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山诗论辨微二题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fje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对于遗山的诗论,尤其是《论诗三十首》,七百余年来,笺注、阐释者甚众,研究成果颇丰。使我们多所借鉴,但仍有某些部分值得进一步发微辨正。本文试举二例,意在经过探索求得新的共识,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份珍贵遗产。一《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云: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各种笺注和理论著述都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从未发生过异议。但对元遗山在这首诗中强调的重点究竟是什么,似乎并未把握得很准确,因而对它所蕴涵的理论意义也就发掘得不够。
其他文献
<正> 谭亚洲,在当代作家中,可谓名不见经传,然而他却是毛南族屈指可数的作家之一。他二十几年固守着他的那片绿色土地——那块有挟着山风而飞的山鹰和灰鹞子、散发着毛南菜牛肉郁香的绿色土地,因而收获了只在这块土地才会获得的果实。他从1965年开始发表诗歌,文革中断创作,1979年他又重新笔耕,先后发表150篇(首)作品。其中有诗歌、小说、民间文艺理论等等。他钟情于这片绿色的土地,这绿荫也就庇护了他,使之成为颇具特色的乡土作家。乡土文学,习惯认为是一种强调地方背景的故事性很强的小说,它的结构方式与传统
<正> 首届民俗学会暑期研修班按原定计划于1991年7月29日至8月14日在芬兰举行。有30位学者和1位观察员参加了这次由土库大学主办的活动,他们来自24个国家,其中9人来自西欧和北欧,9人来自东欧,7人来自亚洲,3人来自非洲,北美和南美各有2人和1人参加。研修班的14位教师则分别来自丹麦、芬兰、德国、印度、挪威、瑞典和美国。这项计划的最突出特点,大概是要算它的全球性了。它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倡议而筹办的。研修班的主题是“民俗学的进展”。具体学术活动有下述几个方面:1
<正> 满族青年作家林和平,其小说创作正以较好的势头渐进最佳状态。自《腊月》获一九八七年《小说选刊》奖后,便又于《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青年文学》、《鸭绿江》、《芒种》诸刊物上纷纷推出《出民工》、《笔杆子》、《乡长》、《包工队》、《汇跷》等一些较有份量的作品。并以深厚的创作实力,引起了当今文坛的关注。有的认为他深受近年来新写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影响,其小说表现重视生活原生态式描写的倾向,有的认为他笔下的人物跳动着时代变革的脉博,是属于“写改革”的。这些观点基
<正> 一回族诗人木斧,从他1946年发表作品算起,迄今已整45年。这听起来有些漫长的诗龄,在今天或许不意味着一种荣光,而可能被视为“落伍”“过时”一类,因为十年前开始崛起尔后接连崛起于诗坛的一批批青年诗人,在拥挤的诗坛上争先恐后地放射着光辉,中年和老年的诗人们常被礼貌而不经意地推挤到了一边。我们对今日诗坛现状并非不满。我们的动机是想在揭开木斧诗心之前,大致确立他所处的诗坛坐标及坐标参照系,倘若把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撇开不论,将四、五十年代成长起来与新时期跻身诗坛且共存于今日诗界的诗人们作一番对
<正> 一、民族的朝圣者这是一位民族的朝圣者,一位土地的崇拜者,一位民族文化的拥抱者。他象宗教节日里朝圣者前往圣地朝拜神灵一样朝拜自己的民族,他象农民式地崇拜他脚下的土地,他象拥抱母亲一样拥抱民族的文化。我称之为具有沉思意味的民族朝圣者,他的诗歌我则称之为一个民族朝圣者的思绪。回顾壮族诗人韦其麟的整个创作,从叙事诗《玫瑰花的故事》到长篇叙事诗《百鸟衣》,从长篇叙事诗《凤凰歌》到叙事诗集《寻找太阳的母亲》,从抒情诗集《含羞草》到散文诗集《童心集》和《梦的森林》,无不流露诗人这种朝圣般的艺术真诚。
<正> 在南方的土地上,有一个民族,他们曾经身着鸟的羽衣,学作鸟的动作,为太阳而舞,这就是景颇族。作为景颇族的一员,晨宏写景颇族有关鸟的神话传说方面的研究论文,也写有关鸟的诗歌;晨宏总把自己当一只鸟来看,于是,对晨宏的诗,不妨当作一只鸟的歌来读;他那本不久即可面世的诗集其题目便是《一只鸟的歌》。晨宏从小生长在景颇山,生长在极其丰富浩瀚、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中,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他的诗,是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理想追求的坦诚抒发。在《我的歌》一诗中他这样唱道:
<正> 在人们印象中,李乔是以其长篇巨制而登上文坛的。故谈论到李乔的作品时,一般只涉及他的《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未完的梦》、《彝家将张冲传奇》等长篇小说。他解放后的许多散文和报告文学,多不为人们所重视;而他解放前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则更可以说是鲜为人知了。实际上,早在三十年代,李乔就开始提笔创作。他那些虽拙朴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作品,不但记录着李乔苦难与奋进的人世,而且反映着旧中国的一个侧影。李乔正是沿着他解放前的这条崎岖的创作道路,而登上他解放后创作的峰巅的。可惜的是,李乔早期的作品
<正> 从来没有一种时刻,象社会的大裂变、大震颤那样,将芸芸良知未灭的中国文化人的命运与社会历史的律动紧紧捆绑、纠合到一起。五光十色的中国文化人置身于社会大变革的焦点上,他们在动荡中选择,他们心灵的探求历程自觉或不自觉地折射在社会历史的三棱镜中,形成各种或明或暗的色谱。马宗融无疑是属于那种明亮色块中的一束。他所生活的那个全民抗战、争取解放的时代的主体精神与主导意识,使那时期的文学艺术的视角与蕴含大大地加以升华与扩充。激动的时代使文学艺术家们亦处于深深的激动之中。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指出的:“思
<正> 1 回族诗人马瑞麟的第五本新诗集《云岭短笛》,1988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诗集收录了老诗人新近创作发表的九十七首短诗,分“祖国恋歌”、“沙甸情思”、“塞上曲”、“帕西傣四章”、“杜文秀四题”、“大回山印记”、“云岭短笛”、“猎歌”、“时间之歌”、“飞鸟篇”、“遥望篇”、“沉思篇”、“乡情篇”、“北京抒情”十四章,表达了老诗人热爱生活、珍惜时光与追求真善美的愿望。《云岭短笛》的整体风格是:抒情性、行吟性、民族性。
<正> 在广西涌现出的壮族散文家中,韦纬组的散文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其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浓厚的平民意识以及朴素自然的抒情风格。散文说到底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自然显现,有什么样的心地,有什么样的智能,就有什么样的散文。所以,散文在文体观念上,对作家没有太多的意义。小说也好,诗歌也好,它可以随着文体观念,变化出种种手法,而散文却从来没有这种时髦。散文是不由你刻意为之便可成功的,而只受影响于你的学识、品格。所以国外有的理论把散文称为“外圈文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公认散文的无技巧性。如果散文真的有技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