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探寻语法规律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6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得天独厚的语言学资源,有几千年文献记录历史,丰富多彩的方言,还有少数民族语言。汉语资源丰富,历史长,类型多,有许多重要的语言事实和理论概括尚未进入国际语言类型学研究视线,只有进行历时与共时比较研究,才能寻觅相关语法特征的时空差异,探求隐藏在差异背后的共性,更好地揭示汉语的真面貌,为语言类型学做出独特贡献。一些民族语言因长期受汉语影响,或是早期语言底层的遗存,一些语法现象有语言类型学价值。
  本书有一定的篇幅涉及南方方言。吴福祥在2013年说:“方言语法史是汉语语法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语法史研究是当前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亟须大力加强的一个研究领域。因此我们主张,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应该将基于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基于方言比较的研究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的确是符合汉语事实、符合汉语方言事实的“的论”。邓晓华、王士元说:“南方汉语的形成既非完全是‘土生土长’,也绝非完全是‘北方迁入’。这是一个多元结构体,是南北族群经过长期语言文化互动过程的结果,它的来源是多样、多层次的。”我们十分赞同这种说法,南方方言确实有不少区别于北方方言的语法现象,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深入研究。
  敝帚自珍,我们以为从历时与共时的视角对汉语语法进行比较研究,有许多意义。
  第一,为建立完整的汉语语法史提供更全面翔实的材料。例如,丁声树等不承认“V在了N”合法性,范继淹认为双音动词无“V在了N”,朱德熙认为“V(双音)在了N”不合法;现在人们承认了它,但又认为是新兴格式;通过历时考察发现,其在明代已产生,清代用例更多,现代作品也有不少用例,改革开放后,其使用频率更高,且出现新用法。又如,王力在20世纪40年代认为“有 着”是五四后受欧化语法现象影响才产生的,好多学者也认同;其实,明代作品已有,《红楼梦》也有,《泪珠缘》用得更多;“有着”既可带抽象宾语,又可带具体宾语。
  第二,为语言类型学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定语 人称代词”自王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是外来句观点后似成定论;后有学者认为受日语影响,(日)太田辰夫认为是修辞用法,又有“综合说”。其实,汉语早就有此用法,《庄子》有“故吾”,一直到清末都在运用,不但例多,且形式也同现代汉语几乎一样,故不能算“欧化句”或“日化句”,也非修辞用法或“综合说”。又如,有人认为“永远”做形容词的用法是受日语或英语的影响,其实汉语有悠久的使用历史。
  第三,挖掘了语法研究的新语料。例如,王力认为汉语没有“五七”用法,吕叔湘认为《儿女英雄传》的例子是作者仿古,其实,清末仍有不少“五七”,就连现当代作品都存在,少数民族语言也有例;有人认为“三五七”只《水浒传》一例,其实,近代汉语有多例,当代作品也有。又如,有学者认为介词“并列删除”现象古汉语中有,但现代汉语没有,通过考察发现,介词“并列删除”现象近代汉语也有,现代汉语也有,且比古汉语常见,目前共发现26个介词有“并列删除”现象。
  第四,能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说法。例如,有人认为述补结构补语的语义指向为施事时就不能带宾语,又有人认为“吃饱了饭”和“喝醉了酒”是例外现象,“吃饱”和“喝醉”已熟语化,故不能说“吃饱了米饭”“喝醉了啤酒”;其实,“喝醉了啤酒”可说,“吃饱了”所带宾语更多,不仅有饭、菜,还有水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饱了”所带宾语会更多。又如,有学者认为动词拷贝句清代才产生,其实在北宋萌芽,《朱子语类》例较多,明代已基本成熟。
  本书为第一部历时与共时语法比较研究的专著。虽有一些历时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语法化方面,但多为论文,且都是就某一方面的语法现象而展开,比较零散。也有语法化的专著,但内容单一。本书则是第一次对汉语语法现象从历时与共时角度进行研究。
  另外,本书运用了语言地理类型学等理论研究语法。地理语言类型学已有一些成果,但以语音和词汇研究为主,涉及语法的不多。本书则以一定的篇幅从地理语言类型学角度论述语言接触等现象。
其他文献
沈从文的成名作《边城》和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都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虽然这两篇小说都是乡土题材作品,两位作家都是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用民间视角叙写平民大众的“人事哀乐”,但梳理作品的旨趣,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迥异个性。  一、两个社会理想:乌托邦世界和儿童世界  《边城》和《透明的红萝卜》都给读者呈现出鲜明的社会理想。沈从文基于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在《边城》里带给读者一个乌托邦式的湘西世
很多年前,我刚接触语文教育时就在想一个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批评和否定一些东西,比如语文教育的一些方法,但结果为什么总是否定不了?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折腾。  其实,“折腾”背后有一个所谓的先进思想在搞怪,即要改革,要创新。改革与创新固然是对的,但改革有时候也可能是无知的表现。我一直费解的是,现在许多研究生写论文,选题一般都是“课改背景下的×××”,为什么非要突
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或某种教训,相比童话、儿歌、儿童诗等儿童文学文体教学,寓言教学有其独特的个性。  由于寓言故事里蕴含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归纳、总结,揭示寓意,所以学生在学习寓言时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传统的寓言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总结故事寓意,对寓意得来的思维过程却不做过多研究,学生的回答总是被教师控制
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阅卷中,笔者发现一类特殊的作文:言流畅,论据充分,思路清晰,但不幸被划人二类下,甚至三类文的行列。这类披着“好作文”外衣的“问题作文”有个共同的问题——思维缺陷。  问题一:暗换主题词。每个作文题目都有其独特的中心话题或者主题词,而材料作文尤其灵活,作文材料稍稍更改字句,中心话题或主题词就会改变。一些学生在审题时将自己熟悉的话题或材料强加在作文题上。即使文中为了强调,多次出现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语文教师追求专业成长自觉性的提高,语文教师出版专著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不能不说的是,高质量的、具有学科理性的专著并不多,大多还是一些经验型的、主观性的表达,其言说方式也常常是“我怎样”“某某怎样”居多。我们当然不能说这样的专著没有价值,至少对于作者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学思考的梳理,还是很有意义的,但若要从对于语文课程的价值这样的角度进行考量,语文教学专著应
为应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我们应该在语文教案的设计中积极构建生成性预设,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造丰富的机遇,也为自己准确把握、积极应对动态生成提供有力的支持。一个富有生成性的预设应该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理念,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潜含丰富可能性的教学设计。下面结合《沙之书》(人教版选修课程《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设计,谈谈我们的认识和体会。    一、生成性预设应具备开放性特征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这是《礼记·学记》里的一段话,分析的是那个时代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大意如下:现在的教师,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灌输知识,急于追求进度,不管学生是否适应。而且教人时不用诚心,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
【摘 要】本文以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为调研对象,对公费师范生保障机制开展实证调研并就健全公费师范生保障机制提出建议。建议通过加强公费师范生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公费师范生奖助体系、畅通公费师范生继续教育机制、提升基层教师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效等措施,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保障机制,引领优秀学子深度服务教育扶贫事业和教育强国战略。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 公费教育
“学业质量标准”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一个新亮点,它以列表形式呈现了高中生应该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和关键能力。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大致分五个等级,从语言、思维(读写)、文学、文化等四个方面来描绘学业质量特征,其中二级对应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四级对应于高考,这为解决教、学、考分离问题作了一种可贵探索。  尽管新课标基于课程整合思路,没有将写作课程内容单列,但关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增加了高中阶段学业质量的要求。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大规模学业水平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本学科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这在我国课程研究与实践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课程标准文本中的学业质量描述是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具体刻画了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所应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