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通”的桥梁 “贯通”音乐学习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d1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多感官联动,让学生获得立体的音乐体验,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和施教群体有着不同的方法。教学《花之圆舞曲》一课,教师从通感教学策略的制定、通感学习方法的运用、通感活动情境的设定三个方面入手,旨在让学生获得综合、立体的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达成心智和谐。
  【关键词】通感体验;多感官调动;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14-03
  【作者简介】尹润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00)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音乐学科带头人。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个体健康成长,涵养生命为重任,其教育与审美的功效,是通过一节节音乐课实现的。一節节音乐课,如同一座座沟通儿童和音乐的桥梁,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时,这座桥梁即是通畅的。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因而通达音乐的桥梁也是形式多样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运用通感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综合、立体的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达成心智和谐。而打通多个感官,采用灵活融通的教学手段,是构建真实、直接的音乐学习通道的有效方法。
  采用多感官联动,让学生获得立体的音乐体验,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和施教群体有着不同的方法。视听、听唱、听动等多种感觉在综合作用时,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苏少版《音乐》四下《花之圆舞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音乐《胡桃夹子》中的选曲,是管弦乐演奏的。它有两个不同的主题,结构是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三段体。整个作品优美流畅,富有圆舞曲旋转的动感,是一首让人百听不厌的曲子。下文,笔者以《花之圆舞曲》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何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通达音乐的桥梁。
  一、制定通感教学策略:直通音乐本体,关注学习主体
  通感教学,不是为了调动多种感官而调动,制定通感教学策略应从音乐本体的特点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目的。
  如,《花之圆舞曲》的教学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节奏、旋律、织体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感,并由此让学生产生联想、与之共鸣为重点,其教学目标与策略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能用听、动、唱、舞等多种方式,体会《花之圆舞曲》中的美,感受圆舞曲特有的韵律、节拍,并获得愉悦感。
  知道《花之圆舞曲》的作者及简要的创作背景;在听赏中感受管弦乐合奏的演奏形式,能注意乐器音色、力度的变化,能结合旋律产生一定的联想,并能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感受圆号、弦乐器以及木管乐器单簧管、长笛的音色特点及表现力。
  学生通过旋律活动加深对作品主题旋律的记忆;结合律动、舞蹈等方式熟悉和表现作品的段落变化;知道该作品共有三部分,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再现,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中,尝试将之表现出来,并与他人分享。
  该作品篇幅较长,且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中,教师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提高教学效率,并把熟悉、理解作品,继而在此基础上体会作品的美感作为教学重点。
  以此为思路,教学被设计成三个部分:(1)在较为完整的音乐中感受圆舞曲的特点,进而对第二乐段进行细致的欣赏;(2)在以舞会为情境的活动中,欣赏第一乐段,并了解作者与演奏形式;(3)分析作品的结构。
  二、运用通感学习方法:突显多样性,有侧重的多感官作用
  学习方法多样,是通感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不同的活动中,应侧重不同的感官或感官组合。本课,主要的方法是聆听,此外还要多次使用律动、图谱、歌唱等,且对这些方法,每次使用的方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方法1:律动
  体态律动主要是以身体运动来感知和再现所听到的音乐,让身体成为感知音乐的媒介。本课主要欣赏一首舞曲音乐,音乐旋律、节拍中含有的舞蹈韵律是该曲的明显特征,也是本课让学生感受的重点。因此让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不仅仅是教学的手段,更是听者的需求。但是,这样的动容易走入两种尴尬的境地:一种是将音乐课变成舞蹈课,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舞蹈动作的教学上,而对音乐本体的欣赏则不足;另一种是不对学生进行动作指导,由学生自发地、即兴地随乐表演,结果极具美感的音乐课会沦为一场毫无美感与乐感的凌乱表演。那么,如何让学生动得起来且动得有美感呢?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即使同是律动,其也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如在第二乐段的主题欣赏中,运用非常简单的动作,就能表现出音乐节拍、旋律、情感、形象等特点。这时,关注的不应是学生的动作是否优美到位,而是动作能否表现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而在教学第二乐段中的两个主题时,学生可以边听音乐边进行身体律动,以此实现初步感知。
  方法2:图谱
  图谱可以让音乐可视化。本课在让学生理解第一、二乐段不同的主题时,教师都用到了图谱,但方式有所不同。前面的第二乐段以花朵的异同来表现,以视觉的刺激进行总结提炼,用简单与直观的方式揭示其第一主题再现反复的特点。后面的第一乐段主题则是以随乐出现的不同颜色和走向的线条来表现的。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的图谱,其学习过程都是听觉、动觉、视觉共同作用的过程。相同工具的不同呈现方法,不仅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方法3:歌唱
  在欣赏教学中,歌唱是非常有效的活动。让学生的嘴巴唱起来,比单纯的聆听更能让其印象深刻。但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歌唱,比如这首《花之圆舞曲》,唱起来就非常困难。针对作品的特点,教师选择了第二乐段的第二主题,并带领学生视唱其主干音,也就是每小节的第一个音,此举不仅能让学生熟悉旋律,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感知该主题的特殊韵律。
  从以上三个手段的运用可以看出,在第二主题的教学中,通过简单的律动、演唱等活动感知舞曲旋律、结构、韵律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学生的这些感觉相互交叠、相互影响,很好地实现了该段落“感知旋律、结构、韵律的特点”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通感活动情境:构建完整的审美体验,丰富学习生成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舞会”的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关注音色的变化,并以此加深其对第一乐段音乐旋律的感知,然后再通过动作表演进一步熟悉音乐旋律,表达自己对音乐韵律的感受。可以说,合理的情境设定,为学生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合适的舞台,并给予其产生学习生成的空间。
  如,第一乐段两个主题的教学采用了边听音乐边看图谱,视听结合的方式,这将无形的声音变成了有形的图像,此举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音乐的结构。学习中,学生非常自然地随着图谱的线条比划了起来,实现了由视觉、听觉、动觉的融合。
  教师设定“舞会”情境,一來是想借助“舞会”加深学生对作品体裁和创作背景的理解。但实际上,“舞会”只是一个形式,在男女对舞、圆圈队形的背后,其动作只是体态律动,这种体态律动简单易学,谁都能跳,还能表现出音乐的韵律。也正因如此,在随后的学生评价中,教师力求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动作表现是否与音乐契合,如:是否合拍?是否能表现音乐舒展、流畅的感觉等,而不关注谁的动作漂亮。从中可以看出,视、听、动的全感官体验,不是为体验而体验,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围绕学习重点进行综合学习的过程。在最后的全员“舞会”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状态同中存异,都能沉浸在音乐之中,且从其动作与神情可以看出他们的体验与关注点是不同的,如有人陶醉在圆舞曲流动的韵律中;有人享受与他人一起跳舞的快乐;有人关注乐句、乐段结构的变化,力求及时做出反应等等。在通感的作用下,音乐体验的多样性在同一个情境中被最大限度地彰显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调动学生的感官,手段与方法丰富多样,如教学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地随乐表现花儿的绽放;又如在乐器音色的欣赏中,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动作和语言表现自己对乐器音色的感受;以及“舞会”活动中,在符合音乐韵律的前提下,对学生动作不予限制等等。通感体验,既可以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给予个体思考和表现的空间,又可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应有的特点。正因如此,最后的表演呈现出了学生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学生在完整聆听作品的同时,通过全体参与的分工表演,加深了对舞曲结构的认识,每个学生都能在表演中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体会到音乐的美感。通感,可以让音乐体验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的生成性以及审美体验的整体性无痕地融合。
其他文献
2010年前后,“电子书包”悄然走进我国部分中小学课堂,尤其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电子书包”有大规模部署的趋势。目前,学术界对于“电子书包”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从技术与应用的角度对电子书包进行了界定,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计算机支持的数字化协作学习空间,它以网络为环境基础,支持师生、生生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与资源共享。国内学者倾向于将电子书包理解为一种未来形态的教育电子产品,它将学生
【摘 要】学校无法保证教师一定能过上“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却可以为教师实现职业幸福提供更多可能。“教海探航”“每周有个约定”“为成长立法”等项目开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可能;重要他人、美美与共、价值共通的关系建立,让教师作为“人的境况”的可能性提升有了依托;视点、视角、视野的转换,为教师精神明亮的生活打开另一扇窗。学校,一个让人幸福的地方,为教师职业幸福提供可能的同时,也为学校幸福教育的可能性建造
【摘要】品德课堂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阵地之一。教师可以在品德课堂中构建来源于儿童生活、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相呼应的学习场景,在场景中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行为冲突、经验冲突、需求冲突,在冲突中促进儿童探究、质疑、反思,最终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以发展。  【关键词】场景;冲突;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9-0016-02  
【摘要】当下,绘本教学是英语教学界的一个热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聚焦“教”和语言的学习与操练,将绘本阅读教学演变成了课文教学,这背离了绘本教学的初衷。显然,绘本教学不是语言教学,而是应当大于和超越语言教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等原则。  【关键词】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理念;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摘 要】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革新,江苏省启东市实施了“三段·四模块”的课改,“三段”分别指15分钟的温故习新,20分钟的释疑拓展和10分钟的反馈提炼。“四模块”分别指自学质疑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反馈纠正模块。“三段·四模块”的课堂改革,让教师对课程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将小课堂演绎出大精彩,让教师钻研得深,学生思考得勤,生成的课堂更生动、更高效、更和谐。  【关键词】
教学需要创新。对于这节课,张老师引用庄子的话“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他宁可要粗糙的原创,也不要精致的模仿。本节课有三处原创性的思考和设计:  一、情境呼应,学以致用  课始,从学生读《三字经》引入,抛出问题“三字经全文有多少个字”,学生主动搜寻已有条件,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教师给出百度后三字经字数的结果:1145个字,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顺理成章地引出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研究。课尾,再次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延伸,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这是极符常理的建议与要求。但细察当前的口语交际课堂,喧宾夺主、重心偏移的现象相当普遍,使课堂变成了没有口语交际或口语交际为衬的口语交际课。  1.借情境创设为由,异化为展示攀比活动。一位教师设计并实施了《我们去秋游》的口语交际课。教学时,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南京市雨花台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围绕“雨花新课堂”的探索,开展了多学科、多层级、系列化、特色化的专题研讨,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从区域规划到校本实施再到学科推进,全面展开。  【关键词】小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37-03  【作者简介】赵贵龙,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
【摘 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立足于提升儿童创新素养,通过整体规划开发课程,建立学科课程群,重点开发主题概念课程、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操作实践课程以及搭建学习平台,促进了师生富有创意的成长,孕育了“儿童致远,创意世界”的独特学校文化。  【关键词】儿童;创意学习;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07-02  【作者简介】谢
【摘 要】子游是孔门中唯一南方弟子。孔子对子游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大道之行”:孔子为子游讲述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特殊一课;二是“子游问孝”:孔子对子游的个别化答问教学艺术;三是“子之武城”:孔子借考察子游政绩对弟子进行现场教学。此外,子游与子夏、曾参、有若等的“同门辩学”也富有教育价值及现实启示。  【关键词】子游;孔子;教学艺术;复问;现场教学;同门辩学  【中图分类号】G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