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雯:最温柔宽容的孤独暗影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989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读过《哀艳是童年》的人,势必无法忘记里面关于爱的种种辩证,犀利、精准、却又蕴含某种不能妥协的温柔。《界线》里被阶级和权力切割得世故的小女孩,《浮血猫》对于女性、身体、性别议题等既贴切又锋利的描述,《奸细》则揭露了身处社会底层的矛盾与现实。仿佛私密散文,却又拥有小说绝对的戏剧性与虚构能力,架构在现实之上显得力道十足。文体已不再是划分两者的重点,而是在她笔下成为一种新的叙述可能。于是我们记住了这个叙述者的名字,胡淑雯。她在2006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哀艳是童年》,书封洁白如雪,中央隐隐浮现女性内衣抑或是子宫的横切面,多么好的象征。夹带着独特风格的暴烈与温柔,睽违五年,她终于带来长篇新作《太阳的血是黑的》,以理性之眼,书写不正常的现实种种。
  
  任何一个读过《哀艳是童年》的人,势必无法忘记里面关于爱的种种辩证,犀利、精准、却又蕴含某种不能妥协的温柔。《界线》里被阶级和权力切割得世故的小女孩,《浮血猫》对于女性、身体、性别议题等既贴切又锋利的描述,《奸细》则揭露了身处社会底层的矛盾与现实。仿佛私密散文,却又拥有小说绝对的戏剧性与虚构能力,架构在现实之上显得力道十足。文体已不再是划分两者的重点,而是在她笔下成为一种新的叙述可能。于是我们记住了这个叙述者的名字,胡淑雯。她在2006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哀艳是童年》,书封洁白如雪,中央隐隐浮现女性内衣抑或是子宫的横切面,多么好的象征。夹带着独特风格的暴烈与温柔,睽违五年,她终于带来长篇新作《太阳的血是黑的》,以理性之眼,书写不正常的现实种种。
  只有文学可以收容不确定
  在见到胡淑雯之前,对她的想象全是聪明、机敏且冷酷的,“实在太多人这样和我讲过了。”胡淑雯笑着如此自言,笑声爽朗,作风利落,一头卷发披散在肩上,她说自己根本就是一个傻大姐,爱哭爱笑,与最亲的朋友玩闹时,狂野、爆笑、下流、三八……和她“小说里的形象”根本格格不入:“这表示我还真是个创作者呢。或者说,写作将生命雕塑得更深更立体,将个体带向连自己都不熟悉的自己。”胡淑雯说:“通过写作我才发现,我跟自己好像不太熟。”身边亲密的朋友也说,看到她的照片都认不出那是谁了,相差真大:“很僵硬啊,我不习惯为了宣传而被拍照,照片应该是和喜爱的人们所留下的纪念,不是一个写小说的人需要去负担的。”是的,她从不称呼自己是作家或小说家,更屡屡纠正别人叫她“老师”,那原本就不属于她的身份:“如果一定要一个称呼的话,好吧,我会叫自己文字工作者。”
  在开始专职写作之前(事实上这种说法也不精准,她觉得自己其实是专职鬼混,有点心虚),她搞妇女运动,写充满战斗力的文宣、口号,也当过记者、报纸编辑。“我所做的事情可以称之为,把资讯处理成大家习惯的样子,改变或破坏某些成见。报纸原本就是一件朝生暮死的东西,它所能做的改变其实非常细微,这当然是有意义的,但对我个人而言,就会觉得自己付的代价太高了。”代价是什么?胡淑雯认为,生命里头最珍贵的乃是时间,她并不否认这个工作本身以及对其他同业者的价值:“但我发现我并没有办法在这个价值上,拥有我自己。”在工作了12年之后,她终于作了“不再上班”的决定,想要试试看自己在这个可能性下能活多久。
  这样的工作经验对自己的写作有影响吗?胡淑雯坦言其实不太有关连,工作是工作,写作则是另外的事。但在这之中也产生了新的意义,“在妇运团体里,我后来发现自己无法再写那些充满战斗力的口号了,口号需要被人读懂,所以要简化,但当复杂的事情开始被简化之后,它其实真的没有那么简单。”胡淑雯说,“现实一点都不简单。我不相信有绝对的是、绝对的非,我也对所谓的‘政治正确’感到非常的厌烦,那表示必须要策略性地去说、或者不说某些事情。在这样的状况下,真的只有文学可以收容‘不确定’,那些暧昧不明的、复杂的、歧异的……”
  胡淑雯的声调轻柔而缓慢,令我想起那些一再出现在书页暗影中,所谓的失败者,边缘人,那些“不正”的他者,不就是她小说里所不断描述的对象吗?“是的,文学甚至有能力收容‘恶’,这些不属于人间的生命样态。”于是在《太阳的血是黑的》序章,智能障碍的邻居男孩“小光”便摇摆着侵入了女孩李文心的童年之梦,看见她的裸体与自己还没启蒙、却已知道要勃起的性。那样纯真又暴力的场景,为读者拉起了小说的帘幕。
  
  写坏了的那本小说
  阶级、身体、孤独、爱以及伤害,这些在前作《哀艳是童年》里已是一再书写的命题,每一篇短篇小说都锋利入骨,直指人心,充满了蛮横的魅力。也正因为那样的“首次出手”太过惊人,忍不住令人好奇她接下来的书写方式,是否都会如此的“用尽全力”?对此胡淑雯自言有点矛盾:“我知道正是因为这种强烈风格让我被记住的,我是那种暴冲的人,想写就写,但接下来我在想,是不是要抛弃这种风格呢?”处于这种矛盾中的她,也曾一度想延续这种方式,想抛弃又想建立,但最后改变她的,却是读者,“我有一些很重要的读者和朋友告诉我,这样的语言给人压迫感太重,好像作者就是要出拳把你撂倒。”因此,胡淑雯尝试改变路数,希望下一本书让读者可以呼吸,“有空间去自行诠释,更有空间去困惑,因此我试图把语言风格放松一些,不要那么紧绷,不要把力气出尽,留一点余地给别人。”
  然而,风格绝非一朝一夕就可转变,在这样的摸索过程中,就诞生了所谓的“写坏”的第二本书,“我那时就是想放松,却松错了方向。”在《哀艳是童年》之后,花了好长的时间写就,原本已经送上了编辑台,暂名为《台北人》的作品,就这样在临出版前,被胡淑雯一手挡了下来。虽然其中包含了她很在乎、很带感情的主题,她却知道自己真的写坏了:“我不想出版一本在现实面前站不住脚、甚至连头都抬不起来的小说。”或许任性,但这也是身为一个写作者该有的坚持,该割舍的割舍,才会知道什么该留下,“第二本书的不出版跟废弃,终究是有意义的,花费了时间与力气去发现自己‘怎么错’,或是怎么‘少错一点’,我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只有犯错才能给予的经验。”
  因此在新书书封上,她大方写上:“2008,写坏了第二本小说,作废。”不否认、不磨灭这本书存在过的事实,这个做法像极了胡淑雯的风格,也老引读者好奇,光是座谈会上就不知被问过几次。“哎呦,我其实只是想表示,我那时没在偷懒,是真的有在写,只是写坏了而已。”她满脸笑意地说着。现实是锚,令她停下来好好思考,才有能力继续在小说的海洋里远渡。
  
  现实一种,废五金似的粗糙感
  对于小说,尤其是自己笔下的,胡淑雯有一种对现实的敬意。“写小说,尤其要对现实抱持诚意与敬重,避免剥削现实、剥削角色,以成就小说。有鉴于此,我的笔法倾向节制、再节制。”她从不回避现实,认为有些故事应该被写出来,有些伤口则不该遗忘,或许正如《太阳的血是黑的》扉页所写的引言:“我曾向往遗忘直抵心之消亡,却无法放弃追求,追求记忆带来的自由。”遗忘什么呢?正如胡淑雯在书里借着叙述者李文心之口,拾遗了《欲望街车》电影里被删去的段落:白兰琪的初恋男孩是个同性恋,三人行未果后男孩举枪自尽。这段重要场景在电影里完全没有出现,同性恋成为一种需被删去的名词,被删除的反而最重要,那么我们或许可以继续数算,疯子、变性人、性侵受害者、穷人以及……政治犯。
  他们手无寸铁,还没来得及呼救便被贴上标签,惶恐地被时间逐渐遗忘发臭,这些有口难言者都成为胡淑雯笔下最关注的人物,情节不需刻意,只因那些都是真正存在过的。现实如洪水般一波波随记忆涌起,补足了制度底下,那被暴力所刻意掩埋的真相:“正因为对现实保持敬重,我对‘政治正确’没有兴趣,任何标签化的解读,全都是‘反阅读’或‘不阅读’,是一种对小说的轻蔑。”正因为这种对现实的敬意,胡淑雯才能保有自己的风格,真诚地书写他们的孤独及其暗影,也代替那些无法说话的伤口发言。
  现实从来不是细致美好的,而是不断以一种粗糙感摩擦着生命,这也是胡淑雯的写作状态。“每个写作者,都应该把握自己的那一分粗糙,并且锻炼这份粗糙,让它发出废五金的光泽。如果有的只是纤细的情绪、浮夸的表演欲,很可能没办法写出真的能撼动人心的作品,每个写作者必须穿梭于高尚与低俗之间,崇高与平庸之间。”胡淑雯说:“像王文兴写《家变》,写的是平庸:体制的庸常、想象力与理念匮乏者身为人的庸碌,他不能‘以平庸书写平庸’,于是创造了一种对抗平庸的、新的文体,破坏力十足,将‘现实’变得陌异而生疏。”
  高尚与低俗,崇高与平庸。这两者相依相存,互为表里。于是她写街头的泊车员,有个洋名字查理帕克,生活在台北,却具备了乡下人的粗俗、疲惫、暴躁,每日为了讨生活在街头卖命,却期望女儿能越过界线到达另一边,成为能够给他小费的、不同阶层的人。也写大官的后代,权贵子弟小海从小受精英教育,没事便喝饭店下午茶,手握银制刀叉摇晃酒杯,无数女孩献殷勤,却爱上受害者后代的女孩。李文心的外公,正是让海爷爷在判决书上签了名,送进绿岛一关就是十几年的人。“台北人在沉默中学会遗忘,遗忘大逮捕的恐怖,连监狱都洗去了血污,化身游乐园的大饭店……”台北军法处化作来来饭店,保安处成为西门町,欢乐掩盖了记忆,但胡淑雯不曾遗忘,也不容许她笔下的角色遗忘,而是要他们正正当当、理直气壮活在现实里。
  
  文学,精神上的朋友
  胡淑雯不愿意做个失去历史的人,她珍惜自己的记忆,也珍惜自己以外的记忆:“当人受到某些现实的撞击后,会忍不住想对他人诉说。”但在台湾,这样的历史一旦透过政治语言来述说,便会变得剑拔弩张,成为一种工具:“最能收容这些历史记忆的其实是小说,只有小说能够温柔且慎重地面对这些。”胡淑雯如此真心,毫无保留的信奉着文学。
  话题一转,她说自己已经在构思下一本书了,可能会写一个彻底的爱情小说,或者在爱欲和反抗间挣扎的故事:“文学对我而言,是我被现实强力摩擦许久之后,才找到的精神上的朋友,到后来变成恋爱的对象。跟文学谈恋爱是很快乐的,他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小玩意,在同时接受了现实之后,才发现了对文学扎实的热情,因此我变成一个严肃的读者,再成为一个写作者。”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巨大的爱,让她温容且宽容地,书写那些徘徊在人间的孤独暗影,站在同一条界线悄声说:是的,我同意你们,太阳的血是黑的。
其他文献
大陆最受欢迎的“影视人”:海岩  今年4月,海岩“生死恋三部曲”(《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永不瞑目》)经江苏卫视翻拍后陆续登陆荧幕。历时两年,据说耗资上亿的“新三部曲”旧貌换新颜,此一串新剧与旧剧之间不过十年光阴,改编话题一直争议不断——新旧两拨“岩男郎”、“岩女郎”谁更能演绎出原著人物的神韵?剧本修改幅度底线为何?旧版未老就有新拍,是否埋伏着新版也将未老先衰?……业内无论导演还
期刊
“我曾经听说,幸福的故事都一样,不幸的故事却有千百种;我想,留在学校里的故事都一样,可是离开学校的故事却有好多好多……”  2006年的夏天,台湾电视上出现了一部讲述一个国中生如何被迫离开学校的剧集。剧集每天播映结束后的15分钟内,电视台的网站都出现当机状况,因为有太多观众上网留言了。看完《危险心灵》,从小学生到大学生,许多人都潸然泪下。往后,教育场域中若出现体罚或恶意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事件,媒体
期刊
去年改编自第二届“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的同名电影《父后七日》在台湾上映,票房突破4500万(新台币),成为当年台湾本土电影票房亚军。身兼编剧、导演,也是同名散文作者的刘梓洁更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今年,台湾新生代鬼才作家九把刀,改编、导演自己的同名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台湾和香港上映之后,票房一路攀升到令人咂舌的高度。  台湾本土电影自1990年代末式微,到2001年达到市场最
期刊
一家出版公司在一部缺少资金投入的电影还在筹备的阶段,就带着提案与电影公司谈电影系列书的出版,连电影导演本人都对这突如其来的提案将信将疑,以为不过是一时的计划最终未必会完成。可是一年多的时间里,出版社的编辑真的一路跟着电影公司,从电影筹备、拍摄、后期制作、上映宣传,从零到有出版了6本电影系列书。在这过程中,她们不断被同业、朋友、家人询问:你们真的确定要这么做吗?你们真的在一部电影还不知道能不能拍得成
期刊
如何做田野笔记  作者:罗伯特·埃默森 雷切尔·弗雷兹 琳达·肖 译者:符裕 何珉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  为此,三位具有丰富田野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人类学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而又指导性的建议。本书通过大量的正在撰写的、“未完成的”田野笔记实例
期刊
人类某种程度就是被困住,被困在自己的身体里,被困在陆地上。如果愿意把海洋当作一扇窗,就能借由这个窗口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海给了我这样的能力告诉很多人,也许可以转过头来海阔天空。你不一定要到海上生活或工作,可是生命里不能没有一片更开阔的领域,不能没有这样的梦想,不能守着既有的就以为那是全世界。    在法国纪录片《海洋》中,观众透过镜头,得以见识到一个一般人难以抵达的领域。那是一个光用想象都觉得迷人又
期刊
李政亮没有想到,小小书房的新书分享会讨论会如此热烈。  许多年轻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中有人坦言自己是大陆电视剧迷,跟着大陆观众一起在网络上同步追剧,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边看剧边讨论,还会透过网络结交大陆的朋友。他们向李政亮提出的有关大陆的问题都非常具体,比如如何到大陆求学,某所学校条件怎样等等。对他们来说,大陆可能是未来读书、工作、生活的地方,两岸议题于他们早已超越了政治的范畴。而年纪更长的读者则
期刊
“双子座,O型血,坚强,善良,不屈不挠。一个简单的人。深爱一个人,不问结果。嗜烟如命,无爱不欢。”这是她自我介绍时的基本“路数”,带着80后孩子特有的坦率、直白,以及无畏。  独木舟,原名葛婉仪,80后女生,发若海藻,些许毒舌,钟爱匡威板鞋,身上数处纹身。  24岁的女生,让刚过完这个年纪的笔者有些许措手不及,因为她年轻,因为她还可以自由地做梦。她毫不避讳自己的爱情观,她完成了很多女孩都期待去完成
期刊
1958年,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提出为学习借鉴世界文学的优秀遗产,要选编《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三套丛书的计划,后因“十年动乱”而中止。  197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当时译文社的负责人之一、翻译家孙家晋先生奔走京沪两地,争取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完成这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其中,“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选题由原来的120种扩充到200种,译文
期刊
看电视或电影,是最大众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因此,当影视与出版相结合的时候,影视类图书的畅销也就不足为奇了。影视类图书,主要指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著小说,以及根据影视剧本改编而成的小说。在各大实体书店以及网络书店的畅销排行榜中,影视类图书常常榜上有名。    播出档期是影视图书的销售黄金期  近期,宫廷穿越剧《步步惊心》相继在大陆各大卫视热播,其原著小说也随之在全国各大书店迎来了销售高峰。据开卷数据显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