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老子》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世界读书日”,有家报纸倡导“重归经典”,引述专家“以《论语》《老子》《孙子》《周易》四本经典古籍为源头”的意见,问我看法如何。我说挑出这四本书,未必恰当。《庄子》似乎应该在列,而《老子》不能代表《庄子》,《孙子》倒是与《老子》有点儿“靠”。《孙子》是兵书,《周易》尤其《易经》是算卦的书,都不必号召大众去看;至于《孙子》在现代商场上有用处,则是另一码事。
  专家学者研究是一回事,若要向大众推荐,不如做个选本,范围可以扩大一些,把《庄子》《孟子》《公孙龙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也包括在内,各选精华,详加注释。如果非选四本不可,我觉得《论语》《老子》《庄子》应该有,第四本就未必一定局限于思想或哲学,《诗经》或《左传》可能也是好的选择。不要把接受的角度和范围弄得太狭隘,太专一了。我们还可以从文学或历史角度来欣赏了解。文学不能不提《诗经》,历史不能不提《左传》,而《论语》《庄子》《左传》又都是先秦最好的文章。多些角度,受者获益可能更大一些。
  假如“重归经典”这说法真的成立,目的也不应该太直接,太现实,太急功近利。有时了解本身就是阅读的理由。像《老子》这么重要的原典讲了什么,作为中国人总该知道。总的来说,先秦原典反映了先民的生存智慧和思想智慧,而这与现代人的看法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符。不可否认原典对我们有益处,但原典彼此间却未必一致,譬如《论语》与《老子》所讲的做人原则就是根本矛盾的。有些原典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一般要求是相反的,除非误读,否则难以照搬。仍以《论语》和《老子》为例,前者教你如何做个好人,做个道德高尚的人,哪怕“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后者则教你如何赢,如何胜,是不是好人无所谓,或者干脆说,孔子所说的那种好人,《老子》作者根本反对去做。我们对两方面都了解了,自会有取舍。
  说来单单“了解”,已非易事。《论语》要算比较容易读的了,不少章节仍然众说纷纭。譬如:“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其中的“攻”字,历来解释不一,有说“攻击”,有说“专攻”,意思恰恰相反。知道有不同解释,才能择善而从。错误的解释则会误导读者。这两年内地出了不少台湾教授傅佩荣讲国学的书,实在错误百出。张中行曾对流行一时的南怀瑾有所批评,我觉得傅佩荣水平还不及南怀瑾,不客气地讲,有些地方恐怕汉语还没过关呢。
  关于某一本书的各种现成说法,很容易构成我们的阅读障碍。譬如一提到《老子》,首先就会想到“老庄”。其实《老子》跟《庄子》并不是一回事儿,不加分辨,很难避免误读。所以不要先入为主,要把现成定论放到一边,读完了原著,再回过头来看那些定论对不对。再就是要通读全书,《老子》一共才五千字,不要被其中一两段给局限住了。譬如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给人一个很玄虚的印象,觉得“道”真是莫测高深;但接着往下读到第三章,就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道”也就落到实处了。光看其中一章,印象就不完整,不准确。再就是要选择古今不同年代的注释本加以参照,不要偏信一家之言。《老子》有楚简,有帛书,虽然都是早出的,但相比之下,对于一般阅读来说王弼本还是最好的,他的《老子道德经注》也是重要的注本,当然也有注错了的地方。《老子》的注本很多,最好多找一些对照着看。今人的注本,徐梵澄《老子臆解》精辟之见颇多,不过他是注的帛书《老子》。
  读《老子》不可先入为主,这可能导致误读;但假如不误读,又可能大失所望,因为原本的期待就是建立在误读的基础之上的。譬如现在提倡“返归自然”,常常追溯到《老子》,然而《老子》里并没有今天我们的“自然”概念。书中几处讲到“自然”,如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都是指事物的本来样子。《老子》中的确有不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道”就是从这种观察中体悟出来,但是在作者的头脑中,尚且没有一个如今天我们所说的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大自然”的概念。《老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道”是对事物本来样子的一种规律性的概括。作者认为这一规律在于事物永远向着相反方面转化,应该利用这一规律,置身于弱的一极,以期“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老子》所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第二十八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第七十三章),等等,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说,真要读懂《老子》,现代人难免失望。现代人老是说保持强者姿态;《老子》则强调要弱,等着由弱变强。而且就算接受他这想法,《老子》讲的,操作起来也不容易。《老子》作者从“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六十六章)之类自然现象中,发现了一个弱能胜强的规律,从而提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三十六章),但是对于一点亏都不吃的人,这种办法肯定没法采用。另外,《老子》讲“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第二十五章)和“反者道之动”,这种一方由弱而强,另一方由强而弱的变化颇需时日,我怀疑大家多半没有他所要求的那份耐性。
  先秦哲学一般所要解决的不是玄理,而是实用的问题。也许只有《庄子》例外。《老子》之道,是要用于统治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是“术”,或者干脆说是“权谋”。权谋这词儿有点难听,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它,这未必是个很低的东西。我曾说,先秦哲学都是关于人的,《庄子》讲的是一个人的哲学,《论语》和《老子》讲的是两个人的哲学——除了“我”之外,还有“你”或“他”。在孔子看来,这另一位是好人;而在《老子》作者看来,则是坏人。《老子》作者不承认超越胜负之上的道德价值,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你争我夺的关系,因为你以强凌弱,所以我以弱胜强。但“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这个方法可以御臣,可以克敌,却不宜轻易透露给别人,否则对方也要利用它,那么你就不能取胜了。
  《老子》的作者是谁,仍然不能确定。司马迁写《史记》时,已经搞不清楚谁是真正的老子了。郭店楚简的年代,多数论家以为在战国中期,即约公元前300年左右。我们读《老子》,也觉得讲的是战国的事,所以肯定不会出自那个据说孔子曾经问礼的老子即李耳之手。《老子》作者可能生活在战国时一个小国里,形势危险,所以他讲弱国和弱者的生存之道,求胜之道,提出一套办法。群雄争霸之际,弱国如何保存自己,进而变强,最终获胜,正是《老子》的出发点。后来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从中可以看出《老子》之道。现在商界也有白手起家,后来成了大企业家的例子,也说得上是以弱胜强,体现的也是《老子》之道。权谋未必尽是坏事。换个说法,叫做“生存智慧”,也许就可以接受了。
  行《老子》之道要有耐心,有时间,如果这两样儿不具备,那么《老子》也就没有用处。不过相比之下,若论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具体作用,《老子》比《论语》恐怕还要大一点儿。孔子的形象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永远具有道德感召力;他的意义在此,但也仅限于此。且想象有一道斜坡,大家都往下走,忽然回头一望,高处有个背影,那就是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的楷模意义。《论语》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因为有了孔子,我们起码不至于太堕落。用前人的话说就是:“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唐子西文录》)《论语》讲的是求圣之道——“圣”无非就是高于人间的道德水准罢了;《老子》则是求胜之道,因为生存环境恶劣,所以不得不如此。孔子是人道主义者,所说的“仁”就是彼此都把对方当人,以期大家都能好好生存。《老子》则是我胜你败,我活你死。相比之下,我个人不大喜欢《老子》。
  至于时下一会儿祭黄帝,一会祭孔、老,除体现了高涨的民族情绪,也可能有经济考虑。吃古人是今人的生存之道,对此无须多说。作为读书人,还是老老实实读书为好。说到《老子》,读者不要把它看得太高,好像神秘莫测;但也不要把它看得太贱,什么都拿来用,拿来卖。说到我自己,读《老子》只是满足求知的需要,我要明白它讲的到底是什么。要说获益,即在于此。
  
  (本文编辑:李 焱)
其他文献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的第一个寓言,对这个故事后人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庄子的本意是用它来说明有关养生的道理的,这应该不是问题。   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宗旨,即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养生”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生物学意义的,保养身体让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一是社会学意义的,即讲究立身处世之道,让自己没有烦恼,活得快乐逍遥。不能说庄子的“养生”没有第一层意思,但相当大的
叶德辉(1864—1927),字焕彬,号直山,号邰园,湖南湘潭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以主事用,观政吏部”,故又称叶吏部。叶德辉是我国现代著名藏书家、出版家和学者,其观古堂藏书达二十多万种,辑佚、校刻书达二百余种,自著书数十种,为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叶氏殁后,其编刻及著述由其子侄及弟子汇刻为《园先生全书》。但由于叶氏思想落后,数十年来对其研究一直不够。近年来,随着学术的发展,学界
有人推荐我阅读杨光斌教授《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一书(以下简称《制度》),据说它是国内某知名学府MPA课程指定的阅读专著。从这一点看,该书当是经典作品;从标题看,也让人兴味盎然。因此,我做了相当仔细的阅读。拜读一过,我对该书有一些不明白之处,现在把阅读札记排列出来,以就教于作者和方家。    一、范式还是概念组合?    在前言中,作者称自己于2003年“提出一套
论述“西学东渐”,学人或因宏观比较需要而将东西方文化简约处理,或因对现实发言需要而别择“西方”一点。不过,正如“东方”有远东、近东、中东之分,“西方”文化亦有英美传统和大陆传统,欧陆中法比与德奥亦复不同。读叶隽先生的《另一种西学》,笔者才明白,德国高等教育制度中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专业学院也各有渊源:“德国的教育思想从来就不是划一的,其构成的丰富与多元是最大的特色”,中国学界惯常强调的其实只是以
2006年全国最为轰动的案件是发生在陕西汉阴铁瓦殿道观的邱兴华特大杀人案。7月14日邱兴华因琐事(怀疑受害人调戏其妻)连杀十人,手段残忍,在逃期间又杀死一人、重伤二人,邱兴华遂有“杀人恶魔”之称。8月19日邱兴华被安康市警方抓获归案,10月19日,被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邱兴华不服,提起上诉。12月28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邱兴华已于宣判当日执行死刑。这起案件之所以引起轩然
2019年无锡市中考作文《你是我生活的阳光》和2019年南通市中考作文《致敬奋斗的时光》中的一个共同点引发了我的思考:谁是“我”生活中的阳光?“我”是在向谁致敬奋斗的时光?考生在下笔之前无疑要解决倾诉对象的问题,即“读者意识”的落实,方可完成一个完整的考场语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待方家批评指正!
作文怎么教?怎样才能教出新意,教出成效?新意和成效,是大家共同的追求,也是我校语文组老师坚定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大胆尝试了借用“纸微博”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模式。其目的是“抢占微博先机,把握作文未来”,也即让作文更好的扎根生活,紧扣时代脉搏,让作文彻底脱离“假、大、空”的魔咒,告别“背、套、糊”的怪圈。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觉得,“纸微博”这一作文训练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一、“纸微博”——微博落于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教学目标】  1.诵读积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每位语文教师熟知的经典文体,相关研读资料极为丰厚,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数不胜数。这既给在全国性赛事中执教的选手提供了便利,又是对在专家和众多听课教师注目下的课堂的严峻考验和高难度挑战。周雯老师执教的《最后一课》并非独辟蹊径,但整个课堂在朴实的语文活动中引领学生披文入情,领悟语言文字蕴涵的奥秘,触摸文中人物心灵深处的颤栗:师生在润泽的课堂中抵达了深度阅读的境界。  一、文
周志雄的《中国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研究》试图对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的形态、结构、话语进行宏观整体的透视,对具体的情爱叙事文本作精致细人的解读,从而阐释中国当代情爱叙事的深层内涵及其演变的内在动因,其研究方法恰当而又别致。由于情爱话题与人的道德规范、社会伦理、现实秩序密切相关,对文学作品中的情爱问题的研究就极容易被社会道德伦理等左右,陷入空泛、简单的道德化、政治化的价值评判之中。《中国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