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dly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抓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求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灵活地运用知识。
  1.用简便的分析方式解决问题,启迪学生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
  如教学计算题时有一道题为34×101=?,我让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寻求解法。开始许多学生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答案,即34×101=3434,显然计算很麻烦。这时我启发学生,谁还能用别的方法解出来?101这个数还能怎样变化?学生经过开动脑筋分析,有的小组就想出将101写成100 1这一新见解,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即34×101=34×(100 1)=3400 34=3434,这样既简便又正确,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对这小组的学生给予了表扬鼓励。通过求异创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达到提高学生智力的目的。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对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探讨得到结论,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运用提示激励,使学生乐于创新。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长25厘米,宽10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若干个小正方体,然后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求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见了这题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问:“老师,这个大正方体的棱长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求出它的表面积?”我没马上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要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我提示学生:“将这个长方体锯成若干个小正方体,然后再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的什么和原来长方体的什么是相等的?”
  班级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提出:将长方体拼割成正方体后,体积是不变的,我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学生继续认真思考。学生们认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答案:将长方体拼割成正方体后,体积是不变的,原来的长方体的体积为:25×10×4=1000(立方厘米),因此可得,将这个长方体锯成若干个小正方体然后再拼成一个大正方体的体积也为1000立方厘米。而1000=10×10×10=103,因此可得,这个大正方体的棱长为10厘米,所以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则为:10×10×6=600(平方厘米)。
  2.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圆的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1.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行程问题中有一道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4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不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于是我组织了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演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学生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学生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学生在前。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地知道,这道题应分为以下四种情况来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对拉开距离:(70 60)×2-24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70 60)×2 240=50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70×2 240-60×2=26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60×2 240-70×2=220(千米)。
  2.培养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启创新思维大门。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独特的、富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门。
  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铜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只想到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铜块全部浸没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20×20×10÷(40×25)=4(厘米)。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的这一情况,学生们却忽略了。这时我向学生进行演示:我将一块铜块按未曾全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进行演示,并启发学生除了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我再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还要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即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就得出结论,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候铜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为:40×25×10÷(40×25-20×10)-10=2.5(厘米),或者用方程进行求解:设没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20×10×(10 x)=40×25×x,解得:x=2.5。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其他文献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堂的显著特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从学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地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是否有发展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与刚性管理以制度化为核心不同,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性化为其核心.高校教师独特的人格特点以及工作特点,更适宜采用柔性管理,而这需要在组织结构、决策、激励机制、考
在初中数学中,分式的计算常是中考及各类竞赛的常考项目,笔者把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介绍给读者,仅供参考。  在分式化简时常要注意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因式分解,便于发现相同的因式,还要注意整体思想,把一个代数式看成一个字母。  例1(2000年全国竞赛题)若 = = ,则 的值是()。  A.B.C.5 D.6  解:由条件可知x≠0且y≠0,利用分式性质,可知等式可变形为   = = ,利用等比性质
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的概念,论述了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策略.
本研究选择了PRRSV CH-1a株致弱过程中的4个不同代次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并进行了PRRSV CH-1R全长cDNA分子克隆的构建。PRRSV CH-1a致弱过程中的4个代次分别命名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学习、训练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运动等级较高;运动员入校时的文化基础较差;多数高
藏鸡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2200~4100 m的半农半牧区,是我国高海拔地区养鸡业的重要品种资源。藏鸡沙门氏菌病时有发生,耐药性日益突出,给藏鸡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试验
如何引导学困生一起来探究学习数学,做一个学困生也喜欢的数学教师呢?关键在于在教学中要关爱学困生,发掘他们身上潜在的“闪光点”;利用作业批改评语,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摘 要:数学实验课可使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实验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本文阐述了开发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现实意义,探讨了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并对实验课的开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数学实验课 建模 主体性 实践能力    数学实验是一种新兴的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模式,它是实验者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经反复思考和研究后,做出某些合理的假设,使问题在不致失真的情况下得到简化,并进行抽象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