识些同龄人,还记得偶然间刻意和一位比我仅年长一岁的书友攀谈起来,很久之后双方熟络起来,有一次聊起这第一印象。“挺好的啊,就是忒能说。”手导白了一眼,可能看出我的不悦来,过而又补充到“不是什么大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想着还是要谦虚低调些,不过三日,过后又给人大聊特聊养生修性之类的,倒是没给人吓跑。掰掰手指很是得意,感叹我多了一位年轻的朋友。后来想想90年代初出生的我们确也实实在在三十了。当我有这个醒悟的时候,着着实实的自己也吓了一跳,可不吗,快三十了。当我写下这句话之前,朋友问我,你算晚婚不?我说,不算!
  认真喝茶的时间有十年往上了,若是说些茶上的门门道道确也如数家珍。从茶性到茶树,从唐煎宋点明清泡到现如今茶的文化,物质属性。倒是也能凭借从别人处借来或是自己经验所得,神侃一番。若是归到喝茶这件事的本身来,还是那句,必定要十分不嫌麻烦的。我们自然是有觉得十分麻烦的时刻,一旦觉得麻烦那就丧尸了泡茶本身的乐趣,因为泡茶只有在麻烦的经历下才隐藏着它的本质。若是不会享受喝茶前种种工序的麻烦,那就太可惜了。越是喝茶前准备的详尽,越是能品味出茶性味道的至清至甜来,也不由的升起仪式感给你带来的‘静气’。泡茶过程中也一定要一丝不苟。尊重章法,每一次的注水点茶,每一道的出汤观叶,都需要一心一意。在这些细节之中脚要落地踩实,气沉丹田。身体要沉肩坠肘,气息需平和缓慢悠长。身体呼吸的节奏配合入水出汤,节奏平缓有力。稳水注,听汤声。在这持续的x月程中万万不可泄气,辜负了一杯好茶。
  泡茶的器具也是要细细的选择,称手的盖碗,口径高度合适的玻璃杯,还是利于聚香观色的品茗杯……都是要下些功夫才好。也不必花俏复杂,总是会夺了茶叶纯洁质朴的光彩。不要操之过急,配得上自己的气质审美,经济基础还有喜欢的茶品,这样的器具方才满意。物件是不在于多的,而在于合适,日岁久了必然也是能养出主人的气质来。多年来我也因一时的冲动花了不少冤枉银子,就权当是交了学费,也不吝赠与喜欢它的人。
  有的时候一只普通的玻璃杯也能泡出至真至味的好茶,当然,要学习些泡茶使用茶器具的技巧手法,还要了解茶性。玻璃杯最适合冲泡高香,茶形样漂亮的绿茶。汤清汁翠的能够疗愈心神,见山见水。周作人说过,“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我想这仅仅是手中一盏透明玻璃杯里,在水中飞舞起伏的茶能带来给你的。
  高脚的玻璃杯子适合冲泡绿茶,尤其我家乡有名的太平猴魁。春夏时,倒进杯里半杯水,温度略有下降,根部朝下投入魁茶。待这茶静静漫润舒展,轻轻吸气提壶拉起水注,慢慢呼气停下壶稳住,朝着杯壁点人细细的水注。水注要轻要缓。待七分满后,这一杯茶也就成了。可以喝上二三个时辰,续水时也不可怠慢。总也算不辜负这好光景。秋冬时候,烫洗杯子提上杯温,迅速投人魁茶。轻轻摇香,放置胸前。不用离得鼻腔太近,因为这茶香它会找你。静下心来,甚至你可以闭上眼睛完全放松自己的眉毛嘴唇,深深的嗅这草木幽兰之气。体会下人在草木间的感觉,我想好茶定也不辜负你。过后对着杯壁点上90度略粗些的均匀水注,在北方的溫室里,应该可以闻到这蹿上来的茶香。在周作人所说的“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杯茶的风味天成。我在北京有4余年的时间了,我觉得这猴魁尤其适合北方冬日的干燥和夏季的炎热。我常常和友人开玩笑,快快给我沏杯猴魁续命。
  我希望更多的友人们在平常的日子里好好喝茶,培养喜欢喝茶的爱好。喜欢的,自然会回报你很多,但是请记住任何喜欢,都需要长久的付出和努力。至少当你不觉得是付出和努力的时候会由心底里生出欢喜。在好时光里烧炭煮水;在下过雪的北平,踏雪寻梅,只为泡一壶心上茶;在夏至到来的季节,悄悄的在荷花里窨茶;还有那青梅煮茶。一次又一次,仿佛是一直还没有做完的清梦,就醉倒在这茶的世界里了。
  习茶多年,爱上了这颗自然界的精灵,不说别的至少是同样爱上了植物,花朵,山水,清净。无论想到哪一条都能瞬间受用。虽还没做到纪晓岚口里的“上等人,读书耕种”,却也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早起早睡,读书喝茶,礼佛思考。身边多了些实实在在的同行人,那些温暖亲切的提醒,句句都如坚实的青石板,稳稳当当铺在足下,想要立即踏上去往前走的感觉。又如此的具体,切实,可用。就如同那茶一般陪伴我们以人生为名的漫长旅行,在其不断的消化和实践。肉体需要营养,精神也同样需要。我们可以去尝试喜欢些什么而后转化成行动力,然行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真理转化成内在的积极动力,成为我们成长的真正养分。想来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尼采有句话“一切诗人都相信:谁静卧草地或幽谷,侧耳倾听,必能领悟天地间万物的奥秘”心因万物而噪生,因万物而寂灭,不停的去领悟自然,亲近自然。从一杯茶的时间开始。用心在天地之间“回音”,用爱在时间的长河中“相会有为。”我相信无尽的向上向好是生命的本质所在。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鸽斑。  相如,雖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一一[宋]黄庭坚《满庭芳·茶》
期刊
一谈起茶点,固然离不开果子。春樱花、夏秀水、秋红叶、冬白雪,一年四季,一盞茶,不同的景致之下,总有不同的搭配,佐味茶的苦味和生涩。樱饼、羊羹、栗子茶巾绞、蕨饼则是常见的和果子。  大部分人知道果子是在日本的茶席上,但鲜少人了解和果子的起源也来自中国唐朝时期的唐果子,是一种由米、麦、豆制成的油炸年糕,起初多供奉于庙堂而非民间,后来传至日本也就是我们口头常说的“和果子”,随着历史的承传,果子也从庙堂之
期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谓之“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有言:“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亦载:“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犹盛。”宋代茶文化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著名美学家蒋勋也曾说过:“宋代的极简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在浩如
期刊
中唐时期,大乱初定,百废待兴,长安城中那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宫殿也重新闪耀着东方第一大国的气派。也许是早朝刚下,此时殿内并无文武百官,止一案,一炉,一盏,又有主客二人对坐而已。主者谁人?唐代宗也,客者谁人?高僧积公也。相传积公和尚善饮茶,不但能辨茶叶的由来,而且还可以辨煎茶之水的出处。代宗亦嗜茶,遂请积公和尚前来相饮。炉上有壶,待壶中水开,代宗命宫中煎茶好手,取过上等茶叶,沏好一盏,送与和尚,和尚止饮
期刊
团茶的大量出现见于宋代,皇室大量引进龙团凤饼。龙凤团茶饼有“始于丁渭,成于蔡君漠”之说。宋真宗咸平年间,丁渭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饼使创龙凤团茶,后由蔡君漠接任丁渭之职,在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制出小龙团茶。专供皇室享用的龙团凤饼,不仅运输方便,还是精美的工艺品。  欧阳修在《归来录》中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漠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
期刊
自饮茶成风,在文人士族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后,茶这样洗涤心灵的事物牢牢占据了文人雅士的心,成为多少文人爱不释手的心头好。其中,就有一位明代的散文家,张岱。  说起张岱,大家一点也不陌生。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漫游八方,明朝灭亡后,他避居山中,布衣长发,于落拓不羁和穷愁潦倒中著书立说,直至生命的终点。正是因为在国破家亡中冷眼看世,他在《陶庵梦忆》里所描绘的种种美好的事物,才显得更加的美好
期刊
茶是有前世今生的。茶的前世在山中,每日餐云饮露,收集晨风的轻柔,春雨的清润,泥土的芳醇,野花的香气。然后再酝酿成甘苦清幽的醇美,等待着在下一世释放。  茶的今生在一只白瓷盏里起落沉浮,在水中重拾那些烟云过往,把回忆一点点释放。水便有了颜色有了清香,这一泡水也就有了名字称之为茶。明黄清澈的茶汤,袅袅升腾地云烟氤氲着茶的前世今生和云水茶心。  茶是武夷山的大红袍,杯是德化的白瓷,水是太行的山泉,想来这
期刊
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前芽。  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  三昧手,不须夸。满瓯花。  睡魔何處,两腋清风,兴满烟霞。  一一[宋]张抡《诉衷情·闲中一盏建溪茶》
期刊
雨是一场短暂的栖居。没有永远的晴天,却也没有落不停的雨,雨来的地方是天上的云,留驻的地方是人间的水。  云水之间,经过一场雨。雨水有时浙沥沥,有时哗啦啦,还有的时候奔涌急促,像是生命中的某些改变。  如加缪写过的那场雨,是在萦绕数月的疫情终于结束后。雨水冲刷,大地又流淌出生生不息的鲜活。天生的灾,天自会灭,放在更大的纬度上去看,悲伤也只是时代的悲伤,人间冬去春会来,否卦后面跟着泰。  其间周转,受
期刊
在中国,至迟在1.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开始在亲人的尸体周边撒放朱砂粉,表明灵魂观念已经存在。春秋战国之际,原始“灵魂不灭”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魂”“魄”二元观,阴阳、五行观念也在此时大行其道。人们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中庸》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厚葬构成了此阶段人们的丧葬观。战国后期社会上出现追求长生不老的求仙观,人们慢慢地相信,通过修行或求得长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