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思考引入习作训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学作文始于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表现的对象;继观察之后而不可缺的是思考,没有思考的表现,仅仅是不含感情的人、事、景、物的再现。由此,可以说,“观察、思考、表现”是习作训练的三部曲!即使是最初级的说话、写话训练,也是贯穿着这三个步骤的。
  然而,我们平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相对而言常常对观察和表现(怎么写)指导得到位、具体,而对于思考就没有观察和表现那么重视,使学生在观察时和表现的成品(习作)中,很多根本就没有思考的量值,勉强有思考含量的,又与观察挂不起钩来——这不但使学生的习作在内容上显得贫乏,情感上也欠真欠实。这是我们忽视思考引导而导致的。
  这一反思使我警惕起来,要把思考同观察、表现“一视同仁”地纳入指导,提醒学生在观察、表现时,要用脑子思考,使习作更能表现真情实感。
  在小学阶段,为妨止思考引导陷入空洞抽象的说教,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思考事件含义
  
  小学生观察事件时,如果没有思考介入,观察不出事件的意义,激发不出写的激情,很好的材料在眼皮底下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勉强而写,往往只在“六要素”上下功夫,写出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就算完事,为写事件而写事件而已,没有重点中心,缺乏真情实感。
  要是随时介入思考就不一样了。有个学生全家住入新房子时,所有的旧家具都丢掉了,唯独奶奶脾气古怪,不肯丢掉旧的马桶。这件事他开始只当做笑话,跟着别人说笑奶奶而已。但经老师引导介入思考之后,觉得这不是笑话,思考出事件包含着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住房条件变化大的含义。于是他就以《搬家》为题,写了家里收入多,盖新房,换家具的事,通过奶奶使用抽水马桶时的行为、语言等细节,写出了一篇取材新颖的好习作。
  
  二、思考人物举止
  
  小学生观察人物,一般也只在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行为、动作上下功夫,表现出来的也只停留在介绍一个人物或者讲一个人物做某某事的表面现象而已,看不见人物精神和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物的重点。
  有个学生一天放学回家,发现奶奶在耐心地补着一张一角钱的纸币,就随口对奶奶说:“一角钱还补什么,丢在路上人都不捡呢!”还把这件事写在日记里。老师查日记时,写了两句眉批:“请你好好想想,奶奶为什么补那一角钱?你认为她是怎样一个人?”这位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起来,觉得这件事不平常,反映了奶奶的思想品质,就以《勤俭节约的奶奶》为题,写出了一篇好习作。
  
  三、思考景物象征
  
  观察景物时,小学生注意的一般只在景物的所在位置、大小、样子、颜色、变化、静态、动态以及顺序等等上下功夫,写出来的景物虽然有序、具体,但是缺少生机和思考的含量,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情。一学生在写虎剌梅寒冬腊月一细节时,是这样写的:
  到了寒冬腊月,虎剌梅那带刺的茎上,叶子都落光了,但是仍然还开出几朵小红花,特别刺眼。
  笔者看到这个细节,在旁边写了眉批鼓励思考:“这个细节写得很真切,你如果再认真思考,写出它的象征含义来,一定会更好!请你试试。”事后这个学生把这一细节改成:
  到了寒冬腊月,虎刺梅似乎也怕冻,脱落掉叶子防寒取暖,还奋力地开出鲜艳的花朵来,为人们创造美丽的环境,喜迎春节的到来!
  加入思考的观察,“虎刺梅”有了生命力,不但有外在美,还有内在美,又融入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思考现象背后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接触观察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只观察其表面,没有什么意义,不能激发他们去积累,写成习作;如果引导他们动一下脑子,思考现象的背后,问个究竟,就能看出各种现象的本质,显示出意义来,觉得有话可说,并能写出好的习作来了。
  有个学生说,他看到语文老师有一天上课时,总是端着杯子,不断地喝着开水,开头对这一现象没有什么感觉。继而动了脑子思考,觉得肯定有原因,就问与自己同班的语文老师的儿子才知道,原来语文老师感冒发烧了,是带病给同学们上课的。这本来不屑一顾的现象,就成了他写《我的老师》不可缺的好细节了。
  渗透思考的引导当然还有别的角度,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每当观察和表现的时候,都要积极地去思考。明白:沒有思考,金子也会当做垃圾抛弃掉;有了思考,垃圾堆里也能发现金子的道理。
其他文献
舒泰由等比例替来他明、唑拉西泮制成,在国外哺乳动物麻醉方面应用广泛。盐酸右美托咪定具有良好镇痛、镇静作用。舒泰联合盐酸右美托咪定己在多种动物上取得了良好麻醉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朗读能力?怎样才能让这种兴趣与能力持续发展?我们采用了评价的方法。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是摆脱教学低效率的有效办法。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如何加强平日诵读的评价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第一步,制定标准。朗读的具体评价标准必须提前告诉学生,使他们在朗读的时候有章可循。我们的具体标准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一、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应掌握一些方法    文章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阅读一篇文章,不光要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信焉。”由此,作文教学理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立意上求新    作文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在作文时,立意的创新,立意的求新,就是挖掘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或者说“人人心中所有,而人人笔下所无”的立意来。力求做到立意的不同凡响,具有新鲜独特的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相继胜利闭幕了。“两会”是在党的十四大之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蓬勃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是承前启后、继往开
知识的真正获得依赖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人的认识既不是主题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也不是主体对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同理,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唯有学生积极地作为主体去活动,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入小学,就学习语文而言,学习一篇课文,首先必须疏通
《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第一点就是“新的学生观”,提出了“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应该承认个体差别,挖掘潜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此,对学困生写作习惯的培养,要从其特殊性出发:对课外练笔,宁精毋滥,务求实效;流于形式,实不足取;对素材积累,应先课本内,后课本外,读写相联,由易到难;对审题、构思,应先放后收,反复
摘 要: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存在着不会说理的问题,因此,掌握一些分析说理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就例说理,从而提高分析能力,提高作文水平。本文具体介绍了就例说理的七种方法:由果溯因法、假设说理法、引用分析法、对比评析法、一分为二法、同类列举归纳法和比喻说理法。  关键词:议论 分析 就例说理    写议论文要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应是议论文的主体。对事物要有正确认知,不要片面地、呆板地
小肠对于禽类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在黏膜免疫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动物摄入的日粮中含AFB1时,会导致小肠中含有较高浓度的AFB1,并且AF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