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逸洒脱 萧散通达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bo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书法植根于儒、道文化。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游于艺而近乎道,是书法也是一切传统艺术达至化境的不二法门。故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多以金石书画寄情养心、蓄德明志,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时至今日,尘嚣滚滚,人心浮躁,但仍有不失其志、乐此不疲的艺术精神追寻者,足见金石书画等传统民族艺术的巨大文化魅力。
  同王春新相识属于缘分,且是先识其乒乓技艺,后识其人,再识其书法艺术的。在一次书画雅集后,翰墨的余香渐渐散去,几位堪称乒坛业余高手开始操练起来。当我和王春新进行对决时,不禁暗暗吃惊,不仅惊讶于他的球艺娴熟,更为他对乒乓的理解所折服。他有时喜欢接对方的扣球,将身子退得远远的,如同姜太公钓角一般,气闲神完地等着球的到来,你扣杀得越狠,他越来劲。而更多时,一旦时机成熟他便连续发起进攻,力量大、角度刁,让人难以抵挡。一场球,他能一刻不停地打近两个小时,不但毫无倦意,反而精神亢奋。在同他练球后的晚餐桌上听他谈球,他从乒乓球的起源。发展,到我国乒乓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是把打球看作是工作和生活的极好调剂。
  当我第一次看到其作品时比他的球技更使人惊讶,他的字早已迈入专业的行列。其作品以帖学见长,同时注重线条、墨色的丰富变化和结字的腾挪转让,注重点画的纵横结合,注重情感的流露,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俊逸。真率、洒脱”的气象。他认为在探求书法艺术的诸多战因中,惟把心灵深处的某种感情张扬开去,方可韵随墨流,游于法外因此他的作品无论尺牍、信笺,无论丈二巨幅抑或斗方、手卷皆髓穿着一种豪放的情调;既深隐文人儒雅之风范,又渗透英侠浩然之品性,很容易让在观者其作品间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淘通。
  总的来说王春新的书法艺术创作是以儒家“文以载道”的思想指导为前提的。对待生活和工作,王春新常以“克己”“无我”而自制,而在艺术上又有着“有我”“扬我”的精神。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王春新工作的繁忙是可想而知的,在工作当中,他不宥于物,不俯仰于人,清正自洁,但还能在文艺创作上取得如此多的战果,无论政界还是文艺界的朋友,都感到惊讶和敬佩。他精力充沛,天资过人,这是事实,但他取得成功的“奥秘”,首先是一个“勤”字,其次是一个“减”字,人之爱好,其实便是一种信仰,须真心诚意事之,方能有所成就。
  近年来,王春新书名日隆,事务也愈加繁忙。但是,他能做到游刃有余。从他身上体现的不只是果敢、坚毅,更多的是睿智,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人。对于艺术,王春新十分赞同“玩”书法一说,其实,若从深层上讲,书法之于“玩”是由技进乎道这一过程中的一种审美享受,是一种若即若离。收得住、放得开的美学层次上的艺术态度。书法之“玩”在于“境”,前人论述谓之“境与性会”者方成大器,中国人谈艺术,也多讲“境界”。王春新的书法恬淡、冲和,耐人品味。对他来说,书法和生活的融通,既是艺术的探求,也是精冲的找寻。我们不难在其飘逸俊秀的作品背后,感受到其对宁静、淡泊、质朴、平和之境的向往,和追求心灵自然回归的精神寄托,
  近年来王春新的书法作品频频入展全国书法大展,但他从来满足过已经取得的成绩,他认为自己风格形成尚早,有些东西还需长期的锤炼,因为中国书法的精神乃至笔墨技巧最终要靠自身的长期感悟、理解、体验才能掌握和消化。这是王春新较众多书家的明智之处,也是他艺术成功的必然。
  古人云:“兵者以武为精,以文为种。”王春新帅自然造化,悟民族精神真谛,书法艺术探索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始终保持着严肃的研究态度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宋代陈郁云:“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中国历代书面家,所以有巨大成就者,皆因放下一切世俗的妄念焕发其“心”的本性,才能获得“静观皆自得”的灵气。王春新以一种少有的冷静与沉着,从“师古人”到“师吾心”,王春新正用心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着艰辛的跋涉,并努力创造着更高,更新的艺术境界。
  观照王春新的书法艺术世界,其书艺的勇猛精进,人生的丰富通透十分令人称道和赞许,从他的书法和人生世界里,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生的终极关怀,若定位在真智大智的全面获得上,真爱生命,方能通达;那么,其人生一定会发掘出无穷的潜能,并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其他文献
不知不觉,眼睁睁地话到了40岁。孔圣人说,30而立,40不惑。我30岁时却一点也没立起来。40岁时反而迷惑得一塌糊涂。不过我心里知道,那是圣人的人生感悟,对于吾辈愚者着实不能对号入座,惶惑也就惶惑吧。  我30岁的时候,出了第一本书法集《一了书道》,我也写过一篇完全出自内心的文字《30心情》。现在读来,当时对于书道怀抱的热诚之心依然让自己心情喜悦,不能平静。真的,我是天生喜爱汉字的书写的。似乎这也
期刊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荚蓉斋。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曾先后在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印系列展览。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等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出版有《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韩天衡画榘》《韩天衡书画印选》《韩无衡篆刻精选》《天衡印话》《天衡艺谭》等专著近80余种。其
期刊
粱元先生是当代粱溪画坛的翘楚,亦是在国内美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画家。拜读梁先生的阿,在笔者看来始终是一件怡情、养性,修心之快事,因此多年以来但有梁先生大作面世,笔者总要一睹为快,并痴想也从中为自已点染丹青寻获一些灵感与稗益。  笔者与梁先生结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中与先生可渭聚少识深。梁元先生是典型的江南才子类画家,出身科班,天资聪颖,又用功极深,因而才情纵横,学养深厚,平实之中见奇
期刊
一、身份与立场    李公麟(1049年-1106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其家为舒城大族,家世业儒,其父李虚一曾举贤良方正科,任职为大理寺丞,获赠左朝议大夫,喜好收藏法书名画。李公麟自小受其父影响,耳闻目濡,开启了艺术之门。李公麟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史书上称其:“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辩测款识。”《宣和画谱》称:“考公麟平生所长,其文章则有建
期刊
图形印亦称肖形印、图像印、蜡封印等,是古代印章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安阳发现的商代3颗铜玺。玺文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应该说是最早的图形印。这种印有族徽的实用观赏性。早期的图形印较为简单,以后逐渐繁复。并有美术装饰化的倾向。它表现的范围很广。人物,飞禽鸟兽、生活器皿,几乎无所不包。春秋时期的图形印。也用铸法。青铜器的文饰,盘曲多变,有图案的意味。  汉代的图形印。多龙、虎、雀、龟4灵。大多用线条构成,白
期刊
理查德·派克(Richard Pike) 纽约亚洲艺术协会画廊馆长,李倍雷 1960生,本名李蓓蕾,艺术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画家髡残(1612年~1673年)是与渐江(弘仁)(1610年~1664年)、石涛(1642年`1707年)、朱耷(1626年~1705年)齐名的17世纪杰出的四大僧人画家之一,人们对后三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却极少有关于残的英文文献研究。要想了解
期刊
在画史上,人们习惯将居巢、居廉二人并称“二居”。居巢为居廉的从兄。同时也是居廉艺术道路的导师。他们承继恽南田以来的没骨花卉画法。并创造性地将撞水、撞粉之法发扬光大。在近代岭南画坛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居廉更开帐授徒,桃李满园。他的画法经弟子们的传承再得以延续,成为晚清、民国时期影响岭南画坛的中坚,一时被称为“隔山画派”或“居派”。居廉晚期弟子高剑父、陈树人后来留学日本,将日本画中对于环境的渲染、技法
期刊
2009年12月12日,潘天寿诗亭落成。出席庆典暨海峡两岸“潘天寿与传统诗学”研讨会的孙家正、袁行霈、潘公凯等数十位专家学者云集杭州。潘天寿诗词研究形成了一个热潮。作为诗、书、画、印每个单项均堪称大家的潘天寿正目益为世人所认识。他是中国人的骄傲。  潘天寿先生安息在杭州玉皇山脚,如今潘天寿诗亭便建在这风景秀丽的地方。先生生前对玉皇山情有独钟,他喜欢登临玉皇山顶。他曾经对人说过: “此处可以看到西湖
期刊
一    潘天寿的书法初从《瘗鹤铭》与《玄秘塔》入手。宋代黄庭坚称:“大字无过瘗鹤铭。”《瘗鹤铭》风格恢宏肆张,跌宕开阖,在结构上尤重平中实见欹侧的动势。《玄秘塔》为唐柳公权的传世名作,其特征是用笔斩截挺拔,侧锋逆入,线条锋锐而内涵。潘天寿在蒙童时选择了这两本名帖临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书法“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平中寓奇,奇从平生”的体格风貌,这与他后来形威的艺术主张十分契合:“有至大,至刚
期刊
1、想法总比写法重要,因为书法家不是单纯的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  2、不能理解当代书法,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古代书法。试想,连艾青、北岛、贾平凹都理解不了,张口闭口诗经汉赋,能令人信服吗?人云亦云罢了。  3、诗,之所以成为诗,首先是因为其诗意,而不是首先因为其格律技巧,格律技巧是为了表达、彰显“诗意”而已。书法用笔的技巧亦应作如是观。  4、今天用普通话读诗,平仄、音韵已不是原来的意义了,甚至没多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