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数学课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A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独立操作的能力,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在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时对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萌芽和基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有强迫性,很难具有创造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削弱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感到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延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上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要培养观察的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只有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提高观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定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时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工夫,就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机会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就会有不同的反映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觉得“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对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封闭的校园,难免感到不适应。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了一把“枷锁”。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大有可为。只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他文献
摘 要: 上好课、教好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心愿。作者从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课堂问题及课堂作业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感悟。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课堂导入 问题设计 课堂作业  最新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那就是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设情境,作为演示工具,突出重点与难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等。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作用  一、创设情境  人类知觉是通过不同的感觉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加工各类信息的,但在数学多媒体中,信息表征主要作用于
摘 要: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分析学生数学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抓住时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施教,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对初中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后进生 转化措施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
摘 要: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使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 学习情感 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重新实践应用,激发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小学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促进师生良好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课堂提
消化道不仅仅是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作用。天然免疫是宿主对抗外来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当微生物入侵时,宿主通过病源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掌握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