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74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由表达、完美表达的能力。在学生初步具备用书面语言表达事件、陈诉思想的前提下,采取模仿的方法,即对成功作品的仿写,是较快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而在模仿的同时注意到创新,即从“仿”中写出“新”意来,促使习作者真正形成自己写作能力是必要的,同时也是重要的策略。
  一、模仿
  模仿,说白了,就是“照葫芦画瓢”,这几乎是每一门技艺的初始之路,但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写作训练中的模仿又有它独特的方式,本文在这个问题上想强调的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移情”的方式,以此来达到对成功之作的成功模仿。这里所说的“移情”,是指作者与成功之作的作者之间的相互移情。在这个过程,习作者通过成功之作本身先走向作者,再走向自身,让自己练习出用作者之笔写作自己的文章的能力,具体经过下面两个过程:
  第一,习作者向作品写作者的移情。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带着模仿目的的习作者阅读这篇文章时,把自己想象成是该文章的作者,以作者的身份重历当时的足迹和心迹,想象文中的字字句句均是从自己的笔下写出。这是一个令习作者一时之间几乎难以置信的奇特过程,习作者虽然不能真的想像自己会写出这样优美得如同音乐一般的文句,但仍会获得与以往仅作为读者时外在地阅读时完全不同的感受,并且能明确地觉察出自己的文笔的不足与差距,这也正是这一步骤的真正意图所在。同时,除了在课堂由老师指导精选名篇名段进行这样的移入训练外,学生们还可以在课外、在大量的阅读中让自己进行类似的训练。比如学生在报纸上刊登的较好的习作,或是同学中好的作文,这些作品距离学生本身较近,“移入”及“带回”相对更容易一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花费时间去引导学生增强感受力,这将有助于学生们课余时间的自行训练。
  第二,让作品作者进入习作者的移情。上一步是读的过程,这一步则是写的过程。针对要模仿的篇目,教师布置相应的作文题。比如仿《荷塘月色》的篇目,可列如下《校园秋景》、《城市的春天》或者《雨中观荷》、《校园的早晨》等适合情景交融的作文题目。这时,则要求学生假想作者进驻自己的位置,拿起自己手中的笔。这样,在选好的、自己熟悉的场景面前,怀着自己这样的情绪感受,作者这时会怎么选择,怎么写出,写出怎样的文句。如果说前面的训练像演员去说角色的话,此刻则是让演员用角色的方式来说自己的话。不同的是,作为演员这样做一般是行不通的,而作为作者却从此中可以找到表达之路,虽然这条路还不完全适合自己的脚,但对其前进无疑是有帮助的。在这个过程中,习作者会惊异的发现可以放弃自己原来那些常常不被认可的表达方式,可以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事情,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这个过程虽然不免生硬,却是个巨大的进步。
  二、创新
  写作训练显然不能仅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而在此基础上创新,即在模仿的基础上发挥自己所特有的新东西、新内容、新感受、新形式、新视角,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好文章。在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主要是启发工作。当学生重新从别的作品、作者回到自己,这时,常规的观察方式、表达方式已成为一种可以熟练运用的技术,学生要做的是如何运用它们写出自己的文章。他们把视线重新投向生活、景物、事件、情感,从中发现可供写作、值得写出的东西,教师即需要指导他们放开思路,从而不断地有所发现。下面谈谈启发的途径:
  (一)改换视角,从自身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走出原先的模仿圈套,重新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眼去看、去想。这时可以仍用原来模仿过的作品,让学生重新走回自己,面对作品所展现的事物的原形。仍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要让学生忘记朱自清,也忘记情景交融的那片美轮美奂的月色荷塘,而是用自己的经验去想一下,在有月光的夜晚,如果自己走到户外,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会做些什么。这时可以在写作前首先进行一些课堂讨论,那么在年龄、时代完全不同的学生们的描绘中,一定会出现完全不同于朱自清的月色、夜景、情怀,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身份所开成的优美而幽静、怅惘而伤怀的情调都会随之而去,接着出现的将是今天的青少年的月色、夜晚。从《荷塘月色》出发,又弃去原来文中的自我和情绪的束缚,而输入自己的真实经验、心情、感受,最后写成月夜记景之类的作文。这样就从模仿中走出,初步完成了一篇来自于范文却又不完全属于自己的新作文。
  (二)发散思维,多角度的看待同一问题,从而写出新意
  有一本书的书名叫《早起的虫子》,起源于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作者却问:“早起的虫子呢”?作者追述这个问题的提及始于幼年时,父亲以此谚语催其早起,而孩子以反问来回答。作者成年后以此为文章的题目,并将提出的问题转换,将矛盾中心从食者的勤劳转到被食者的机智,同时新的问题的提出又为对方留下思考的空间:作为虫子该不该早起?早起的虫子是为了逃避鸟儿还是为了寻找更小的虫子?任何生物都是作为觅食的鸟儿和被食的虫子的双重身份,各自又该怎样安排自己?这个问题本身又有许多的机趣,这个例子也可以是一个发散思维的典型。以此思维方式去观察事物,从所有熟悉的、常知的事例中解放出来,创新的可能性即被无限的展开了。比如《校园》是一道极普通的作文题,教师以此为例,从写人记事上,可以分为校园的老师,校园的学生,校园的工人;从写景抒情上,可以分为春天的校园,夏雨中的校园,秋风中的校园,冬雪中的校园,以及校园的早晨,校园的新貌,校园的变迁等等,形成众多的主题,使学生面对一个作文题,总可以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从而写出最属于自己的好文章。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坏了,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就会成为有道德的人。  人从出生就开始接受教育,俗话说“生到老学到老”,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孩子的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是协调进步的,幼儿是非常单纯,容易受影响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当今,教育越来越倡导“以人为本”,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工具性”
摘 要: 幼儿园对教师实行人文管理有其必要性,管理者只有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教师们工作起来才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在幼儿园里,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教职员工都是对人的管理,推行人文管理的管理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动起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幼儿园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制度和氛围,从而促进幼儿园工作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 幼儿园;人文管理;人文环
摘 要: 已有研究发现,0-6岁是人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多数国家的教育者和家庭接受。陈鹤琴先生说:“孩子们来到人世后,应尽早为他们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领着他们踏上第一部台阶,使他们认识书籍、爱上书籍,从此步入书籍的海洋中,并且毕生视其为生命的伴侣和导师。”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并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前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呢?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了解识字的重要性,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立足课堂,激发孩
摘 要: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
智者曰:“爱孩子不是给他最好的,而是给他最需要的。”而对于求知欲旺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学龄前的孩子而言,亲子阅读就是一份无所能及的厚礼,亲子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正面的接触世界、更好的了解社会生活。与孩子一起读书,可以一起感受故事的精彩,词语的优美,一起回味历史的厚重沉淀,体验自然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设计集设疑、激趣、引思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要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提问,这样才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就如同桥梁,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為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