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l haemosuis)也被称为猪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 suis),是寄生于猪的血液内,主要存在于红细胞的表面或游离于血浆及骨髓中而引起动物发病,发病仔猪主要以体温升高、发生贫血、黄疸及母猪流产等症状为特征。猪常常会发生嗜血支原体病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使该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会给当地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有效的防控该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措施。因此,如果能建立一种合适而稳定的猪嗜血支原体动物感染模型,对该病的各方面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以此为进一步了解猪嗜血支原体奠定基础。本实验研究以延边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东方香猪为实验动物,通过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降低其免疫力,然后以腹腔注射方式接种猪嗜血支原体,以建立嗜血支原体感染东方香猪动物模型。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液压滴标本镜检、血常规检查、PCR病原体检测及ELISA抗体检测等方法手段对东方香猪感染动物模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感染猪嗜血支原体14d左右,A、B、C、D组东方香猪相继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和心率加快,可视粘膜苍白、黄染、消瘦等典型临床症状;人工感染嗜血支原体后,A、B、C三组香猪在感染后的第5-7d通过实验室检查可见红细胞感染率达到80%,而到第9-12d红细胞感染率可达到90%左右,第14d开始红细胞感染率出现下降趋势,但一直维持在75%左右,而D组东方香猪嗜血支原体呈一过性感染,E组东方香猪无变化;各组实验动物在人工感染猪嗜血支原体后,均出现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P<0.01),淋巴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红细胞比容显著下降(P<0.01);人工感染猪嗜血支原体后的第3d PCR检测到A、B、C三组香猪的血液中有嗜血支原体存在,D组在感染第5d时PCR检测到嗜血支原体;间接ELISA抗体检测表明,A、B、C三组东方香猪的抗体水平在感染第7d时达最高,D组香猪的抗体水平从3d开始直到21d时一直在升高,说明免疫力低下会影响东方香猪抗体水平的升高。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嗜血支原体东方香猪感染动物模型,为猪嗜血支原体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