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意识——由《佛教唐音辨思录》所想起的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o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这些年来,人们对古代文学研究有种种不满和责难。对于一门学科发展的现状有所批评,这本来是正常现象,而且也未始不是对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推动。但是,报刊上的某些文章,却无视古代文学研究的实际,不适当地以之与现当代文学研究作生硬的对比,并由此得出古代文学研究陷入僵化和危机的结论,有些还发出“中国有古典文学,但
其他文献
<正> 今年3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室倡导召开的“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模式”讨论会上,在京的十六位中外评论家、作家及女性文学研究者共同探讨了中国文学,特别是五四以来现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模式化问题。朱虹在发言中提出了“夏娃模式”的普遍现象,她认为这一现象的存在正反映了男性深层心理中对女性的惧怕。李小江指出,中国女性文学的模式有一个寻找自我的母题。新时期女性文学中这个母题也表现出一次模式化的过程,即从自我意识觉醒、寻找理想男人到否定男人回到自我的过程。孟悦在发言中将视点投射到中
<正> 近几年来,文艺界理论界蔓延着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在《文学评论》上也有一定表现,特别是在今年第四期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诬蔑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历史无可避讳》中,作者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诬蔑为“形而上学猖獗的非民主空间”。这同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刘晓波在香港《解
<正> 我是《文学评论》的长期的忠实的读者。早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就将《文学评论》的前身《文学研究》作为业余的读本。后来到文学研究所从事美学研究工作,更与这份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坎坷曲折,亲眼目睹了它的饱经风霜。特别是在漫长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评论》的复刊,更给我这样的读者带来了无比的欢欣和希望。说实在的,我对《文学评论》杂志是有相当深厚的、复杂的、难于完全表述的感情的。
<正> 我国的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也同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一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它已经经过四十年的奋斗历程。回顾和总结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所进行的研究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完全必要的。应当说,四十年来古典文学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非常欢迎《文学评论》能够发表总结古典文学研究经验教训的
<正>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文学评论》进行检查、整顿的决定,文学研究所最近邀请所内各方面人士,连续多次召开座谈会。与会同志对《文学评论》今年第四期刊载的若干存在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尖锐地批评。大家认为,《历史无可避讳》一文武断地判定“坚执文艺的政治实用功能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即“工具论”又是非科学、非美学的;
<正> 《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以头条位置发表了题为《历史无可避讳》的文章,把毛泽东文艺思想诬为“偶象”,号召“有志者……努力走出其阴影”。文前的《编者按》也支持说:“我们不惮于某些旧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动摇和失落”,因为它们是“历史发展的惰力”。这是严重的政治错误。问题在于,《文学评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难道仅仅是学术探讨的失误吗?应当注意到一个事实。
<正> 它在寻求着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它又抛弃了什么,在那自己的故里——莱蒙托夫《帆》《文学评论》本年第4期卷首编者按写道:“我们不惮于某些旧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动摇和失落,勇于探讨和创立新思维、新观念、新学说。”“动摇和失落”、“寻求与抛弃”——本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与上一世纪三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在心态上遥相呼应。然而后者寻找的是推翻野蛮残暴的沙皇封建专制
<正> 邓小平同志6月9日讲话中重申了他已多次提出过的意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没有错”,但是“改革开放必然会有西方的许多坏的影响进来”,因此“要两手抓”;并指出这几年“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这些话,对于我们反思这几年文学评论工作,同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推进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变革和介绍、吸取西方学术
<正> 吕俊华同志在《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上发表《论自发性》一文,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自发性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有启迪性、发人深思的问题,值得一读。但卒读之后,又未免使人产生疑窦。吕俊华同志说:“艺术作品的魅力来自真诚这是无人能够否认的。而真诚必须是自发的……凡有意识地抱有某种目的的文学都很难完成文学本来的目的。”“许多作者都有这
<正> 我不知道,现今所说的特区文学,究竟如何界定? 是指特区作家的创作吗?可他们的作品,并非全都以特区生活为内容。有的作品,仍以作家原先的生活,过去的经历为创作素材。深刻的人生经验,毕竟有时空的超越性。是指反映特区生活的作品吗?但有些作品,却出自于内地作家甚至北方作家之手笔。特区题材,并非特区作家专利。地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