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支原体感染东方香猪动物模型的建立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n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l haemosuis)也被称为猪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 suis),是寄生于猪的血液内,主要存在于红细胞的表面或游离于血浆及骨髓中而引起动物发病,发病仔猪主要以体温升高、发生贫血、黄疸及母猪流产等症状为特征。猪常常会发生嗜血支原体病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使该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会给当地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有效的防控该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措施。因此,如果能建立一种合适而稳定的猪嗜血支原体动物感染模型,对该病的各方面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以此为进一步了解猪嗜血支原体奠定基础。本实验研究以延边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东方香猪为实验动物,通过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降低其免疫力,然后以腹腔注射方式接种猪嗜血支原体,以建立嗜血支原体感染东方香猪动物模型。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液压滴标本镜检、血常规检查、PCR病原体检测及ELISA抗体检测等方法手段对东方香猪感染动物模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感染猪嗜血支原体14d左右,A、B、C、D组东方香猪相继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和心率加快,可视粘膜苍白、黄染、消瘦等典型临床症状;人工感染嗜血支原体后,A、B、C三组香猪在感染后的第5-7d通过实验室检查可见红细胞感染率达到80%,而到第9-12d红细胞感染率可达到90%左右,第14d开始红细胞感染率出现下降趋势,但一直维持在75%左右,而D组东方香猪嗜血支原体呈一过性感染,E组东方香猪无变化;各组实验动物在人工感染猪嗜血支原体后,均出现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P<0.01),淋巴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红细胞比容显著下降(P<0.01);人工感染猪嗜血支原体后的第3d PCR检测到A、B、C三组香猪的血液中有嗜血支原体存在,D组在感染第5d时PCR检测到嗜血支原体;间接ELISA抗体检测表明,A、B、C三组东方香猪的抗体水平在感染第7d时达最高,D组香猪的抗体水平从3d开始直到21d时一直在升高,说明免疫力低下会影响东方香猪抗体水平的升高。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嗜血支原体东方香猪感染动物模型,为猪嗜血支原体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如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和图形,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继造血干细胞之后近年研究较多的另一类组织干细胞。目前发现骨髓、脐带血、关节滑膜、胎儿血液和肝脏以及胎儿、成人、老年人骨骼肌和皮肤的结缔组织内
血液流变学是近2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血液、血管、血液组分的流变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新兴边缘学科。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对其研究和临床应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
摘要:高中实验的教学既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仅仅是将实验原理现象和公式推导的过程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小实验来讲解,这样一些动态、直观的感性认识、清晰的物理图像学生仅靠传统的教学很难获得。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这种教学手段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实际的经验,探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