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遥远,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在文字语言等方面与现代文差别极大,学起来障碍较大,很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初中阶段作为文言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必须从初中生抓起。
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时,以有情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迅速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那么,初中文言文的新课导入究竟有哪些好的方法,下面简谈几点:
一、温故知新,以旧带新导入法
对于与旧课内容、写法有关联的文言文,可用温故知新,以旧带新方法导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如讲《爱莲说》一文,可这样导入:“我们刚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文章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篇文章托什么物?言什么志?”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爱莲说》也是一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而领会新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其特色。
二、实物演示导入法
对于有描写实物器具类文言文,可用实物演示导入。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
如在教《核舟记》一文时,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再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三、创设特定情境导入法
对于侧重写景类文言文,可利用创设特定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影视片段、经典音乐、流行歌曲、精美图片等形式创设特定情境,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和普遍应用的今天,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在教学导入中,常常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配置生动的影视画面或精美图片,或者播放情景交融的音乐等。这些形象生动、直观优美的艺术画面和优美动人、感人肺腑的音乐旋律,往往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情绪的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营造出特定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为老师以下的教学作好了感情和环境气氛铺垫。
讲《三峡》一课时,可先用投影展示长江三峡的视频资料,把学生带入三峡美景;然后聆听课文的配乐范读,学生耳闻目睹,形象直观,情境优美,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教师讲到:三峡之景,可谓美丽无比,那么,郦道元又是如何描绘它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峡》一课,自然就导入了新课内容。如此导入颇有新鲜感,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四、利用成语、诗词名句激发学习兴趣的导入法
对于与成语、诗词名句有关联的文言文,可利用成语、诗词名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导入。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成语、故事、诗词名句,进行导入,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之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转入新知识的学习。
如讲《醉翁亭记》,可以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由“世外桃源”导入陶渊明《桃花源记》;……其实,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我们都可以很好的利用成语进行导入。
五、背景式导入法
对于与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文言文,可采用背景式导入法。由背景材料导入,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拓展他们的知识空间。
在教《石豪吏》时,让学生搜集有关安史之乱和杜甫写《石壕吏》的背景材料在课前展示。然后,教师讲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前后达八年之久,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灾难。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诗人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即“三吏”。《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石壕吏》来亲自感受一下,安史之乱带给广大人民的巨大灾难。
背景式导入法能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不仅如此,这样的新课导入,还能打破教师单一介绍模式的沉闷气氛,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课堂因此而美丽。
六、故事(神话、寓言)导入法
我国的文言文有很多是故事、神话、寓言,教师可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与所讲课文的某个内容、某个问题、某个情节、某个对象或者课文的作者“具有一定联系”的故事、神话、寓言进行导入。这样的导入较为适宜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而又恰当地导入,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黔之驴》时,便可这样导入: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请同学们一起猜猜,山中百兽之王是哪种动物,好吗?对,就是老虎,老虎由于体型较大、动作迅猛灵活而称霸山林。有长期研究猫科动物的科观察家认为:老虎是较狡猾的动物。再请同学们猜一下,假如老虎碰到全然陌生的庞然大物,它会怎么做呢?学生马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请一两位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后,再转入新课:究竟事实是否像大家猜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黔之驴》。
所謂学无定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课,常常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既便是同一课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因此,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刻板单一,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的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再者,古人有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教者本是裁剪手,妙手剪裁成新衣。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自己的新课导入富有艺术魅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形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只要我们用心、用爱、用情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去善待每一个学生,去不断提高自己,就会开出一副副妙方、开好每一次头,上好每一节令学生令自己都喜爱的课。
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时,以有情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迅速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那么,初中文言文的新课导入究竟有哪些好的方法,下面简谈几点:
一、温故知新,以旧带新导入法
对于与旧课内容、写法有关联的文言文,可用温故知新,以旧带新方法导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如讲《爱莲说》一文,可这样导入:“我们刚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文章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篇文章托什么物?言什么志?”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爱莲说》也是一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而领会新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其特色。
二、实物演示导入法
对于有描写实物器具类文言文,可用实物演示导入。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
如在教《核舟记》一文时,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再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三、创设特定情境导入法
对于侧重写景类文言文,可利用创设特定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影视片段、经典音乐、流行歌曲、精美图片等形式创设特定情境,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和普遍应用的今天,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在教学导入中,常常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配置生动的影视画面或精美图片,或者播放情景交融的音乐等。这些形象生动、直观优美的艺术画面和优美动人、感人肺腑的音乐旋律,往往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情绪的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营造出特定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为老师以下的教学作好了感情和环境气氛铺垫。
讲《三峡》一课时,可先用投影展示长江三峡的视频资料,把学生带入三峡美景;然后聆听课文的配乐范读,学生耳闻目睹,形象直观,情境优美,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教师讲到:三峡之景,可谓美丽无比,那么,郦道元又是如何描绘它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峡》一课,自然就导入了新课内容。如此导入颇有新鲜感,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四、利用成语、诗词名句激发学习兴趣的导入法
对于与成语、诗词名句有关联的文言文,可利用成语、诗词名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导入。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成语、故事、诗词名句,进行导入,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之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转入新知识的学习。
如讲《醉翁亭记》,可以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由“世外桃源”导入陶渊明《桃花源记》;……其实,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我们都可以很好的利用成语进行导入。
五、背景式导入法
对于与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文言文,可采用背景式导入法。由背景材料导入,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拓展他们的知识空间。
在教《石豪吏》时,让学生搜集有关安史之乱和杜甫写《石壕吏》的背景材料在课前展示。然后,教师讲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前后达八年之久,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灾难。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诗人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即“三吏”。《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石壕吏》来亲自感受一下,安史之乱带给广大人民的巨大灾难。
背景式导入法能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不仅如此,这样的新课导入,还能打破教师单一介绍模式的沉闷气氛,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课堂因此而美丽。
六、故事(神话、寓言)导入法
我国的文言文有很多是故事、神话、寓言,教师可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与所讲课文的某个内容、某个问题、某个情节、某个对象或者课文的作者“具有一定联系”的故事、神话、寓言进行导入。这样的导入较为适宜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而又恰当地导入,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黔之驴》时,便可这样导入: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请同学们一起猜猜,山中百兽之王是哪种动物,好吗?对,就是老虎,老虎由于体型较大、动作迅猛灵活而称霸山林。有长期研究猫科动物的科观察家认为:老虎是较狡猾的动物。再请同学们猜一下,假如老虎碰到全然陌生的庞然大物,它会怎么做呢?学生马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请一两位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后,再转入新课:究竟事实是否像大家猜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黔之驴》。
所謂学无定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课,常常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既便是同一课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因此,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刻板单一,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的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再者,古人有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教者本是裁剪手,妙手剪裁成新衣。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自己的新课导入富有艺术魅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形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只要我们用心、用爱、用情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去善待每一个学生,去不断提高自己,就会开出一副副妙方、开好每一次头,上好每一节令学生令自己都喜爱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