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撼象,不仅仅是梦想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ll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台湾绘本界的历史被狠狠地改写。当年最红的不是朱德庸也不是幾米,而是80后女孩弯弯。轩然大波的掀起,始于弯弯的第一本绘本《可不可以不要上班》,绘本画风清新,内容充满自嘲精神,又直观反映平凡人的现实心态,深受年轻人及上班族喜爱。这本小小的绘本为当时疲软的书市注入一股新鲜的空气,首刷12000本一周内售罄,让众多畅销书团队叹为观止,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者都看到新的机会,“弯弯风潮”一时兴起。
  弯弯的成功不是偶然,擅于发掘生活细节之美的用心,以及极富新意的漫画创作天赋是她成名的硬性条件。随着弯弯知名度越来越高,其背后的那只强大推手也渐渐步入人们视野,它就是由黄俊隆主导的自转星球文化创意事业有限公司,弯弯与之相遇之时,自转星球才只是刚成立一年的“新生代”。
  
  天生反骨,创意为翼
  黄俊隆自25岁开始工作,先后换了四家公司,从以创意主打的唱片企划到 “像生产流水作业”的出版社编辑。频繁转换角色,不是因为薪水不够,也不是因为前途渺茫,只因他未能看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半年空窗期,他每天带上一摞书,清晨跟正常上班族一起出门,流浪于街边咖啡馆,看书、看路人,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思考。当太阳下山,他抱起书本收工回家。“仿佛完全失去生活能力,每天在罪恶愧疚与无限求知欲的两端摸索摆荡。”这样持续了六个月,他回到了出版的主流体系。一年之后,就像是突然被敲醒,他毅然辞去工作,筹资50万(新台币)成立自转星球。那一年,黄俊隆刚满30岁。
  “我的梦想成本只有100万。”黄俊隆说,赔掉这100万,他就得听由父母之命安心打工挣钱还债。为了节省成本,让理想有最大成长空间,他决定先不雇佣员工及租用办公室,这个自转星球唯一的员工,“身兼编辑、财务、快递、扫地……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打开计算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关闭计算机”,就像一个转不停的陀螺,度过了疯狂而艰难的创业初期。
  所幸的是,一人出版社——自转星球,成功运转了,并一步步形成自己的轨道。对黄俊隆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小宇宙,要改变自己的小宇宙之前需要先运转。“自转星球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先努力给别人看,先冲破宇宙既定的规则与方向。”冲破既定的规则与方向,便是创意的精髓所在,自转星球定性于此,书本策划流程中加入“创意编辑”角色,让每一本书最与众不同,大破大立。
  自转星球开山之作是《日常VS 荒岛的一天》,这个选题在黄俊隆脑中搁置过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类似的选题提案在综合性出版社是很难通过的,而此时终于可以被当作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实现。黄俊隆找来三十个不同创意工作领域的作者,用文字和图像写出他们日常及被放逐荒岛一天的生活内容对照,这六十天现实与理想交错的场景,深刻地印证黄俊隆在无业的半年间所受的煎熬,原来离开原本鲜明而单调的节奏,真正为束缚松绑获得自由的时候,大家的脚步都停顿了,都这么恐慌和不知所措。书本请来著名设计师萧青阳做整体视觉规划,放弃一般书籍美编排版软件套用程序,采用逐页用绘图软件手工完稿的方式做完整本书224页,所花费的精力及时间足够他人做几十本书,精彩度和细腻度可想而知。这无疑是一个开门红,《日常VS 荒岛的一天》获得极高肯定。
  第一本书在推广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个插曲。书店店员将新书上架之时,无法为之归类,因为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类型的书籍,他们打来电话询问,黄俊隆只得一一讲解。黄俊隆为此举感到既高兴又为难,高兴的是“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对于一个以创意事业为理想的人来说,一切打破规则的事情都会令之兴奋,更何况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为难的是,这带来困扰:“它可能不见得真的很难归类,但当你打破了既有的规则,而其它人的观念还没有那么贴近你的时候,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向他们描述”,黄俊隆如是说。所幸,也许是碰巧满足了读者的口味,又或许读者接受度远远高于想象,自转星球渐渐树立了不从众、不媚俗的品牌,当大象们受困于庞大的出版压力导致资金堆积而纷纷倒闭之时,这颗不安分的小跳蚤反倒成了重塑产业版图的新势力,它开始了在象群中自由舞动的生涯。
  
  精致出版,打破想象
  作为迷你型出版社,自转星球为自己设定目标,一年只出四至八本书。据黄俊隆介绍,这些书必须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原创性,特别是本土创作,他很重视作者开发从无到有的过程。台湾这几年原创书籍渐成趋势,出版题材的改变,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的演变,“台湾人对生活上的自主性、自由性、独立性的讲求变得很重要,很多人开始思考原本自己的生活状态,为人生意义的追求打上问号,去重新尝试,比如辞职去找寻自己更理想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很多人开咖啡馆、开杂货铺、盖自己的房子、种水果种稻米等等,全世界大环境的演变影响台湾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型态。” 黄俊隆的目标是让每本书传达“角落人生风景”,即独特的原创生活方式,“这是最重要的精神”,黄俊隆如是说。
  选题的独特原创性,意味着自转星球出版物具有显著的小众特征。“在台湾出版这么成熟的情况下,如果有一本书,我们不出版,还会有很多出版社来出它,没有非我不可的状态,那这本书肯定不是我们要出版的,因为我们不是要做大众出版。所以我们的标准应该是,如果我们不出,可能很多出版社都不会出,但如果我们来出,就可以把它做得很好玩很有趣,就是这样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标准反映在市场,就是当别人看待自转星球的时候,其特立独行的出版风格总会让他们保有一些期待,会很想知道下一本又会有什么样的创意。
  对于小众性,黄俊隆希望“角落人生风景”能更大地曝光,让更多人去看、去了解,“当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来看,而是在小众的角落里做到最大众,如果有100个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人可以来看,我找到了90个就算是成功了,达标率90%。”这也就是他常提及的“与社会对话”,即不完全依照社会的品味、兴趣、喜好去被动地企划,而是偏向导向,“先不去管投谁所好,只是找到恰当的角度、风格,确定它是符合大家想要一同去追求的一个趋势,往这个方向做,不只是迎合现在,而是站在带领某个聚众风潮的浪头上。”
  因为独特,因为小众,黄俊隆花多于一般出版社几倍的精力做企划,他曾将唱片与出版相结合,更将唱片制作的设计概念引入书籍装帧。他说卖一本书,除了卖内容,还卖它的创意和设计。当年在大型出版社工作时,他发现出版社大量出书,每年能充分享受营销资源的只有少数几本,这样的经历给他一个重要启发:出版应当减量精致,每本书享受的营销资源不应有差别,就算卖不好,也应该被精致对待。“每本书的完成,包含选题、企划、编辑、活动,竭尽所能为了自己坚持的样子,不停实验、冲撞,然后尽可能巨细靡遗地完成,搬上舞台,被看见。”精心策划、精工细作,让自转星球在初创立的前几年便获得台湾许多媒体与大奖的肯定。
  
  低调搭台,让梦绽放
  自转星球的书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黄俊隆慢慢习惯自己做的书获得设计、内容评选上的各种奖项,更加确定了他做出版的初衷,同时,他又站上更高的地方,将单纯的作家与作品转化成具有延续性的商品,进而引起更多未看到书的消费者共鸣。
  他做出版,也做作者的经纪,他签下漫画家弯弯、作家宅女小红、设计师聂永真,把他们的作品当成他们各自的品牌,甚至当成他们的良性人生规划去经营。对他来说,每一本书都不应该是一个单独的作品,而是作者树立自己独特风格的一部分。这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有了鲜明的形象和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出版社获得作者信任,因为书出来后会跟进与作者相关的其它宣传和合作,不仅使他们的知名度加分,多出来的曝光和宣传积累出可观的能量也为书的销售带来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书卖得好,对长期经营这个作者、这个品牌无疑是有大的裨益的。黄俊隆说:“这是一贯的,我们不把出书这件事拆开来,而是回到创作者本身,这也是把公司定位为一半是出版社,一半是文化创意经纪公司的原因。”
  弯弯除了持续出书,其品牌已与多个文化领域对接,获得丰厚收益。今年更受邀参演九把刀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得女孩》中胡家玮一角;聂永真则通过主编书系“永真急制”经营其书系品牌,并通过自转星球与日本知名箱包品牌Porter合作,为他们设计款型;宅女小红的作品被台湾原创艺术色彩浓厚的“莎妹剧团”看中,对方希望把文本编成舞台剧,在台湾“国家戏剧院”上演,黄俊隆认为“这是蛮有趣的一个结合”,近期开始马不停蹄地去找导演、编剧、演员,一切档期安排就绪。
  黄俊隆变成一个喜欢搭舞台的人,他静静地站在后面,看作者从各个角落一路带着或自信或怀疑的心情走上舞台,然后发光、享受掌声,享受他们终于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喜悦。在黄俊隆心里,每件事都在角落各自绽放自己的美丽,聚集起来就是一座繁花盛开的花园;一场场小小的游击爆破,串连起来就是一场革命。以前他恨不得每颗种子最终都被养成大树,慢慢才发现他们各有自己想选择或该成为的样子。
  他提起自己的经历时曾说:“梦想是千疮百孔的。”或许他想告诉人们,梦想最大的意义不在结果,而是在于享受过程,并记住自己单纯无畏的样子与坚持。他明白 “莫忘初衷,全力以赴”才是人生最难的追寻与课题,他也明白,他曾坚持播下的梦想,渐渐开了花,结了果。
其他文献
1958年,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提出为学习借鉴世界文学的优秀遗产,要选编《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三套丛书的计划,后因“十年动乱”而中止。  197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当时译文社的负责人之一、翻译家孙家晋先生奔走京沪两地,争取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完成这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其中,“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选题由原来的120种扩充到200种,译文
期刊
看电视或电影,是最大众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因此,当影视与出版相结合的时候,影视类图书的畅销也就不足为奇了。影视类图书,主要指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著小说,以及根据影视剧本改编而成的小说。在各大实体书店以及网络书店的畅销排行榜中,影视类图书常常榜上有名。    播出档期是影视图书的销售黄金期  近期,宫廷穿越剧《步步惊心》相继在大陆各大卫视热播,其原著小说也随之在全国各大书店迎来了销售高峰。据开卷数据显示
期刊
任何一个读过《哀艳是童年》的人,势必无法忘记里面关于爱的种种辩证,犀利、精准、却又蕴含某种不能妥协的温柔。《界线》里被阶级和权力切割得世故的小女孩,《浮血猫》对于女性、身体、性别议题等既贴切又锋利的描述,《奸细》则揭露了身处社会底层的矛盾与现实。仿佛私密散文,却又拥有小说绝对的戏剧性与虚构能力,架构在现实之上显得力道十足。文体已不再是划分两者的重点,而是在她笔下成为一种新的叙述可能。于是我们记住了
期刊
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在明年贺岁档中备受期待,而此前艾米《山楂树之恋》也因改编成电影而再度大卖。近年来,传统出版物或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格外引人注目。《裸婚时代》、《我是特种兵》、《千山暮雪》、《泡沫之夏》、《来不及说我爱你》等等,无一不热播。《步步惊心》在湖南卫视播出当日,收视率即达到1.73%,成为全国卫视同时段第一名。六六、桐华、匪我思存、明晓溪等作家也人气飙升
期刊
很难想象,一本谈台湾水果与果农故事的书,企划发想者,竟然是一名享誉国际的设计师。  曾获Savignac 法国国际海报沙龙展设计大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的设计师陈俊良,在创作的同时也持续投身设计教育,于大专院校设计相关科系教课。国际赛事征战经验丰富的他,无论是自身作品的发想,抑或对学生的殷殷期待,都是以自身的文化底蕴──东方、汉文字、在地文化——为出发点。他常常鼓励学生离开电脑屏幕,从真
期刊
“一个人”,不谈恋爱、不结婚,已经成为台湾社会最严重的“公共议题”。  两性专家拼命开“药方”,鼓励“一个人”的朋友积极寻找幸福,“一个人”旁边的亲朋好友,也会组成“促婚协进会”,帮忙找对象,安排联谊、相亲。  甚至单身,已经成为一种“公害”,除了已婚和有对象者担心自己的另一半被抢走,连官方都跳出来指责单身不婚者,拉低了生育率(在台湾,94%已婚夫妻至少会生一个孩子,官方认为,低生育率是单身未婚人
期刊
苏州的气候温润,步调舒缓,水道与巷弄纵横交错,教人一来到此便安下心来。城里的平江街区,从宋代便已经存在,以今日留存的巷弄来看,八百年来的格局规划变化并不大,只是范围缩小许多。而就在这仅存的街区里,留下的不只是悠悠时光,亦有不少哲人贤士驻守的痕迹。书痴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史学家顾颉刚的顾氏花园、清代状元洪钧故居、潘世恩的留余堂、藕园……多少与书相关的文化活动就由这里衍生。最可喜的,除了看看故居旧址,在
期刊
九月底,我很兴奋地告诉友人:“我最近在编新的《福尔摩斯探案》!”  友人一脸茫然地说:“蛤?你说电影喔?那个福尔摩斯好丑好肥耶!新的《福尔摩斯探案》是福尔摩斯自己写的吗?他还活着喔?”  相信只要稍微了解侦探小说的人(更别说福尔摩斯的粉丝),都会觉得友人的问题匪夷所思,简直就像在问:贾伯斯(编注:Steve Jobs,大陆译为“乔布斯”)是不是《苹果日报》的主编?  这让我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很多没看
期刊
徐誉庭常说:创作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编剧作为影视创作中最根基的一环,这句话大概道出了这个行业最大的感慨和某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无奈和期盼。  去年访问她时谈到剧本出版的可能性,她说:“电视剧本很少被出版。但我觉得还是会有一些读者存在,不管是想学编剧的,本身是学院出身的,还是纯粹想欣赏剧本的。”她想出版自己的剧本,甚至愿意自费出版。(见本刊2010年7月号)在不太具备剧本的阅读传统和出版意愿的
期刊
地沟油、彭宇案等问题频传,一般认为“金钱至上”是道德危机的起因;但事实恰好相反,爱钱仅是结果。  新书《这样work才work!》提到,宾州大学从事暴力研究四十年的詹姆斯·吉利根教授发现,攻击、杀人犯案动机,答案不约而同都说“因为对方不尊重我”。甚至持械抢劫的动机,“想得到尊重”的比例居然比“夺财”还高。“为了尊严、尊重和自尊。为了这些,我谁都可以杀。失去尊严,我就一无所有。”  我们还没杀人,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