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示范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育教学与其它课堂教学不同的一大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对学生尽快地接受和掌握正确规范的动作技术、加速学者的动作技能形成和提高教学效应都具有积极性作用。体育教师运用示范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对体育教师的特殊要求;二是体育教师运
用示范教学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的特殊作用;三是体育教师运用示范教学的艺术技巧及教学效应。
1.示范性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
示范虽然是教学中的一个通用环节,但具体到体育教学中,给体育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因为体育教学大都是课外实践课,必然受到气候、场地、器材条件、教材、学生人数、组织练习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体育教学是与人体形态、机能、器官、素质等相联的教学过程,因而与教学对象的身体条件、体能状况、心理状态、接受能力等相关联。各方面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体育教师的示范效果和教学质量,这些都对体育教师如何运用示范性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1能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做好示范。在学生的注视下,体育教师不能在示范前进行试做。一次示范成功,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威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其学习技术动作的安全感。教师要根据需要讲解动作要领,尤其是在教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要随时示范,同时,也要在保护不充分的条件下,能独立完成示范动作。
1.2能掌握示范的时机、条件和场合。体育教师在每一堂课中,根据不同的时机和要求,需要进行若干次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由于示范的时机、条件和场合不同,要想做出准确、完美的示范动作,教师就要在体力、精力、心理上具备克服困难、敢于示范的能力。
1.3能用非语言行为配合示范。体育教师在示范中,应用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协助,提高传递示范信息的准确性,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感知和理解,尤其对难于表达的技术动作过程、技术难点,可用手指点动作用力方向,用手臂的摆动来代替动作幅度与速率,用手势比划高度、长度等,使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时间、空间的概念,加快技术动作的掌握。
2.体育教师运用示范性教学的特殊作用
体育教师有了示范技能,仅是具备了教学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运用和发挥示范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动作技术技能。体育教师要运用和发挥示范教学的价值作用,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
2.1示范的时机,俗称火候。教师要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探寻学生需要看和希望看示范动作的时机。如教健美操时,必须先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动作形象,使其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讲过程学动作的要领、方法、要求与注意事项;为了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教师还要做补充性示范和强化性示范;对于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示范则要有针对性,阐明技术难点与易犯错误,等等。
2.2利用示范的条件。示范条件是指示范时充分利用教学场地器材设备,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思路,加深理解。教授教材要示范,复习教材或辅助性练习等也可采用示范,但示范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如教篮球运球技术动作时,教师可采用设置障碍等方法,使学生对运球技术动作要领及方法有良好的动作形象,从而能模仿运用。
2.3示范的角度。示范角度指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教学技术动作,教师根据讲解的教材、示范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规范动作,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如教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时,如果让学生看手臂如何预摆、身体反弓、重心移动和去球点,就应从侧面示范;如果看摆臂方向和去球方向,就应背对学生示范。不同角度的示范,会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
2.4示范次数。示范次数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而定。简易的动作示范次数要少,较难的动作示范次数增多,且速度减慢。在示范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眼神、表情,以把握学生对体育教师示范的效果。
2.5技术动作的类别。技术动作的类别决定了体育教师示范的方式,如体操项目要求动作连贯、准确、优美,教师示范就应做到完整、连贯和减少多余动作,并且要注意形体美、动作美,拉长身体线条和加大动作幅度,让学生既了解动作的规格,又接受美的教育。
3.体育教师运用示范性教学的艺术技巧
3.1教师与学生配合示范。有的体育项目及技术动作需要教师与学生联合示范,有的还可以请学生分别示范,这种示范方法有以下优点:一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能相互对比;三是能在示范中指出技术动作的优缺点,提出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为了鼓励学生敢于示范,可在学生示范以后给予表扬或请全体同学鼓掌致谢。
3.2示范中可配合其它形式的辅助手段。教师可结合出掌、口令、读数、报动作要领、念口诀、看图片模型等方法,扩大学生感官的接受面为下一步教学与练习打下基础。如篮球右手运球后转,技术动作,示范可分解为步:数“1”时,右手拍球左腿上步;数“2”时换左手运球,同时后转的右脚撤步。教师在示范中,边示范边配合读数,学生在练习中也可通过读数配合,使动作练习节奏明显。
3.3抓住第一次示范机会,提高教学效果。第一次示范对学生影响颇大,教师要通过正确、完美的动作示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相信掌握技术动作要领的重要性和产生再想看示范动作的念头。如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第一次示范,教师应尽量投中篮,让学生有美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的求知欲。
3.4示范前要提醒学生对重点环节的注意。示范前要求学生看关键的动作环节;每次示范要有所侧重,第一次示范重点看什么,动作正误对在示范重点又该看什么,都应事先交待清楚。如鱼跃前滚翻动作,要让学生先注意手腾空,再注意屈臂缓冲、低头团身动作,每次示范的重点不宜过多。
3.5巧妙运用非语言行为弥补示范动作的不足。在纠正错误动作或提醒学生注意动作时,教师可运用非语言行为弥补示范动作不足,特别在远离学生的位置,用非语言行为示范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师屈一下腿,提示学生要降低重心;拍拍腹部,注意收腹;转一下腰,说明要用转腰力量,等等。选用的非语言示范要适时、恰当、正确,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练习。
用示范教学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的特殊作用;三是体育教师运用示范教学的艺术技巧及教学效应。
1.示范性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
示范虽然是教学中的一个通用环节,但具体到体育教学中,给体育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因为体育教学大都是课外实践课,必然受到气候、场地、器材条件、教材、学生人数、组织练习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体育教学是与人体形态、机能、器官、素质等相联的教学过程,因而与教学对象的身体条件、体能状况、心理状态、接受能力等相关联。各方面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体育教师的示范效果和教学质量,这些都对体育教师如何运用示范性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1能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做好示范。在学生的注视下,体育教师不能在示范前进行试做。一次示范成功,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威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其学习技术动作的安全感。教师要根据需要讲解动作要领,尤其是在教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要随时示范,同时,也要在保护不充分的条件下,能独立完成示范动作。
1.2能掌握示范的时机、条件和场合。体育教师在每一堂课中,根据不同的时机和要求,需要进行若干次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由于示范的时机、条件和场合不同,要想做出准确、完美的示范动作,教师就要在体力、精力、心理上具备克服困难、敢于示范的能力。
1.3能用非语言行为配合示范。体育教师在示范中,应用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协助,提高传递示范信息的准确性,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感知和理解,尤其对难于表达的技术动作过程、技术难点,可用手指点动作用力方向,用手臂的摆动来代替动作幅度与速率,用手势比划高度、长度等,使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时间、空间的概念,加快技术动作的掌握。
2.体育教师运用示范性教学的特殊作用
体育教师有了示范技能,仅是具备了教学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运用和发挥示范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动作技术技能。体育教师要运用和发挥示范教学的价值作用,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
2.1示范的时机,俗称火候。教师要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探寻学生需要看和希望看示范动作的时机。如教健美操时,必须先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动作形象,使其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讲过程学动作的要领、方法、要求与注意事项;为了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教师还要做补充性示范和强化性示范;对于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示范则要有针对性,阐明技术难点与易犯错误,等等。
2.2利用示范的条件。示范条件是指示范时充分利用教学场地器材设备,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思路,加深理解。教授教材要示范,复习教材或辅助性练习等也可采用示范,但示范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如教篮球运球技术动作时,教师可采用设置障碍等方法,使学生对运球技术动作要领及方法有良好的动作形象,从而能模仿运用。
2.3示范的角度。示范角度指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教学技术动作,教师根据讲解的教材、示范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规范动作,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如教排球正面上手发球时,如果让学生看手臂如何预摆、身体反弓、重心移动和去球点,就应从侧面示范;如果看摆臂方向和去球方向,就应背对学生示范。不同角度的示范,会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
2.4示范次数。示范次数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而定。简易的动作示范次数要少,较难的动作示范次数增多,且速度减慢。在示范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眼神、表情,以把握学生对体育教师示范的效果。
2.5技术动作的类别。技术动作的类别决定了体育教师示范的方式,如体操项目要求动作连贯、准确、优美,教师示范就应做到完整、连贯和减少多余动作,并且要注意形体美、动作美,拉长身体线条和加大动作幅度,让学生既了解动作的规格,又接受美的教育。
3.体育教师运用示范性教学的艺术技巧
3.1教师与学生配合示范。有的体育项目及技术动作需要教师与学生联合示范,有的还可以请学生分别示范,这种示范方法有以下优点:一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能相互对比;三是能在示范中指出技术动作的优缺点,提出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为了鼓励学生敢于示范,可在学生示范以后给予表扬或请全体同学鼓掌致谢。
3.2示范中可配合其它形式的辅助手段。教师可结合出掌、口令、读数、报动作要领、念口诀、看图片模型等方法,扩大学生感官的接受面为下一步教学与练习打下基础。如篮球右手运球后转,技术动作,示范可分解为步:数“1”时,右手拍球左腿上步;数“2”时换左手运球,同时后转的右脚撤步。教师在示范中,边示范边配合读数,学生在练习中也可通过读数配合,使动作练习节奏明显。
3.3抓住第一次示范机会,提高教学效果。第一次示范对学生影响颇大,教师要通过正确、完美的动作示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相信掌握技术动作要领的重要性和产生再想看示范动作的念头。如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第一次示范,教师应尽量投中篮,让学生有美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的求知欲。
3.4示范前要提醒学生对重点环节的注意。示范前要求学生看关键的动作环节;每次示范要有所侧重,第一次示范重点看什么,动作正误对在示范重点又该看什么,都应事先交待清楚。如鱼跃前滚翻动作,要让学生先注意手腾空,再注意屈臂缓冲、低头团身动作,每次示范的重点不宜过多。
3.5巧妙运用非语言行为弥补示范动作的不足。在纠正错误动作或提醒学生注意动作时,教师可运用非语言行为弥补示范动作不足,特别在远离学生的位置,用非语言行为示范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师屈一下腿,提示学生要降低重心;拍拍腹部,注意收腹;转一下腰,说明要用转腰力量,等等。选用的非语言示范要适时、恰当、正确,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