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表达;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54-02
  【作者简介】杨志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江苏苏州,215228)副校长,一级教师,苏州市吴江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是最为基本。”在课堂教学中,表达与阅读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学生质疑问難需要语言表达,抒发感受需要语言表达,交流感悟收获需要语言表达……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平台。
  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学生最怕的就是“语言表达”,很多教师除了公开课展示之外往往也忽视对学生“说”的训练,且年级越高该问题就越明显。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越来越少,表达能力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这自然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感动于文章的内容,还应该在课堂中寻找有效的策略,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提升表达能力的机会。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光需要教师充分重视、给足时间,更需要教师巧妙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六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为例,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从“读课文”到“会分享”,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对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小学高年级学生不难读懂文章主人公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爱国之情,如果教师仍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花费大量时间,那么教学无疑是低效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坛”,而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舞台”。一旦学生习惯了做忠实听众,就会慢慢丢失表达的欲望,而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主张“为言语的生成而教”。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的特点尝试把传统的“读课文”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会分享”,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一直坚持以“读标划抄查”五步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前,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自学作业: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在课上进行交流。课上,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文本的特点,将传统的“朗读课文”升级为“自学分享”。
  生1:我认真读了课文,已经背诵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小节师生送别的内容,接下来我给大家背诵一下……
  生2:我了解了波兰这个国家,发现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俄国、德国曾对弱小的波兰进行过瓜分……
  生3:我查阅了音乐家肖邦的资料,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因为他……
  生4:读了3遍课文后,我对课文中的沙皇很感兴趣,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皇帝吧……
  生5:我来给大家讲一个肖邦小时候勤学苦练钢琴的故事吧!
  一堂课下来,全班所有学生均获得了语言表达的机会,达到了叶圣陶先生主张的“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的初步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以摆脱原本重复机械的朗读,让学生主动表达、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这既尊重了学生自学基础上的个性体验,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表达的欲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从“教文本”到“学表达”,习得语言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我们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学生获得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生长。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段落,在全班梳理了“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赠送礼物”三个场景的内容后,笔者尝试设计了“学生自主理解—聚焦关键语言—还原当时语境—引领多元表达”的教学环节,意图让学生“学表达”。例如:紧紧围绕“肖邦回首瞭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个细节,让学生感受肖邦当时的内心情感,并启发学生想象当然的场景,尝试表达“肖邦会说些什么?想写什么?”因为找准了表达点,学生交流起来就会有话想说。
  生1:亲爱的祖国啊!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我会尽快回来的!
  生2:祖国母亲啊,即使我马上要身处异国他乡,可我的心却永远和您在一起!
  生3:这里有生我养我的父母,有培养我成才的老师,有朝夕相处的同学,我怎么能忘怀呢?
  生4:华沙城,请原谅我离开你!我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激励波兰人民抗争的。
  从学生的表达中不难发现,学生们渐渐地走进了文本,语言表达的欲望很强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做到了以生为本,巧妙地利用了课文的“留白”,既引导学生思考了文章潜藏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兴趣,如此,学生感知了言语形象,领悟了言语动机,发展了文字理解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三、从“悟课文”到“学质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表达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阅读固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引导学生产生独立思想,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课堂上,学生们会被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而感动。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主动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一定收获不少,也可能会有疑问,能谈谈吗?”
  生1:学习了课文,我真为年轻而富有才华的肖邦感到惋惜,还没看到侵略者被赶走就与世长辞了,真让人遗憾啊!
  生2:肖邦去世后,波兰人民在他歌曲的激励下最终取得胜利了吗?
  生3:老师,肖邦为什么一直待在巴黎而不选择回到波兰呢?
  生4:是的,我觉得对比以前我们学过的爱国人士,我感觉肖邦好像没有其他人那么爱国。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读书感受。最后一位学生能有这样的质疑,应该是好事,至少说明他进行了思考,此时,他说出的正是他独特的读书感受。在稍微一愣之后笔者继续问:“如果你是肖邦,你会怎么做呢?”“如果是我,就留下来和波兰人民一起革命!”该生这样表述。
  面对课堂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课时中交流的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分析,并重点朗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于是又生成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新机会。
  生5:我从“不得不”中感受到了肖邦离开祖国是无奈与被迫的。
  生6:我看到肖邦当时是“满怀悲愤”,可见他的爱国不是假的。更何况他作为音乐家可以用歌曲来激励大家反抗压迫!
  生7:我觉得每个人在反抗中可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肖邦作为音乐家可以用音乐作为武器抗击侵略者,而刚才有的同学则认为应该和敌人真刀实枪对抗,他们的做法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这时,下课铃声响起,笔者借机留下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话题:面对国家的灾难,波兰人民都做了些什么?
  总之,教学中,如果教师主动地运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并不断尝试创设生动的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运用语言,那么学生就能生成言语智慧,其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学校无法保证教师一定能过上“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却可以为教师实现职业幸福提供更多可能。“教海探航”“每周有个约定”“为成长立法”等项目开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可能;重要他人、美美与共、价值共通的关系建立,让教师作为“人的境况”的可能性提升有了依托;视点、视角、视野的转换,为教师精神明亮的生活打开另一扇窗。学校,一个让人幸福的地方,为教师职业幸福提供可能的同时,也为学校幸福教育的可能性建造
【摘要】品德课堂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阵地之一。教师可以在品德课堂中构建来源于儿童生活、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相呼应的学习场景,在场景中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行为冲突、经验冲突、需求冲突,在冲突中促进儿童探究、质疑、反思,最终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以发展。  【关键词】场景;冲突;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9-0016-02  
【摘要】当下,绘本教学是英语教学界的一个热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聚焦“教”和语言的学习与操练,将绘本阅读教学演变成了课文教学,这背离了绘本教学的初衷。显然,绘本教学不是语言教学,而是应当大于和超越语言教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等原则。  【关键词】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理念;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摘 要】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革新,江苏省启东市实施了“三段·四模块”的课改,“三段”分别指15分钟的温故习新,20分钟的释疑拓展和10分钟的反馈提炼。“四模块”分别指自学质疑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反馈纠正模块。“三段·四模块”的课堂改革,让教师对课程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将小课堂演绎出大精彩,让教师钻研得深,学生思考得勤,生成的课堂更生动、更高效、更和谐。  【关键词】
教学需要创新。对于这节课,张老师引用庄子的话“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他宁可要粗糙的原创,也不要精致的模仿。本节课有三处原创性的思考和设计:  一、情境呼应,学以致用  课始,从学生读《三字经》引入,抛出问题“三字经全文有多少个字”,学生主动搜寻已有条件,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教师给出百度后三字经字数的结果:1145个字,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顺理成章地引出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研究。课尾,再次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延伸,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这是极符常理的建议与要求。但细察当前的口语交际课堂,喧宾夺主、重心偏移的现象相当普遍,使课堂变成了没有口语交际或口语交际为衬的口语交际课。  1.借情境创设为由,异化为展示攀比活动。一位教师设计并实施了《我们去秋游》的口语交际课。教学时,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南京市雨花台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围绕“雨花新课堂”的探索,开展了多学科、多层级、系列化、特色化的专题研讨,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从区域规划到校本实施再到学科推进,全面展开。  【关键词】小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37-03  【作者简介】赵贵龙,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
【摘 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立足于提升儿童创新素养,通过整体规划开发课程,建立学科课程群,重点开发主题概念课程、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操作实践课程以及搭建学习平台,促进了师生富有创意的成长,孕育了“儿童致远,创意世界”的独特学校文化。  【关键词】儿童;创意学习;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07-02  【作者简介】谢
【摘 要】子游是孔门中唯一南方弟子。孔子对子游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大道之行”:孔子为子游讲述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特殊一课;二是“子游问孝”:孔子对子游的个别化答问教学艺术;三是“子之武城”:孔子借考察子游政绩对弟子进行现场教学。此外,子游与子夏、曾参、有若等的“同门辩学”也富有教育价值及现实启示。  【关键词】子游;孔子;教学艺术;复问;现场教学;同门辩学  【中图分类号】G529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多感官联动,让学生获得立体的音乐体验,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和施教群体有着不同的方法。教学《花之圆舞曲》一课,教师从通感教学策略的制定、通感学习方法的运用、通感活动情境的设定三个方面入手,旨在让学生获得综合、立体的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达成心智和谐。  【关键词】通感体验;多感官调动;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