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历史材料解析题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历史材料解析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它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本文主要就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材料解析题 解题思路 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材料解析题的出现有助于发挥其他题型难以具备的功能,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且此类题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好考查学生驾驭历史材料、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迁移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这一题型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有不少学生认为材料解析题“太难”,甚至看到这种题型就头疼,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干脆就放弃,或者不着边际的乱写一气。然而当他们看到参考答案时,又觉得这些知识点自己知道。既然掌握了历史知识又不会做历史题目,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通过我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认为这一方面与部分学生的基础差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缺乏相应的能力训练。虽然材料题的类型有多种但解题思路和技巧却有章可循。本文就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本环节包括两部分:一、看问题。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这样我们在下一环节才能有侧重点。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第一,粗略阅读材料。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找出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词,即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这里是获取问题答案的关键所在。第二,阅读材料出处。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材料出处也往往隐含着重要的答题信息,如时间、人名、国别等。而不少人同学往往忽略了材料的出处。第三,仔细阅读关键性语句或关键词。对于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词,如果通过粗略阅读不能回答问题,就特别需要这一环节,而且这一环节一定要认真仔细的阅读,这样才能理解的更透彻,这对于我们回答材料中的问题会很大帮助。
其次,领会、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是想通过这一问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如例题,命题者意在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以及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再次,把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和教材联系起来。
通过这一个环节我们把要考查的问题和教材联系起来,回顾教材相关环节对材料中的问题是如何表述的,即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找出问题与教材的最佳结合点。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它必然会与教材有着某中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二处设问需要从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如果我们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当然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直接“對号入座”。当然我们不排除会有个别问题和我们的教材内容几乎没有联系,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材料和我们的一些常识来思考和组织答案。如上题,我们可以把问题和选修教材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专题的内容相联系。
最后,组织、书写答案。
1、仔细阅读设问。在设问中,往往会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按要求来组织答案,或把材料中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或教材中的语言(最好用教材中的语言),或以材料为依托来组织书写答案。
2、答案要完整而有层次。答案的完整和层次性,直接影响得分。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①把最有把握的答案写在最前面,尤其是对答案掌握不太准确的情况下更要如此;②答案的书写要有条理。最好分点进行表述,切忌从头一直写到尾,既没有一二三四也没有明显的段落标记。
3、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用史观分析材料,是历史阐释的最高要求。运用史观分析材料,可以有效地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提高判断能力,而且对有些问题如“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一定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
4、组织答案时注意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证明得分值分点多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答案点少。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5、组织、书写答案时要简明扼要,。注意:(1)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比如2007年江苏高考题第25题,王安石变法一题的答案,“冗官”,不能回答为“官员多”;机构臃肿”不能回答为“机构重叠”或“机构多”;“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不能少“一定程度上”或“大”字;“危害百姓”不能回答为“危害人民”。另外,问什么答什么,切记不可啰里啰唆,用很多语言表述一个我们教材中用几个字已经概括的观点。(2)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组织答案,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3)组织和书写答案时注意条理清晰。如果是需要用几点来回答的问题,在书写时一定要让阅卷人清晰地看出你回答了几点内容,最好用“一、二、三”等列举出来,以防止因条理不清而失分。(4)注意错别字问题。这看似语文问题,其实如果再回答历史问题,犯了这类错误,尤其是一些关键性词语上,那真的是出来了“历史性”的笑话,比如在讲述封建社会的皇帝制度,如果写成“黄帝”,意思就发生了变化。这看似小问题却也会导致失分,但如果因为这类问题而失分实在是太可惜了,并且这类问题只要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棵以避免的问题。
以上仅是我对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感悟和心得,钥匙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掌握此类题目的做题方法,还要不断的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和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快捷有效的解决历史材料解析题。
参考文献
[1] 《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主编:朱煜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 主编:周平成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5.06.
【关键词】材料解析题 解题思路 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材料解析题的出现有助于发挥其他题型难以具备的功能,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且此类题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好考查学生驾驭历史材料、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迁移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这一题型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有不少学生认为材料解析题“太难”,甚至看到这种题型就头疼,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干脆就放弃,或者不着边际的乱写一气。然而当他们看到参考答案时,又觉得这些知识点自己知道。既然掌握了历史知识又不会做历史题目,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通过我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认为这一方面与部分学生的基础差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缺乏相应的能力训练。虽然材料题的类型有多种但解题思路和技巧却有章可循。本文就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本环节包括两部分:一、看问题。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这样我们在下一环节才能有侧重点。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第一,粗略阅读材料。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找出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词,即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这里是获取问题答案的关键所在。第二,阅读材料出处。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材料出处也往往隐含着重要的答题信息,如时间、人名、国别等。而不少人同学往往忽略了材料的出处。第三,仔细阅读关键性语句或关键词。对于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词,如果通过粗略阅读不能回答问题,就特别需要这一环节,而且这一环节一定要认真仔细的阅读,这样才能理解的更透彻,这对于我们回答材料中的问题会很大帮助。
其次,领会、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是想通过这一问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如例题,命题者意在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以及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再次,把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和教材联系起来。
通过这一个环节我们把要考查的问题和教材联系起来,回顾教材相关环节对材料中的问题是如何表述的,即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找出问题与教材的最佳结合点。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它必然会与教材有着某中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二处设问需要从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如果我们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当然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直接“對号入座”。当然我们不排除会有个别问题和我们的教材内容几乎没有联系,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材料和我们的一些常识来思考和组织答案。如上题,我们可以把问题和选修教材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专题的内容相联系。
最后,组织、书写答案。
1、仔细阅读设问。在设问中,往往会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按要求来组织答案,或把材料中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或教材中的语言(最好用教材中的语言),或以材料为依托来组织书写答案。
2、答案要完整而有层次。答案的完整和层次性,直接影响得分。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①把最有把握的答案写在最前面,尤其是对答案掌握不太准确的情况下更要如此;②答案的书写要有条理。最好分点进行表述,切忌从头一直写到尾,既没有一二三四也没有明显的段落标记。
3、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用史观分析材料,是历史阐释的最高要求。运用史观分析材料,可以有效地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提高判断能力,而且对有些问题如“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一定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
4、组织答案时注意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证明得分值分点多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答案点少。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5、组织、书写答案时要简明扼要,。注意:(1)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比如2007年江苏高考题第25题,王安石变法一题的答案,“冗官”,不能回答为“官员多”;机构臃肿”不能回答为“机构重叠”或“机构多”;“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不能少“一定程度上”或“大”字;“危害百姓”不能回答为“危害人民”。另外,问什么答什么,切记不可啰里啰唆,用很多语言表述一个我们教材中用几个字已经概括的观点。(2)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组织答案,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3)组织和书写答案时注意条理清晰。如果是需要用几点来回答的问题,在书写时一定要让阅卷人清晰地看出你回答了几点内容,最好用“一、二、三”等列举出来,以防止因条理不清而失分。(4)注意错别字问题。这看似语文问题,其实如果再回答历史问题,犯了这类错误,尤其是一些关键性词语上,那真的是出来了“历史性”的笑话,比如在讲述封建社会的皇帝制度,如果写成“黄帝”,意思就发生了变化。这看似小问题却也会导致失分,但如果因为这类问题而失分实在是太可惜了,并且这类问题只要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棵以避免的问题。
以上仅是我对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感悟和心得,钥匙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掌握此类题目的做题方法,还要不断的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和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快捷有效的解决历史材料解析题。
参考文献
[1] 《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主编:朱煜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 主编:周平成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