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诠的论书碎语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g_8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想法总比写法重要,因为书法家不是单纯的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
  2、不能理解当代书法,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古代书法。试想,连艾青、北岛、贾平凹都理解不了,张口闭口诗经汉赋,能令人信服吗?人云亦云罢了。
  3、诗,之所以成为诗,首先是因为其诗意,而不是首先因为其格律技巧,格律技巧是为了表达、彰显“诗意”而已。书法用笔的技巧亦应作如是观。
  4、今天用普通话读诗,平仄、音韵已不是原来的意义了,甚至没多大意义了。
  5、放眼当代书坛,写“好字”的并不少见,而“好”写字的却凤毛麟角。
  6、从王羲之到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明白了两者的关系就明白了传统的实质。褚、虞、欧皆是二王正传,但绑在一起不及一个颜,颜不学王,但真知王。
  7、宋太宗花十几年功夫编了一部《阁帖》,目的是立标准,实现二王的“君临天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坚持正确导向”。所以,不可能把“不学王”的颜真卿编进去。
  8、或曰,王在前颜在后,且王在颜的时代名气大,颜岂能不学王?如果这样,问题是从传世资料看,颜的行书与王比,用笔、结体乃至点画形态全不搭界,可以说面目全非,可否有如此学法?若承认这也是一种学法,且是成功的学法,那么《淳化阁帖》为何不承认这种学法?相反,千年书法史又为何如此厚爱、褒奖这种学法?竟把颜列为二王后一人,我们今天又该不该容许这种学法?由此可见,尽管临帖是学书法的不二法门,学古人自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古人学习古人的方法。
  9、生活中人们常犯的错误是“以貌取人”,欣赏书法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貌取字”。
  10、我在乎书法里边那点有意思的“意思”。
  11、宋四家中,米的技法功夫当属第一,可偏偏抵不过苏东坡的“随手一抹”。若无东坡,宋代书法去了一大半的分量。所以,书法家不可过分相信自己的功夫技法能“包打天下”。
  12、艺术不是科学,因此从根本上说,艺术“不讲道理”。所以,有些貌似十分重要的“道理”比如“败笔”之类的问题,在“写毛笔字”和“书法艺术”的不同层面上,意义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13、大师往往是破坏老规矩又立下新规矩的人。因此,大师不是权力“推”出来的,而是时代“纵容”出来的。
  14、仅仅受别人影响可以成为“写好字”的,只有影响了别人才有可能成为“好写字”的。
  15、评价线条点画,用“质量”不如用“内涵”更好一些,“质量”评说的是形迹,而“内涵”感受的是韵味。然而,“质量”用眼看,“内涵”需用心看。
  16、把“东阳瘦沈”(谢无量称沈尹默语)与谢无量放在一起,把启元白与林散之放在一起,说前者“不雅”或许过分,但能看出后者是更高级别的“雅”,方算的真识“雅”之三昧者。
  17、用笔之妙在于“随意”与“节制”的把握。处处随意处处节制,处处节制又处处随意。包世臣主张用笔“行处皆留,留处皆行”,亦有此意。
  18、艺术的本质是一堆干干净净的“没有”: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错,甚至没有任何“非如此不可”。连“腐朽”都可以化为神奇,还“有”什么呢?
其他文献
意识到每一时刻,活在每一时刻, “活在当下”一一似乎是哲学也是佛学的一一个命题。活在当下既是回顾过去又是瞻望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互为渗透。  回顾正在飞逝而去的青春时光,当思绪捋过旧目的岁月在空中盘旋,脑海中不禁跳出“流浪而叉劳累的青春”这样一句话来。在过去的近20余年里。常常是在枯燥的思索与机械的笔墨挥洒中迎送着它们。翰墨冈缘,艰难于名利抑或青春年少存乎久远的梦喁。  此时的思维常在一片蒙蒙的旷野
期刊
不知不觉,眼睁睁地话到了40岁。孔圣人说,30而立,40不惑。我30岁时却一点也没立起来。40岁时反而迷惑得一塌糊涂。不过我心里知道,那是圣人的人生感悟,对于吾辈愚者着实不能对号入座,惶惑也就惶惑吧。  我30岁的时候,出了第一本书法集《一了书道》,我也写过一篇完全出自内心的文字《30心情》。现在读来,当时对于书道怀抱的热诚之心依然让自己心情喜悦,不能平静。真的,我是天生喜爱汉字的书写的。似乎这也
期刊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荚蓉斋。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曾先后在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印系列展览。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等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出版有《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韩天衡画榘》《韩天衡书画印选》《韩无衡篆刻精选》《天衡印话》《天衡艺谭》等专著近80余种。其
期刊
粱元先生是当代粱溪画坛的翘楚,亦是在国内美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画家。拜读梁先生的阿,在笔者看来始终是一件怡情、养性,修心之快事,因此多年以来但有梁先生大作面世,笔者总要一睹为快,并痴想也从中为自已点染丹青寻获一些灵感与稗益。  笔者与梁先生结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中与先生可渭聚少识深。梁元先生是典型的江南才子类画家,出身科班,天资聪颖,又用功极深,因而才情纵横,学养深厚,平实之中见奇
期刊
一、身份与立场    李公麟(1049年-1106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其家为舒城大族,家世业儒,其父李虚一曾举贤良方正科,任职为大理寺丞,获赠左朝议大夫,喜好收藏法书名画。李公麟自小受其父影响,耳闻目濡,开启了艺术之门。李公麟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史书上称其:“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辩测款识。”《宣和画谱》称:“考公麟平生所长,其文章则有建
期刊
图形印亦称肖形印、图像印、蜡封印等,是古代印章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安阳发现的商代3颗铜玺。玺文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应该说是最早的图形印。这种印有族徽的实用观赏性。早期的图形印较为简单,以后逐渐繁复。并有美术装饰化的倾向。它表现的范围很广。人物,飞禽鸟兽、生活器皿,几乎无所不包。春秋时期的图形印。也用铸法。青铜器的文饰,盘曲多变,有图案的意味。  汉代的图形印。多龙、虎、雀、龟4灵。大多用线条构成,白
期刊
理查德·派克(Richard Pike) 纽约亚洲艺术协会画廊馆长,李倍雷 1960生,本名李蓓蕾,艺术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画家髡残(1612年~1673年)是与渐江(弘仁)(1610年~1664年)、石涛(1642年`1707年)、朱耷(1626年~1705年)齐名的17世纪杰出的四大僧人画家之一,人们对后三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却极少有关于残的英文文献研究。要想了解
期刊
在画史上,人们习惯将居巢、居廉二人并称“二居”。居巢为居廉的从兄。同时也是居廉艺术道路的导师。他们承继恽南田以来的没骨花卉画法。并创造性地将撞水、撞粉之法发扬光大。在近代岭南画坛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居廉更开帐授徒,桃李满园。他的画法经弟子们的传承再得以延续,成为晚清、民国时期影响岭南画坛的中坚,一时被称为“隔山画派”或“居派”。居廉晚期弟子高剑父、陈树人后来留学日本,将日本画中对于环境的渲染、技法
期刊
2009年12月12日,潘天寿诗亭落成。出席庆典暨海峡两岸“潘天寿与传统诗学”研讨会的孙家正、袁行霈、潘公凯等数十位专家学者云集杭州。潘天寿诗词研究形成了一个热潮。作为诗、书、画、印每个单项均堪称大家的潘天寿正目益为世人所认识。他是中国人的骄傲。  潘天寿先生安息在杭州玉皇山脚,如今潘天寿诗亭便建在这风景秀丽的地方。先生生前对玉皇山情有独钟,他喜欢登临玉皇山顶。他曾经对人说过: “此处可以看到西湖
期刊
一    潘天寿的书法初从《瘗鹤铭》与《玄秘塔》入手。宋代黄庭坚称:“大字无过瘗鹤铭。”《瘗鹤铭》风格恢宏肆张,跌宕开阖,在结构上尤重平中实见欹侧的动势。《玄秘塔》为唐柳公权的传世名作,其特征是用笔斩截挺拔,侧锋逆入,线条锋锐而内涵。潘天寿在蒙童时选择了这两本名帖临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书法“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平中寓奇,奇从平生”的体格风貌,这与他后来形威的艺术主张十分契合:“有至大,至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