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新径初探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广泛影响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成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回顾以往,许多历史人物、诸多著名事件对数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些资料中,蕴含大量具有德育意义的因素。假如以小学数学作业的形式对这些资料整理、分析和运用,定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由此,小学数学作业成为一条值得探索的德育新径。
  一、以“人”育人
  在数学发展史上,众多具有开创意义、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他们崇高的理想、执着的精神、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和伟大的成就对后人意义非凡。因此,教师可通过数学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在接近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触动自己的灵魂,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
  1.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从小被送到亚历山大城(当时希腊的文化中心,号称“智慧之都”)学习。他利用圆内接多边形和相似圆外切多边形,求得π的估计值介于3.14163和3.14286之间;他算出球的表面积是其内接最大圆面积的四倍;他导出圆柱内切球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这一定理刻在他的墓碑上,使他名垂千古。在生命垂危之际,阿基米德还在研究数学问题。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请离远一点儿,不要耽误我研究问题。
  2.希帕索斯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400年左右),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索斯发现了“根2”,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推崇的数只是正整数及它们的比,即正有理数,所以希帕索斯的发现引起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其他人的不满。为了维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知识体系,希帕索斯被逮捕,但希帕索斯不惜以死捍卫真理,因为他相信没有人能阻挡真理的脚步。于是,后人将“根2”的发现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
  类似的历史人物在数学发展史上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令人深思,他们的精神鼓舞人心。
  二、以“物”育人
  一些著名的数学器具可称之为“蕴藏智慧的宝库”,它们不仅在形成过程中凝聚智慧,更在应用过程中生成智慧。
  1.七巧板
  七巧板是我国著名的拼图玩具,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清代嘉庆年间《七巧图》一书刊行。据记载,七巧“能组成150余种图案。七巧板的现实意义大致可概括为三点。其一,魅力无尽的“七巧板”游戏深受儿童喜爱。其二,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必须开展“七巧板”游戏。其三,数学家从组合原理和数学原理的角度,潜心研究七巧板与人工智能、拓扑学及电脑程序设计之间的联系,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2.算盘
  算盘是现代计算机出现以前世界范围内最为简便而有效的计算工具,算盘的出现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用算盘既可设计多样的数学游戏,又可渗透对称的相关知识,还可帮助人们计数、写数和读数等。
  3.扑克牌
  扑克牌这样的玩具也具有自身价值。具体来说,有三方面。其一,可选择若干上面有数字的扑克牌,利用这些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练习。其二,可选取任意一张有数字的扑克牌,求这个数字的倒数;判断这个数是否是质数(或合数),当这个数为分子或分母时,判断其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其三,可利用任意两张牌上的数字组成分数(并转化为小数和百分数等)、写比(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约数(或倍数),判断两个数是否是互质数,求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等。
  充分利用这些富含智慧的“物”,将有效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三、以“悟”育人
  为了使学生对有关数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有深刻的认识,教师可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重新定位:要求学生每周搜集一篇数学资料,并写出对资料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数(包括分数、小数、记数制和计量单位的产生发展等)的产生、“加、减、乘、除”运算及“加、减、乘、除”符号的产生的资料搜集中,学生感悟到劳动及劳动者的伟大。又如在圆周率资料的搜集中,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并在内心深处产生民族自豪感。再如调查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长江和黄河浇灌了全国将近40%的耕地”“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2%”等),再配上“我们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长江和黄河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汉族虽然人口众多,但也要和各民族团结起来”等简明感语。最终,数据震动学生的心灵,感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数学的历史魅力无穷,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永无止境。实践证明,教师引导学生将“知、情、意”投入其中的数学作业最具价值,教师引领学生的言行显于其外的数学作业最有意义。可见,小学数学作业是一条德育新径,它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新动力。
其他文献
一所普普通通的公办学校,如何能够发展成为具有良好“口碑”的优质学校?如何能够打造出一支不断进取的师资队伍?这或许是所有公办学校的校长都在不断追问的问题。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进一所普通公办学校——北京市东城区板厂小学。近几年,这所小学以严谨笃学的形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获得“北京市课改先进学校”、“北京市百所好家长学校”等称号。通过访谈与观察,我们不难看到这所学校锐意进取的面貌,如校园文化的建设
聚焦出国留学低龄化现象  编者按:经济全球化推动之下,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向纵深发展。而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出国留学尤其是低龄出国留学成为我国留学市场的新现象。本期《热点争鸣》特邀国内教育领域内的学者、专家,聚焦出国留学低龄化现象进行探讨,以期对社会、学校和个人提供借鉴。  储朝晖,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中国地方
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纲要》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对全国的1 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
杨斌,四川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中国教育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教师》:杨校长,您好!我们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对于校本教研,您认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杨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校推进校本教研以后,其研究理念和形态到底应该怎样变化,才能突破原有的
编者按: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职后培训等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怎样才能将培训送给最需要的人,让培训内容贴近受训人员的最主要需求,最大限度地助力受训人员,促进农村教师培训高效益开展,一直是各级师资培训部门致力于实现的目标。本期《特别关注》专题报道“2012年提升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的思考与实践,探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培训模式,以飨读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社会的
秉承“为了生存而学习,为了发展而教育,为了幸福而奋斗”的办学理念,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以下简称“国际学校”)近些年不断尝试有价值的学校变革,将“价值教育”的理念融入其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提出并践行一种“更有价值的教育”。为了对国际学校的“价值教育”的实践和理论进行全面解读,本刊记者采访了国际学校校长杨骞。  一、“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  《中国教师》:杨校长,您如何理解“价值教育”?  
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个古代戏剧片段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一种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  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
为推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育的普及工作,2010年10月,首批浙江省援助阿克苏地区35岁以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2年制脱产培训班(以下简称“浙江双语班”)开班。为了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2011年9月至12月,以培训学员、中小学在职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象为2010级和2011级浙江双语班学员。浙江双语班共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多元化变革的时代,一个多元共存、和谐兼容的世界趋近形成。作为社会系统诸多要素之一的知识领域也正在经历着多元化的变革,一直以来占据主流的普适知识因其弊端的呈现,地位正在下降,而那些被冠之以“愚昧”“迷信”等称号的本土知识因其日渐凸显的价值而备受关注。从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当前知识转型的时代背景为师范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契机,美国本土教师职前培训计划(Indigenous Teacher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主张:“语文课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即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应紧扣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科普性说明文知识性很强,这类课文常会被讲成科学常识课而变得枯燥无趣。那么,如何在科普说明文的讲授中做到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特点呢?笔者结合本校卢瑛瑛老师执教的《蝙蝠与雷达》一课,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