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作文“入格”训练的蓝本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41-02
  【摘要】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我看来,教材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例子,而且是作文教学最好的例子,是作文“入格”训练的蓝本。名家名篇荟萃其中,应当引导学生好好地去读、去品、去悟、去析。读、品、悟、析要着重围绕以下几方面着手:文章如何开头;文章如何选材;文章如何过渡;文章如何结尾。意即要紧紧抓住教材这个例子,搞好作文的“入格”训练。
  【关键词】教材; 例子 ;作文“入格”; 蓝本
  经常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常听说有些学生一直到毕业都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听后心里不免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哀:语文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出了浑身解数,诸如征订作文选刊、报章杂志供学生阅览,介绍作文技巧等,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使过了,可效果就是这么微乎其微。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地认识到使用好教材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是无非个例子。我觉得教材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例子,而且是作文教学最好的例子。名家名篇荟萃其中,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好好地去读、去品、去悟呢?有些学生甚至抛开课本,去“博览群书”,学了一些所谓的技巧、方法、样式,结果写出的文章却不伦不类,何哉?连最基本的“入格”的要求还没达到,就想玩花样、耍技巧,怎么能写好呢?下面结合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使用好教材进行作文“入格”训练谈一些拙见。
  1 文章如何开头
  开头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头也有多种方法。可我们不少学生作文开头兜圈子,绕弯子,不直言其人其事,硬是想着法子搞曲折迂回,好象唯有如此才能出彩;或者有意堆砌辞藻,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其语言功底。但读后使人若置身于云里雾中,摸不着头脑。其实,好的文章的开头一般都是简洁明了、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紧扣题目的。我让学生仔细揣摩教材中的文章的开头,摸索规律。如巍巍写的《我的老师》的开头:“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点明了要写的老师是谁,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之情。“难忘”二字,引起了下文对蔡老师的回忆。又如《回忆我的母亲》的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开头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点明了全文了叙事的线索,引起了对母亲的回忆,简洁自然,紧扣文题,开宗明义,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这两篇文章的开头为学生作文开头的“入格”训练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除此之外,还有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 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简洁而不失大气,是“文眼”。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这些名篇的开头中,我们是否能启发学生悟出什么是好的开头呢?
  2 文章如何选材
  作文的选材,我们一向强调要新颖、有特点、不落俗套等。可对于什么样的材料是新颖的,很多同学并不理解,以至于不少同学去胡编乱造,“为赋新词强说愁”,以为只有这样才叫新颖,而从不去正视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以为那都是一些琐屑平凡的小事,无新意可言。其实,所谓“新颖”的材料,就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东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独特的相貌,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性格……可我们学生却不愿意去关注、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甚至对自己也不感兴趣,不去问问自己的眼、鼻、嘴、耳、手、脚、心、脑,这怎么能写好作文呢?我经常拿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和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两篇文章举例,引导学生学会选材。在《回忆我的母亲》里,朱德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总司令,就把自己的母亲夸大成一个怎么了不起的人物,而是真实而又充满深情地回忆了母亲作为一个平凡的劳动妇女勤劳的一生。而恰恰就是普通的母亲身上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等美好品德给了朱德非常重要的影响。朱德之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充满深情地赞美自己的母亲,缘于他对母亲真实的感受。而我们有些同学却喜欢虚构、夸大人物,这怎么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呢?殊不知,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同样,魏巍能够写出如此赞美志愿军战士的文章,也是来源于他真实的感受。没有了生活作为基础,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与《考试大纲》作文要求相悖。《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事例的典型性也是值得好好揣摩的。事例不在于多少,要有典型意义。本文列举的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和同战士的谈话这三个事例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赞美了志愿军战士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非常具有典型意义。我想学生在选材时如果能注意到真实性和典型性,就会避免选材“假、大、空”的毛病了。
  3 文章如何过渡
  过渡涉及到一篇文章的结构问题。有一个好的过渡,文章才能浑然一体,否则,就会给人以脱节、生硬的感觉。我们有些同学作文时,有的根本没想到要过渡,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过渡、衔接。在叙述多件事情或多个片段时,常常看到学生用“有一件事”、“还有一件事”、“忘了告诉你,还有一件”诸如此类的语言连接,显得不够自然,而且给人堆砌事件的感觉。而归有光《项脊轩志》文章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的眷恋之情,可谓一个“喜”字贯穿全段。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以“悲”为主。而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处于中间则属过渡,承上“喜”起下“悲”。用言简意赅的语句过渡,使得文章自然流畅,结构紧密。再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用抒情、议论的语句过渡,既总结了上一件事情的意义,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一件事情,自然,深刻,我觉得可以作为过渡借鉴的范例。当然,过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转折式过渡、递进式过渡等。过渡的形式因文而异。但无论怎么过渡,都要能使上下文自然贯通,衔接紧密,从而使文章的整体结构更加完美。
  4 文章如何结尾
  结尾是写作的最后一环。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无不十分重视文章的结尾。近代学者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李级在《秋山论文》中更是将文章结尾看做灵魂所在,“文章精神全在结束”,可见文章的结尾多么重要。可我们有些同学不知道该如何结尾,写完了就结束了。还有些同学草草收场,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的文章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尾。到底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我觉得《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对于作文“入格”训练而言,是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的。文章开头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结尾说“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首尾呼应,这就是结尾的一种方法。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不仅赞美了自己的母亲,而且赞美了所有像他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所谓的“画龙点睛法”、“结尾升华法”、“卒章显志法”等基本的结尾方法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诚然,文章的题材、主题不同,结尾便也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但好的文章结尾总是使人难以释怀,掩卷之后仍然思绪联翩,余韵未尽,悠远而绵长。
  教材中的例子很多,不可能在此一一列举,只是抓住了一鳞半爪,意在说明要紧紧抓住教材这个例子,搞好作文的“入格”训练。其实,文无定法,但只有“入格”了,才能谈得上怎么去“升格”,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的好文章来。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2] 《古诗文导读》大象出版社 2002 年 3 月增版
  [3] 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
  [4] 秦春·阅读教学: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和沟通·《教学与管理》 2002.10.49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33-02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28-03  【摘要】科学探究作为现代教学的一条良好途径,无疑会为数学教学带来蓬勃朝气,极大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数学实践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如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30-01  【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是关键,首先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其次备课中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关键词】捕捉;闪光点;调动思维;启发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智慧,其关键性的一环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必须通过思考,才能把前人的知识接受过来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2011)02-0038-01  【关键词】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不断激励;提高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培养好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能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43-01  过去我常常在想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魏书生老师的话说,固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他说:“天天都不是最好,甚至天天都有遗憾,但天天都这样反思,琢磨,甚至把这一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回想一下,坚持不懈,我便能不断地接近'最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40-02  作者简介:陈敏(1979.9.15—)女,1999年六月毕业于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当年7月任教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二小学至今。爱好文学,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区级语文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  【摘要】相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无疑是他们阅读领域的一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39-01  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章千百年的流传其实是一个人为选择的过程,污泥沉底不见天日,砂石俱下渐被埋没,只有文质兼美的金玉之作才得天下人青睐,代代相传。就如词中皇帝李煜、南北朝文坛宗师庾信这样的大腕也逃不过这个道理,其前期作品文辞不可谓不佳,广为人知者有几?但等他俩一成囚徒,一为游子后,一切就变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37-01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曾说过:由于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还大的技术革命”。 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图象、视听处理技术都集成在一起,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教师们知道,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19-01  1 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43-02  【摘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智障学生认知能力差,因此我们从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教学要素入手做到生活化,尝试让智障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培养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陶冶情操,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智障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