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的新维度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mk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承担地理学科知识教育任务的同时,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所以它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需要教师从微观上系统把握。从理论的重要性来分析,只有理清教材内在逻辑结构脉络,理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教学中方能做到前后照应,避免各课各单元相互割裂。从实践的重要性来看,地理科学的实证性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社会现实。新教材体系中既有最新科技成果介绍,又有大量与人类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例和问题。如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温室气体、酸雨、东南亚森林大火、信息高速公路、旅游景观与欣赏等。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日常知识积累,通过各种媒体有意识地积累相关信息,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二、从知识点的学科关联性上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常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一是与当今生产、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缺乏学生的社会实践空间;二是地理科学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导致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存在不足。因此,以知识的学科关联属性为突破口,将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理论融人社会实践中去认识、解读、评价,从而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二是注重边缘知识和交叉知识的补充,突出综合性和创新性。如在讲授地理在宇宙中的相关知识点时,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讲解是比较轻松的,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年变化与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密切相关的,在讲授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时,生物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均与生物学知识密切相关等。教学实践表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通,不但有利于知识迁移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克服了偏科的现象。学生在设计和撰写调查报告时,敢于并善于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从重点难点问题的典型性上去掌握学习的规律
  重点难点问题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产生的。理论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叙述性知识两类。一般来说理论性知识是指那些概念、成因、规律、特点等,这些都是每课的重点或难点,理所当然要向学生讲明说透,使他们牢牢地掌握。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就必须满足“直接来自于自然界”和“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两个条件,指出这两点后再分别举例让学生加以判断。如要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可从实例中指出其历史性,也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向科学进军。叙述性知识主要是对理论性知识的说明,往往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说明是怎么一回事即可,除了强调要记住其中某些重要的例子、数据、地名等之外,可由学生自行阅读。
  四、从学习阶段的整体性上去提高教学的质,
  高中地理的学习必须实现阶段教学环环相扣,必须通过步步引导、层层深人形成统一的整体。首先,引导和自学阶段着重揭示了教材的内容结构,是学习的基础;讨论与总结阶段着重揭示了教材的内部联系,是教学的关键。其次,根据实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创新阶段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各科知识,从而建立学科的开放体系。最后,在上述两个知识系统过程中,实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项功能。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多种感官并用,多渠道获取信息,做到了课堂学习、消化、反馈的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课外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习阶段的整体性还表现为学习的次序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需要准确地再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评价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地理知识和初步创造能力。
  学习阶段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深人研究。教师的不斷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如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问题,垂直地带性问题;有的知识点在教材中阐述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如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中的部分问题。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对我们更深人地理解大纲教学内容,讲透各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其他文献
一、高中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在数学上遭受挫折,甚至最怕见数学老师。这种“惧怕”高中数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应当引起重视。其原因如下:  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我国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否经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教学始终,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场考验。  一、从学校大局出发,维护地理学科的正当地位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
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人民群众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尽管各个社会这两种文明的程度不同、性质各异,然而社会的发展总是反映这两种文明的发展上。因此讲述中国古代史,继承历史上的精神文明传统,对当代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有为数众多的价值连成的文化典籍,这是我国精神财富的宝库,历史的丰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熠熠生辉。在
下面两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家长叮咛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在中学课堂上被广泛采用。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在实施合作学习前做好认真的准备工作,否则,就会使合作流于形式。整个课堂貌似热闹,实则杂闹无序,导致效率低下,这与合作学习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初中思想政治
在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领、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展开个性化阅读。但同时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