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儒丐小说内容的“兼爱主义”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y3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起伪满洲国文学,穆儒丐是不能不被提及的作家。他是中国最早用白话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先驱者”,同时他也是伪满洲国文坛建设的关键人物。穆儒丐出身旗人家庭,青年时期公费留学日本学习,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使他的作品没有盲目跟从时代潮流,对自由恋爱、婚姻、民主、旧道德等时代风尚问题,持辩证的态度进行客观批评。他主张以“兼爱主义”的态度解决各种思潮冲击下的社会现实矛盾。“兼爱主义”不但是穆儒丐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理念。
  关键词:伪满洲国文学 穆儒丐 “兼爱主义”
  穆儒丐是伪满洲国时期的著名作家,并对伪满洲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代作家金小天,在《从今天向回追想》(1936)中写道:“这二十年间他(指穆儒丐)连一年、一月、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不停的执笔创作,对于读者来说当然是捡了便宜。同时他在发展和开拓满洲文坛和读者园地方面功不可没。”{1}另外,1944年翠羽(伪满作家,具体信息不详,有小说、散文见于当时杂志)在《穆儒丐先生》一文中写道:“二十年前,在满洲的各种报纸杂志上,少见有人创作过小说,尤其是少见有人翻译过外国名著,只有穆先生能创作,能翻译,更能在彼时纯文言势力之下,率直的以白话文来写作,而开语体文的风气之先。”{2}而且,穆儒丐还是最早进行白话小说创作的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香粉夜叉》1919年11月18日至1920年4月21日便连载于沈阳《盛京时报》,它比公认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开端——张资平《冲积期化石》和王统照《一叶》出版时间大概早了两年。{3}“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香粉夜叉》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4}。毫不夸张地说,有相当部分的伪满作家是在穆儒丐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穆儒丐1884年生于北京,满族正蓝旗,原名穆都哩,后更名穆笃哩,字辰公,号六田。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历史地理专业学习,学满三年之后,又学习政治和财政。1911年上半年毕业回国——此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他目睹了辛亥革命后北京城的没落。穆儒丐留学日本六年,受到日本新文化思想的熏陶,他对现实和政治,逐渐有了新的独特的认识。政治上他主张走改良道路,对暴力变革持否定态度,这一思想一直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说:“我直到今天,我不敢反对新文艺,而且很喜欢它;我也不敢辱骂旧文艺,因为我的洋楼还没盖成,旧房是我所住的,我们依旧保护、爱惜,而且也觉得它很有趣味。”{5}他将“五四”新思想和传统旧道德杂糅写入小说,或者说是用“五四”新思想写旧道德更为贴切,因为,他既肯定旧道德的合理性,同时对“五四”新思想、新观念也给予一定的肯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对于中西学问、新旧知识,从来持一种兼爱主义……我所以主张兼爱,也就因为我们有短处,我们不能不兼收西学;也皆因西学不尽是完美的,我们东洋的产物,也要实地研究。”穆儒丐这种一以贯之的“兼爱主义”思想在他的很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但他所谓的“兼爱主义”是具有一定批评性的。
  穆儒丐最早在《盛京时报·神皋杂俎》连载的白话小说《香粉夜叉》中描写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佩文和静文,二人感情甚笃且从小就有婚约,两个家庭还是世交,静文父母对佩文一家有救命之恩,然而接受了新式教育的静文被有权有势的官僚武大人看重,并对其大献殷勤。静文最终未能抵挡住金钱、权势的诱惑,主动放弃了跟佩文的爱情,小说结尾佩文被武大人杀害,静文因内疚等原因精神崩溃。这是一篇典型的用新思想写旧道德的小说,婚恋自由与攀龙附凤交织在一起,所谓的新思想、新道德不过是个骗人的幌子,新思想没有对社会变革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反而助长了背信弃义、巧取豪夺等不良的社会风气。《香粉夜叉》对新思想提倡的婚恋自由提出质疑,这些被新思想推崇备至的理念并没能使美好的感情继续下去,相反美好的感情快速地向权势、金钱、欲望妥协,而坚持美好的一方却粉身碎骨,但背信弃义的一方也并未得到善终,这个别有用心的结尾是穆儒丐对新思想和旧道德的深刻反思。社会上一些浑水摸鱼的人,对新思想进行片面的误读,以便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此一来,新思想不但没有推动社会变革,反而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所以,旧道德是不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旧道德中的合理部分应与新思想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对社会变革的真正目的。
  《财色婚姻》也是一篇新思想与旧道德相互交织的小说,他在穆儒丐小说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小说主人公金珠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男子,才貌双全,学业、仕途一帆风顺。金珠青梅竹马的恋人淑良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但又没有抛弃传统女性的美德,她聪慧、贤良——从她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她的品行是受到作者肯定的,而且她深受金珠母亲的青睐。然而金珠大学毕业后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暗地里背着母亲、淑良偷偷地娶了名声不好、善于交际享乐、贪图金珠美貌的七小姐为妻,这段看似新潮的佳偶并不被人们看好,金珠的亲人、朋友对此错愕、不解,甚至与之绝交。这个自由恋爱组成的家庭看似幸福美满,实则危机四伏。因为,金珠和七小姐的婚姻是“财”和“色”的自由组合,而非真正的爱情结合。在金珠病重住院后,七小姐的家人以七小姐怀有身孕为借口,不让二人见面,并将金珠一个人丢在医院,照顾金珠的是昔日的好友、亲戚,直到这时候金珠才顿悟自己的一时冲动错过了太多可贵的东西,特别是没有跟家人商量,就私自放弃淑良娶了七小姐为妻这件事,他觉得对不起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的母亲、对不起善解人意的淑良,如果自己当初娶了淑良,那么淑良一定不会将自己丢下不管的。金珠死后,七小姐觉得他们的爱情也结束了,并主动到医院进行堕胎手术。七小姐是婚恋自由的代表人物,她实践着自由赋予自己的权利,因此,对于她而言,她完全没有责任对金珠的家庭尽任何义务,她侵吞了金珠的大部分抚恤金,过着“自由”的生活。小说结尾处对新思想推崇的自由给予了一定的批评,自由也是需要担负责任和义务的,如果一味地推崇绝对的自由,那自由终将成为自私的借口,七小姐就是过度自由的代表人物。而金珠最后的结局,是穆儒丐对他违背承诺、不孝顺母亲的道德审判。新式的自由爱情,可以被社会接受,但不能完全脱离道德的评判标准,这也是穆儒丐对新思想和旧道德之间“兼爱主义”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财色婚姻》中出现了一类新的女性人物形象,即以淑良为代表的受过新式教育同时又兼具旧道德的新女性。这类女性人物形象是穆儒丐非常喜欢的,当然她们也是穆儒丐“兼爱主义”的理想产物。从小说《财色婚姻》中,不难看出穆儒丐对自由婚姻的态度依然是“兼爱主义”,男女双方可以相互接触、了解,但一定还是要与父母沟通、商定的。穆儒丐通过“兼爱主义”表达出一种理想的变革思想,自由、平等的思想固然是好的,但不能极端、简单地认为是绝对的自由、平等。自由、平等是相对中国传统而言的,在不破坏家庭成员间和谐的情况下给予青年更多的选择空间,特别是婚恋问题上,青年与父母之间达成协议,这样既能选择青年自己心仪的对象,又能传承中国传统的婚恋观。穆儒丐在《关于〈古城情魔记〉(四)》中写道:“不循父母意见,多无好果。此不但现在之东方为然,西方亦正复如是。诚以父母为过来人,经验与知识,当然较比乍出茅庐之子女为优。如不容纳其意见,只凭一时爱情冲动,难免不受欺骗。拙译《古城情魔记》,虽小说,已于此点揭示一般青年男女矣。”
其他文献
摘 要:杨周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士比亚研究专家,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他中西求学的经历、广博的知识,使他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时至今日,再来看他,在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一些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杨周翰先生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建和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世人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一位大家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就杨先生的几个比较文学的方法问题进行归纳,以启发本人,同时也希望对他人有
摘 要:在“文革”刚刚结束的20世纪70年代末,有众多作家活跃于中国文坛,期间诞生了一大批被文学史家命名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创作。除此而外,还有一小众作家以创新的思维开启了巡览与触摸中国人精神景象的旅程,其中王蒙、李陀等作家的创作最为抢眼。本文就以李陀小说为关注点,展开一次探究性的回访。  关键词:李陀小说 都市平民 精神景象 巡览 触摸 回访  李陀,中国电影编剧,著名作家、理论家、文学
摘 要:依乌,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位“身”在都市的少数族裔诗歌创作者,依乌的诗歌通过“都市生命体验的书写”“诗歌题材的挖掘和丰富”、诗作中“电影拍摄技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开创了中国当代凉山彝族汉语诗歌创作“少数族裔都市写作”的先河,拓宽了中国当代彝族汉语诗歌创作的审美领域,为中国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依乌 诗歌 少数族裔 都市写作 彝族  中国当代彝族汉语诗歌从20
摘 要:纪录片《老头》是在真实性的原则下进行拍摄的,影片很好地实现了记录的真实性与导演主观性的融合。在影片的语言风格和画面剪辑效果上围绕着导演的创作原则真实地表现了这些老人们晚年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真实性 记录 平民化  《老头》是导演杨天乙的作品,这部作品拍摄时间历时三年。导演在1996开始拍摄,拍摄两年半,后期剪辑半年。共拍出170小时的素材,之后剪辑成94分钟。《老头》在2000年获得第
摘 要:《西厢记》是一部描绘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佳作,谱写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赞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女性意识觉醒是故事中的一大亮点,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男权视角的烙印。本文将从叙事要素和价值中心两方面简析《西厢记》中渲染女性意识觉醒的背后暗藏的男权视角。  关键词:《西厢记》 男权 女性意识 叙事要素 价值中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历来被看作一部成功的爱情佳作,它描绘出青年女性意识觉醒
摘 要:小说集《小夜曲》将主人公雅内克和史蒂夫的生活烦恼,抑或是托尼和琳迪为之心碎的美国梦幻置身于第一人称限制性叙事视角,并通过不可靠的叙述和漂浮不定的回忆彰显了他们吉卜赛人般的漂泊人生和身份之困。作为作者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色,文本叙述者总是企图隐匿他们的流浪之苦并以海明威式的坦然对抗内心的焦虑与失落,凭借自我身份构建行为的荒诞和可笑性建构了读者类似的文化认同,成为唯一提供情感慰藉和文化救赎的庇护所
巴黎的夜晚,寂静的夜晚。   在那间远离故乡波兰的房里,这个被称为钢琴诗人的“波兰的孤儿”,孤独静坐在那架漆黑的钢琴面前。白色的墙,发光的天花板,挂着雪白薄纱窗帘的窗户。窗外,开满玫瑰的花园飘来缕缕芳香;夜空中勾出一笔淡淡的黄月。   他修长的手指灵活地敲出一段美妙的旋律,动听的旋律从他指间飘飞,使这座古典的建筑以及它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被深深的陶醉了。   他弹了一曲《幻想波兰舞曲
摘 要:本文从电影版《日出》切入,通过对陈白露、李石清等有代表性人物的简要分析,控诉了20世纪30年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揭示了女性在旧社会的悲惨命运。同时,通过电影对剧本的改编,简要分析了电影较之戏剧的进步和成功之处。  关键词:《日出》 人物分析 电影改编  《日出》通过描绘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旧社会大都市的生活,控诉了旧中国“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富人们过着黑暗糜烂、纸
摘 要:《清平调词三首》为李白名作,诗其一起首二字通常作“云想”,但亦存“叶想”一说。“云想”与“叶想”对诗歌内容理解差别甚大,关系到组诗构思、体裁甚至主题的判断,孰为李白诗原本,实有必要辨析之。  关键词:李白 《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 叶想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间名作,今录南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全诗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一
摘 要:刘震云在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成功地将一件离婚案写成了政治案。这个由小变大的黑色幽默,于荒诞之中透露哲思。本文主要以小说文本为切入点,以小说人物为中心,研究在人的共同作用下由“芝麻”向“西瓜”的演变过程,并由此呼吁人们关注被忽略的人物及细节。  关键词:李雪莲 忽略 小人物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一个底层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了二十年的告状之路的故事。人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