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00verg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日趋重要
  
  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知识和技术的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中语文学习能够培养人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人的交际能力;它还能够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提高人的素质。依靠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特别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靠教师学生的读读背背,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人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而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可以极大的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需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质的学科,它特别强调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强调在积累的基础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实际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是学生的积累受到严重的局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幻灯等就可以很直观很方便很有效的扩大学生知识的累积,为能力的提高和实际运用创造了前提。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录音等可以创设情景,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听说读等方面的能力。
  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只有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手段并会实际运用的教师才有可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现代化的学生。
   2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手段只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性手段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能力的训练实际就是思维的训练,课堂就是思维训练的主要阵地,教师是训练的设计者,组织者,没有了教师的课前设计,课间的引导和组织,课后的辅导巩固,思维的训练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将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设计引导和组织辅导是任何现代教育手段代替不了的。
  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意识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并不是客观的传递与接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传达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信息,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意味蕴含其中,或许是种肯定的激励,或许又是一种爱的传递。对学生来说,他们所接收到的也不是个简单的信息,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思考与感激。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领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可预知性,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这个过程是不可能事先设计好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应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课堂中应该灵活运用,适时而变,以期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教学過程中只有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才需要现代教育手段这一辅助性工具的运用。如用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创设导入课文的情境,或用这些手段提供直观具体的材料作为教师观点的佐证与补充,或用它们动态展示文章和讲习思路,强调重点等等。
  
  3 各取所长,构建完美课堂
  
  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能极大地丰富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积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也能减轻教师课堂教学的负担,因此应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发挥它的长处。教师的讲授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操作过程,这又是任何现代教育手段代替不了的。在课堂训练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它的强大的辅助功能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只有设计好了周密的课堂训练计划,并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才有可能构建完美的语文课堂。
  
  4 高中语文课堂中现代教育手段的具体运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一篇篇范文由感知到理解到欣赏评价到写作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陶冶性情,提高素质。按照认知的规律先是整体感知,然后是具体分析,欣赏评价,再到拓展延伸,最后运用到写作。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前,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同时提供理解课文的辅助性资料,如作者作品的介绍,写作背景等。整体感知时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配乐朗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具体分析过程中为了使条理清晰,分析有理有据。也应当适时运用如幻灯等现代教育手段作为辅助工具。欣赏评价中可用幻灯等归纳要点,拓展写作时更可以利用这些手段提供资料等等。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原则就是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服务,课堂教学的主体任务仍然落在了教师的身上,它需要教师为课堂的设计具体组织一起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付出更为艰辛的劳动。
  总之,手段是为课堂服务的,是辅助性的。教师是课堂的驾驭者。两相结合,是构建完美课堂的需要。
其他文献
在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不能单调,要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作文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新颖感,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稳中求变,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逐步摸索出了一条读写结合,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结合,单项训练和多项训练结合,课堂作文和课外练笔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结合,教师批改和学生自改结合的新路子,以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
“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叫有语文味?”青年语文教师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尊重文本,针对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去探索文章的真意。”他们认为我的回答有些抽象,让我用上述理论联系课例来谈谈。下面用三个课例来谈我对“语文味”的理解。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斑羚飞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个双休日
新课标中特意提出了诵读方法,在教学施教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再以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保证,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悟内容;“第三学段再加上”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诵、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提出更加要求”诵读古代诗词,
[摘要]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借用张联荣先生在《古汉语词义论》中对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概括和评述:第一,个别词语的考释。第二,词汇发展史的研究。第三,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对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无疑是一个亮点。  [关键词]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    1 引言    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专书词汇和断代词汇的研究,给词汇史的研究
时下社会呈现“国学”热,校园亦掀起东方古国文明热潮,为广大高中生开辟了一方了解中华古代优秀哲学思想的沃土;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先秦诸子选读》无疑是一场哲思的及时雨,滋润着学生的思想心田。选读“诸子”,便能读出一些思想境界:有容乃大、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考、以人为本、超越自我……    1 有害乃大    中国古代哲学发于汉族人却被大多少数民族认同。诸子百家各法有异,却皆能“海纳百川”,终“有
教育是人类文明圣火代代传承的重要途径,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教育只有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性适时而变,才能永葆青春.我们教育者在具体进行教育时,可以采用灵活多
[摘要]刘勰曰:“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于是卢廷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于是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悉。”从这些可以看出古代诗人不仅知道炼字的重要意义,而且身体力行去执行。  [关键字] 炼字;要求;技巧;诗眼;意响    1 炼字的要求    1.1 必确。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杜甫《曲江对雨》中有句:“林花著雨胭脂湿”,因题在院壁,“湿”字被蜗涎所蚀
一、栽培季节根据气候条件,通过品种选择、排开播期、合理的肥水管理等措施,可使白菜周年供应市场。一般按成熟期、抽苔期和适宜的栽培季节,分秋冬白菜、春白菜和夏白菜三类
青岛市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语言运用试题:rn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列三个句子改写成符合要求的长句.(4分)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就要求历史课堂纠正过去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切实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