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中国美术全集》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她与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爱琴海等地的先民首先奏响了人类文明的乐章。不同的是,这些地区在一度兴盛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中断,文明之光从此衰落沉寂。惟独中华文明数千年来虽经历坎坷,却连绵不绝,博大精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一脉文化体,为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在这文化体中独特的美术系列则是最为耀眼的一幕。我们常常感叹于仰韶文化彩陶的绚丽,商周青铜纹饰的冷峻,秦始皇兵马军团的恢宏,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我们祖先的审美理念。为了反映祖先的美术成就并照耀后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版界陆续出版了一些中国美术史方面的书籍。但由于受到当时诸如资料来源、印刷工艺水平和学术观念等多种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书籍显得资料信息有限,文字介绍缺乏系统,图书的图版质量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原物面貌。近几十年,随着国家国力的增强和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层出不穷的考古新发现不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并且改变着我们原有的一些看法。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我们民族数千年的审美历程重新进行一下回顾和梳理,这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
  
  金维诺先生主编的51册本《中国美术全集》担起了这份重任,此书编纂工作历经十余载,全国高校和博物馆有300多人参与工作。
  《中国美术全集》规模宏大,根据美术品的表现形式和质地,共分为卷轴画、殿堂壁画、墓室壁画、石窟寺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年画、岩画版画、书法、篆刻、石窟寺雕塑、宗教雕塑、墓葬及其他雕塑、青铜器、陶瓷器、漆器家具、玉器、金银器玻璃器、竹木骨牙角雕珐琅器、纺织品、建筑等20类,共50册,另有总目录1册。本书各个分卷的主编均为学界著名学者,有老一辈的大家,如金维诺先生主编《殿堂壁画卷》、聂崇政先生主编《卷轴画卷》、杨泓先生主编《墓葬及其他雕塑卷》、王世仁先生主编《建筑卷》等,但更多的是年富力强的学界中青年骨干,如罗世平主编《墓室壁画卷》、信立详主编《画像石画像砖卷》、孙华主编《青铜器卷》、齐东方主编《金银器玻璃器卷》、赵丰主编《纺织品卷》等。每个分卷均有主编撰写的序言,使读者对相应类别美术品的起源、发展、兴盛和衰落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了解。这些学者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倾注于各个分卷之中,不但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也给读者展示了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
  《中国美术全集》以图版为主,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全书共收录近3万件艺术品,大部分为传世名作,但是也收录了大量不被广大读者熟知的艺术品,这其中有很多是近30年的出土文物精品,也有一些是随着对外文化交流而被我们知晓的收藏于国外的艺术珍品,所以可以说此书是近30年中国美术史资料新成果的总结。如《宗教雕塑卷》收录的西安灞桥区湾子村出土的北周精美佛像,改变了过去认为北周艺术粗俗、草率的印象;《墓室壁画卷》收录的重庆巫山县庙宇镇出土的元代壁画,是极为少见的南方元代壁画作品,观后让人感叹不已;《书法卷》收录的“妹至帖”,藏于日本收藏家,是王羲之书法研究的重要新资料。图版的说明文字简单明了,没有华丽的形容词,但是对作品的基本信息,如所属时代、外观尺寸、发现地、流传经过等介绍得非常详细,并对一般读者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加以解释。虽然对艺术品只作客观的描述,但其中却展示了很多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如《卷轴画卷》收录的展子虔“游春图”,过去一直认为是隋代作品,但近年有学者根据画中建筑物分析,此作品并非隋画,而是宋代摹唐画,这个学术研究成果在图版文字说明中予以了介绍。
  本书的分类和编排也非常有特色,如《建筑卷》并不是按传统的功能分类,而是按文化内涵分为了“典章建筑”、“乡土建筑”和“宗教建筑”,这三个建筑种类之下都有园林庭院,但毫无疑问,虽然同样是园林建筑,可是它们被赋予的文化内容是不同的,把它们分类而置,避免了过去那种按功能混排的形式,使读者更加能够体会实用美术中的文化之美;《青铜器卷》的排列也很有特色,商、周青铜器并不是简单地按器物类型排列,而是根据最新的学术研究,按不同的区域文化对器物进行排列,使读者能更加方便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本书的版式非常紧凑、美观,根据所选艺术品安排页面,而不是常见的一图一页形式,既清晰地展示了作品,又合理利用了版面空间,可谓精益求精。
  本书的目录也是一大亮点,把传统的图书目录和索引合二为一,使读者更容易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目录列有页码、名称、时代、发现地、收藏地多项信息,同一件作品,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不同的选项找到书中的内容,方便实用,为今后图书的目录形式作了有益的尝试。有些分卷还附有发现地的分布图,使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文化的时代特点和区域特点。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发展历史,通过研读中国美术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这部《中国美术全集》试图以新的文化史观诠释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所选资料有些并不是最美的,但却是最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特点的,这一点可能和一般的美术史书籍略有不同,但应该是美术史研究的一种新思路。比如陕西乾县唐僖宗靖陵出土的壁画,画工潦草,形象粗陋,作为美术品来讲是次品,但是这种现象恰好反映了唐末社会混乱、国力低下的历史状况。《金银器玻璃器卷》和《陶瓷器卷》收录了一些从国外传入中国或由中国外销国外的器物,但这些器物不只给我们展示的是她美丽的造型和纹饰,更重要的是她所带来的中外文化之间交流的信息,这种信息就蕴藏在她美丽的造型和纹饰之中。对文化史的认识又能加深我们对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了解和研究。
其他文献
任何一个读过《哀艳是童年》的人,势必无法忘记里面关于爱的种种辩证,犀利、精准、却又蕴含某种不能妥协的温柔。《界线》里被阶级和权力切割得世故的小女孩,《浮血猫》对于女性、身体、性别议题等既贴切又锋利的描述,《奸细》则揭露了身处社会底层的矛盾与现实。仿佛私密散文,却又拥有小说绝对的戏剧性与虚构能力,架构在现实之上显得力道十足。文体已不再是划分两者的重点,而是在她笔下成为一种新的叙述可能。于是我们记住了
期刊
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在明年贺岁档中备受期待,而此前艾米《山楂树之恋》也因改编成电影而再度大卖。近年来,传统出版物或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格外引人注目。《裸婚时代》、《我是特种兵》、《千山暮雪》、《泡沫之夏》、《来不及说我爱你》等等,无一不热播。《步步惊心》在湖南卫视播出当日,收视率即达到1.73%,成为全国卫视同时段第一名。六六、桐华、匪我思存、明晓溪等作家也人气飙升
期刊
很难想象,一本谈台湾水果与果农故事的书,企划发想者,竟然是一名享誉国际的设计师。  曾获Savignac 法国国际海报沙龙展设计大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的设计师陈俊良,在创作的同时也持续投身设计教育,于大专院校设计相关科系教课。国际赛事征战经验丰富的他,无论是自身作品的发想,抑或对学生的殷殷期待,都是以自身的文化底蕴──东方、汉文字、在地文化——为出发点。他常常鼓励学生离开电脑屏幕,从真
期刊
“一个人”,不谈恋爱、不结婚,已经成为台湾社会最严重的“公共议题”。  两性专家拼命开“药方”,鼓励“一个人”的朋友积极寻找幸福,“一个人”旁边的亲朋好友,也会组成“促婚协进会”,帮忙找对象,安排联谊、相亲。  甚至单身,已经成为一种“公害”,除了已婚和有对象者担心自己的另一半被抢走,连官方都跳出来指责单身不婚者,拉低了生育率(在台湾,94%已婚夫妻至少会生一个孩子,官方认为,低生育率是单身未婚人
期刊
苏州的气候温润,步调舒缓,水道与巷弄纵横交错,教人一来到此便安下心来。城里的平江街区,从宋代便已经存在,以今日留存的巷弄来看,八百年来的格局规划变化并不大,只是范围缩小许多。而就在这仅存的街区里,留下的不只是悠悠时光,亦有不少哲人贤士驻守的痕迹。书痴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史学家顾颉刚的顾氏花园、清代状元洪钧故居、潘世恩的留余堂、藕园……多少与书相关的文化活动就由这里衍生。最可喜的,除了看看故居旧址,在
期刊
九月底,我很兴奋地告诉友人:“我最近在编新的《福尔摩斯探案》!”  友人一脸茫然地说:“蛤?你说电影喔?那个福尔摩斯好丑好肥耶!新的《福尔摩斯探案》是福尔摩斯自己写的吗?他还活着喔?”  相信只要稍微了解侦探小说的人(更别说福尔摩斯的粉丝),都会觉得友人的问题匪夷所思,简直就像在问:贾伯斯(编注:Steve Jobs,大陆译为“乔布斯”)是不是《苹果日报》的主编?  这让我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很多没看
期刊
徐誉庭常说:创作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编剧作为影视创作中最根基的一环,这句话大概道出了这个行业最大的感慨和某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无奈和期盼。  去年访问她时谈到剧本出版的可能性,她说:“电视剧本很少被出版。但我觉得还是会有一些读者存在,不管是想学编剧的,本身是学院出身的,还是纯粹想欣赏剧本的。”她想出版自己的剧本,甚至愿意自费出版。(见本刊2010年7月号)在不太具备剧本的阅读传统和出版意愿的
期刊
地沟油、彭宇案等问题频传,一般认为“金钱至上”是道德危机的起因;但事实恰好相反,爱钱仅是结果。  新书《这样work才work!》提到,宾州大学从事暴力研究四十年的詹姆斯·吉利根教授发现,攻击、杀人犯案动机,答案不约而同都说“因为对方不尊重我”。甚至持械抢劫的动机,“想得到尊重”的比例居然比“夺财”还高。“为了尊严、尊重和自尊。为了这些,我谁都可以杀。失去尊严,我就一无所有。”  我们还没杀人,但
期刊
2005年,台湾绘本界的历史被狠狠地改写。当年最红的不是朱德庸也不是幾米,而是80后女孩弯弯。轩然大波的掀起,始于弯弯的第一本绘本《可不可以不要上班》,绘本画风清新,内容充满自嘲精神,又直观反映平凡人的现实心态,深受年轻人及上班族喜爱。这本小小的绘本为当时疲软的书市注入一股新鲜的空气,首刷12000本一周内售罄,让众多畅销书团队叹为观止,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者都看到新的机会,“弯弯风潮”一时兴起。 
期刊
上海文化出版社(下文简称文化社),成立于1955年5月,曾作为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第二编辑室,后逐渐发展为独立出版社。文化社始终秉承着巴金老人“把心交给读者”的出版理念,在实用生活和大众文化领域辛勤耕耘着。  王刚,现任文化社社长。在1999年正式进入出版界之前,中文系出身的他办过报纸,在研究所里做过研究。后来,广泛的兴趣又将他的事业引向了出版界。从他的口中,我们得以了解文化社曾经的辉煌、现今的挑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