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展鹄书法作品 行走在大海边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ping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鹄先生出生在黄海之滨的江苏盐城,所以他爱大海,爱大海的壮阔弘伟,碧波万顷。他喜欢在家乡浩瀚的滩涂上眺望,蓝天白云下,海天一色,坦荡如坻。然而,让王展鹄先生许久不能释怀的还有另外一个境地,那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大海。多少年来,他徜徉在这片大海边,尽情地享受着浪花拍岸带来的无限乐趣。
  展鹄先生虽然于书法出道不算太早,但他对书法的钟爱却有些年头了。他虽然性格外向,好说笑、善交游,但是只要坐在书案前临帖写字,便心无旁鹜,气定神闲,可以坐定几个时辰。他开始习书时一反常规,于五体皆习,朝秦暮楚,日日易帖,虽以行草稍勤,亦不求专精。他认为习书过程应该因人而异,像他这样对书法并不完全陌生的中年人就毋须按部就班,囿于一碑一帖而死磨硬啃。而应广泛涉猎、博览古令,观其表象,得其精髓,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近几年,展鹄先生最钟爱草书,这或许与他的性格有关。因为草书最能抒发作者的性灵,彰显书家的个性。王展鹄先生本身就性情豁达,因此,他特别爱草书的奔放激越,不拘窠臼,恣肆纵横。他写怀素的《自叙帖》《四十二章经》,写张旭的《古诗四首》,写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诗帖》,还有王铎、傅山、徐渭、祝允明……兴致所至,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这旦,不知东方之既白。
  古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品读展鹄先生的草书作品,就犹如驾驭一艘游艇在浩瀚的大海上自由自在地驰骋。他对草书艺术的本质理解,对作品气息的把握,对技法的娴熟运用,都这到一个比较高的层面。尽管他对怀素、张旭、黄庭坚等下过一番苦功,但在他的草书作品中,更多的是他自己艺术情趣的流露和艺术语言的表这。
  展鹄先生身材不高,敦厚稳健。然而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他表现出来的胆识和气魄是超乎常人的。尤其是草书创作时,展鹊先生总是激情澎湃,痛快淋漓。迅疾时如暴风骤雨,舒缓时如轻歌曼舞。他的草书既凝重大气,神采飞扬,又旷达流畅,格调高雅。
  展鹄先生对隶书也别有一番情思。他曾如饥似渴地遍临过《张迁碑》《史晨碑》《石门颂》《礼器碑》等经典碑帖,同时,他也十分关注当代中青年隶书创作的高手。他的聪明睿智就在于他不被古今的某一书家左右。也不在菜一碑帖上重复机械地下死功夫。他融汇贯通,博采众长,使自己的隶书常变常新。值得一提的是,他用楚简笔意创作的隶书作品,在九属国展中过关斩将,得以入展提名,这已很难能可贵了。展鹄先生书法创作中思维理念的前卫,还表现在他对新材料的选用,新款式的制作上。如纸张的色彩搭配,书法章法的经营布局,都能精巧构思,匠心安排。
  展鹄先生热爱艺术的诸多门类,他把自己更多的精力和情感都倾注在令其倾心的书法艺术上,读书、创作、写文章……展鹄先生的人生价值是多元的,生命内涵是五彩的。他爱在家乡的大海边行走。他把书法艺术比作另一片大海。因为,在那里,有他取之不尽的艺术营养,有他难以言表的人生乐趣及诗一般的追求和梦想。
其他文献
粱元先生是当代粱溪画坛的翘楚,亦是在国内美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画家。拜读梁先生的阿,在笔者看来始终是一件怡情、养性,修心之快事,因此多年以来但有梁先生大作面世,笔者总要一睹为快,并痴想也从中为自已点染丹青寻获一些灵感与稗益。  笔者与梁先生结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中与先生可渭聚少识深。梁元先生是典型的江南才子类画家,出身科班,天资聪颖,又用功极深,因而才情纵横,学养深厚,平实之中见奇
期刊
一、身份与立场    李公麟(1049年-1106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其家为舒城大族,家世业儒,其父李虚一曾举贤良方正科,任职为大理寺丞,获赠左朝议大夫,喜好收藏法书名画。李公麟自小受其父影响,耳闻目濡,开启了艺术之门。李公麟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史书上称其:“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辩测款识。”《宣和画谱》称:“考公麟平生所长,其文章则有建
期刊
图形印亦称肖形印、图像印、蜡封印等,是古代印章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安阳发现的商代3颗铜玺。玺文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应该说是最早的图形印。这种印有族徽的实用观赏性。早期的图形印较为简单,以后逐渐繁复。并有美术装饰化的倾向。它表现的范围很广。人物,飞禽鸟兽、生活器皿,几乎无所不包。春秋时期的图形印。也用铸法。青铜器的文饰,盘曲多变,有图案的意味。  汉代的图形印。多龙、虎、雀、龟4灵。大多用线条构成,白
期刊
理查德·派克(Richard Pike) 纽约亚洲艺术协会画廊馆长,李倍雷 1960生,本名李蓓蕾,艺术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画家髡残(1612年~1673年)是与渐江(弘仁)(1610年~1664年)、石涛(1642年`1707年)、朱耷(1626年~1705年)齐名的17世纪杰出的四大僧人画家之一,人们对后三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却极少有关于残的英文文献研究。要想了解
期刊
在画史上,人们习惯将居巢、居廉二人并称“二居”。居巢为居廉的从兄。同时也是居廉艺术道路的导师。他们承继恽南田以来的没骨花卉画法。并创造性地将撞水、撞粉之法发扬光大。在近代岭南画坛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居廉更开帐授徒,桃李满园。他的画法经弟子们的传承再得以延续,成为晚清、民国时期影响岭南画坛的中坚,一时被称为“隔山画派”或“居派”。居廉晚期弟子高剑父、陈树人后来留学日本,将日本画中对于环境的渲染、技法
期刊
2009年12月12日,潘天寿诗亭落成。出席庆典暨海峡两岸“潘天寿与传统诗学”研讨会的孙家正、袁行霈、潘公凯等数十位专家学者云集杭州。潘天寿诗词研究形成了一个热潮。作为诗、书、画、印每个单项均堪称大家的潘天寿正目益为世人所认识。他是中国人的骄傲。  潘天寿先生安息在杭州玉皇山脚,如今潘天寿诗亭便建在这风景秀丽的地方。先生生前对玉皇山情有独钟,他喜欢登临玉皇山顶。他曾经对人说过: “此处可以看到西湖
期刊
一    潘天寿的书法初从《瘗鹤铭》与《玄秘塔》入手。宋代黄庭坚称:“大字无过瘗鹤铭。”《瘗鹤铭》风格恢宏肆张,跌宕开阖,在结构上尤重平中实见欹侧的动势。《玄秘塔》为唐柳公权的传世名作,其特征是用笔斩截挺拔,侧锋逆入,线条锋锐而内涵。潘天寿在蒙童时选择了这两本名帖临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书法“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平中寓奇,奇从平生”的体格风貌,这与他后来形威的艺术主张十分契合:“有至大,至刚
期刊
1、想法总比写法重要,因为书法家不是单纯的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  2、不能理解当代书法,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古代书法。试想,连艾青、北岛、贾平凹都理解不了,张口闭口诗经汉赋,能令人信服吗?人云亦云罢了。  3、诗,之所以成为诗,首先是因为其诗意,而不是首先因为其格律技巧,格律技巧是为了表达、彰显“诗意”而已。书法用笔的技巧亦应作如是观。  4、今天用普通话读诗,平仄、音韵已不是原来的意义了,甚至没多大
期刊
中国书法植根于儒、道文化。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游于艺而近乎道,是书法也是一切传统艺术达至化境的不二法门。故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多以金石书画寄情养心、蓄德明志,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时至今日,尘嚣滚滚,人心浮躁,但仍有不失其志、乐此不疲的艺术精神追寻者,足见金石书画等传统民族艺术的巨大文化魅力。  同王春新相识属于缘分,且是先识其乒乓技艺,后识其人,再识其书法艺术的。在一次书画雅集后,翰墨的余香渐渐散去
期刊
一、提出高音书法系列的书史背景    汉末、魏晋南北朝、唐代乃至北宋书法家们的取法渠道有三:一通向古人,二通向心灵,三通向造化。  而时代愈前,第三条通道就越被重视。  所以魏晋人才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之联想,而米芾对该时期大部分书论文章才有“比况奇巧”的感受。  “屋漏痕”“壁坼路”“锥画沙”是唐人师造化的成功范例。孙过庭《书谱》:“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涯,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