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职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的教学起点、教学目标和特殊规律,决定7其理论教学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教学形式,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任职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化”模式总体构想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关键词:任职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任职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化”模式的总体构想
(一)在指导思想上,围绕培训目标,着眼岗位实践,强化理论运用,注重能力生成
“围绕培训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培训专业层次的全面剖析、专业发展领域的前沿跟踪、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时代要求的准确定位等基础之上。“着眼岗位实践”不仅要求明确培训对象拟(现)任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畴,还应明确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相同岗位不同单位在业务实践中的特性区分。 “强化理论运用”落脚于理论教学向实践运用的迁移,强调理论教学不能停留于单纯认知层面,应当追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和回归实践的理论再指导。 “注重能力生成”既是任职培训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优化理论结构、强化应用指导,才能更好地生成岗位任职能力。
(二)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教员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和以学员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的紧密结合
教员的主导地位一是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优质设计上,即确定一条贯穿本课程、某一专题或问题的内容主线,以及与之系统配套的相关辅助内容,其表现形式或是一个核心案例、一个想定或是一项业务全程等;二是要体现在教学实施中的启发引领上,即以渐进式或剖析式教学,引导学员通过分析案例因果、演进业务流程,明确理论重点、总结理论要点、解惑理论难点,帮助学员带着源于实践的感性思维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学员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个体针对性、教学方法的个体适应性、教学目标的个体满足性等方面,即围绕任职岗位,以学员个性需求支配下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为基础,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讨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学习理论、激活思维、借鉴创新、生成能力。
(三)在过程要素上,注重教学双方的先期准备、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理论向实践的应用转化等重要环节
学员入学前后的学情调查和需求分析是教员进行教学准备的基本要素,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前提基础;开课前课程(专题)素材(案例)的提前下达、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指引是教员准备的必备要素,是将学员引入教学的重要手段;预习素材(案例)、查阅相关资料、求知理论要点、围绕岗位现实问题提出解决预案是学员准备的主要内容,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必要环节。教学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设疑解惑、学员之间的研讨交流等,它是拓展信息、活跃思维、相互借鉴、集智创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高效组织形式。实践应用是理论教学的根本要素,也是发挥理论教学效益、强化任职业务能力、解决岗位现实问题、满足学员个体需求、实现教学成果转化等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二、任职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化”模式的具体设计
(一)基于培训需求的教学准备
1.学情调查。学情调查是围绕培训专业设置要求和参训学员实际情况,对教学需求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活动。它是确定培训主线、优化教学设计、实施针对性教学的前提和及时微调人才培养方案、适时修订课程标准的基础。学情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的前沿理论、应用实践、创新成果和学员的认知基础、岗位业务、个性需求两个方面。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以问题为中心”,即将培训需求通过形成“问题”加以体现,将培训目标通过解答“问题”加以实现,教学过程就是围绕教学问题,把握教学目标,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统筹教员、学员、教材、媒体、资源、评价等各方面的地位作用和结构组成,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进而通过教学实践来还原理论、解析理论、升华理论、指导实践。
(二)围绕岗位任职的问题设置
问题设置是以学情分析为基础,由教学双方围绕培训专业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研究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具体目标的活动,是展开理论教学的起点,是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问题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员的认知基础和岗位需求,对能否顺利达成培训的基本要求、生成和强化任职能力、满足学员个性需求等具有直接影响。
(三)突出启发互动的教学形式
教学互动是任职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手段,也是理论教学“实践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员应当始终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区分学员个体认知结构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促进者”作用,帮助学员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先备知识,突出启发式教学,积极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和实践环境,全面调动学员参与研讨交流的积极性,提高教学互动的质量和效益。
(四)利于理论应用的情境创设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注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搭建物化平台。加大模拟训练室、虚拟实验室、多功能专修室的建设力度,积极研发专业教学仿真软件和模拟训练器材,建设齐全配套的信息化教学场地;加强专业综合训练设施建设,增设训练科目,拓展训练功能,提高“基地化”教学效益;积极发挥地缘优势,充分利用周边军地资源,建立院外教学实践基地,有效整合院内外各类教学资源,为强化实践性教学提供直接的物质条件。
2.营造虚拟环境。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运用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仿真系统、模拟训练软件和教学事例、案例、想定等,对“问题”场景进行直观再现或对“问题”环境进行虚拟、模拟;组建教学示范演练分队,为在专业教学中再现实践原形、演示业务流程、模拟问题环境等打造专业队伍;从军地单位聘请客座教授参与教学,增加业务活动的背景描述和实践化感知,强化理论教学的情境导向。
3.建立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团结、组织和文化合成”学习理念,通过网上互助学习、课后辅导答疑、教员驻队跟训等形式,建立师生间的学习共同体;采取跨军兵种编班、选课分班教学、专题研讨辩论等方式,建立学员间的学习共同体;在研讨交流、论文答辩等过程中,鼓励学员加强相互之间和与教员、专家之间合作学习,通过不同经历、阅历的深入交流,拓展学习情境。有效培育“公共知识空间”,适时发布或推广单一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问题或教学成果,引发全体教学人员的思考和关注,扩大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范围和效益。
(五)面向综合效益的质量评价
1.以岗位能力为主线设置考核内容。围绕各培训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需求、业务流程、问题处置为重点,考核学员已否掌握拟任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能否顺利开展拟任岗位的各项业务和分析处理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等。
2.以实践应用为核心把握考核标准。根据各培训专业课程标准的考核设计,兼顾全军部队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对有关专业和岗位的具体要求,把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指向,突出专业理论的应用性考核。
3.以多元评价为手段确定考核成绩。围绕各培训专业的教学要求,区分课程评定考核成绩:如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课程论文、综合演练等,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
责任编辑:姜雪
关键词:任职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任职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化”模式的总体构想
(一)在指导思想上,围绕培训目标,着眼岗位实践,强化理论运用,注重能力生成
“围绕培训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培训专业层次的全面剖析、专业发展领域的前沿跟踪、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时代要求的准确定位等基础之上。“着眼岗位实践”不仅要求明确培训对象拟(现)任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畴,还应明确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相同岗位不同单位在业务实践中的特性区分。 “强化理论运用”落脚于理论教学向实践运用的迁移,强调理论教学不能停留于单纯认知层面,应当追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和回归实践的理论再指导。 “注重能力生成”既是任职培训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优化理论结构、强化应用指导,才能更好地生成岗位任职能力。
(二)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教员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和以学员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的紧密结合
教员的主导地位一是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优质设计上,即确定一条贯穿本课程、某一专题或问题的内容主线,以及与之系统配套的相关辅助内容,其表现形式或是一个核心案例、一个想定或是一项业务全程等;二是要体现在教学实施中的启发引领上,即以渐进式或剖析式教学,引导学员通过分析案例因果、演进业务流程,明确理论重点、总结理论要点、解惑理论难点,帮助学员带着源于实践的感性思维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学员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个体针对性、教学方法的个体适应性、教学目标的个体满足性等方面,即围绕任职岗位,以学员个性需求支配下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为基础,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讨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学习理论、激活思维、借鉴创新、生成能力。
(三)在过程要素上,注重教学双方的先期准备、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理论向实践的应用转化等重要环节
学员入学前后的学情调查和需求分析是教员进行教学准备的基本要素,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前提基础;开课前课程(专题)素材(案例)的提前下达、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指引是教员准备的必备要素,是将学员引入教学的重要手段;预习素材(案例)、查阅相关资料、求知理论要点、围绕岗位现实问题提出解决预案是学员准备的主要内容,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必要环节。教学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设疑解惑、学员之间的研讨交流等,它是拓展信息、活跃思维、相互借鉴、集智创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高效组织形式。实践应用是理论教学的根本要素,也是发挥理论教学效益、强化任职业务能力、解决岗位现实问题、满足学员个体需求、实现教学成果转化等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二、任职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化”模式的具体设计
(一)基于培训需求的教学准备
1.学情调查。学情调查是围绕培训专业设置要求和参训学员实际情况,对教学需求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活动。它是确定培训主线、优化教学设计、实施针对性教学的前提和及时微调人才培养方案、适时修订课程标准的基础。学情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的前沿理论、应用实践、创新成果和学员的认知基础、岗位业务、个性需求两个方面。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以问题为中心”,即将培训需求通过形成“问题”加以体现,将培训目标通过解答“问题”加以实现,教学过程就是围绕教学问题,把握教学目标,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统筹教员、学员、教材、媒体、资源、评价等各方面的地位作用和结构组成,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进而通过教学实践来还原理论、解析理论、升华理论、指导实践。
(二)围绕岗位任职的问题设置
问题设置是以学情分析为基础,由教学双方围绕培训专业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研究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具体目标的活动,是展开理论教学的起点,是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问题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员的认知基础和岗位需求,对能否顺利达成培训的基本要求、生成和强化任职能力、满足学员个性需求等具有直接影响。
(三)突出启发互动的教学形式
教学互动是任职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手段,也是理论教学“实践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员应当始终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区分学员个体认知结构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促进者”作用,帮助学员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先备知识,突出启发式教学,积极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和实践环境,全面调动学员参与研讨交流的积极性,提高教学互动的质量和效益。
(四)利于理论应用的情境创设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注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搭建物化平台。加大模拟训练室、虚拟实验室、多功能专修室的建设力度,积极研发专业教学仿真软件和模拟训练器材,建设齐全配套的信息化教学场地;加强专业综合训练设施建设,增设训练科目,拓展训练功能,提高“基地化”教学效益;积极发挥地缘优势,充分利用周边军地资源,建立院外教学实践基地,有效整合院内外各类教学资源,为强化实践性教学提供直接的物质条件。
2.营造虚拟环境。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运用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仿真系统、模拟训练软件和教学事例、案例、想定等,对“问题”场景进行直观再现或对“问题”环境进行虚拟、模拟;组建教学示范演练分队,为在专业教学中再现实践原形、演示业务流程、模拟问题环境等打造专业队伍;从军地单位聘请客座教授参与教学,增加业务活动的背景描述和实践化感知,强化理论教学的情境导向。
3.建立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团结、组织和文化合成”学习理念,通过网上互助学习、课后辅导答疑、教员驻队跟训等形式,建立师生间的学习共同体;采取跨军兵种编班、选课分班教学、专题研讨辩论等方式,建立学员间的学习共同体;在研讨交流、论文答辩等过程中,鼓励学员加强相互之间和与教员、专家之间合作学习,通过不同经历、阅历的深入交流,拓展学习情境。有效培育“公共知识空间”,适时发布或推广单一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问题或教学成果,引发全体教学人员的思考和关注,扩大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范围和效益。
(五)面向综合效益的质量评价
1.以岗位能力为主线设置考核内容。围绕各培训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需求、业务流程、问题处置为重点,考核学员已否掌握拟任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能否顺利开展拟任岗位的各项业务和分析处理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等。
2.以实践应用为核心把握考核标准。根据各培训专业课程标准的考核设计,兼顾全军部队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对有关专业和岗位的具体要求,把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指向,突出专业理论的应用性考核。
3.以多元评价为手段确定考核成绩。围绕各培训专业的教学要求,区分课程评定考核成绩:如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课程论文、综合演练等,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
责任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