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中无为教育的尝试与追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easehe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包括学校与家庭)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中,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然而下面这则故事却深深打动了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张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汤姆写完后,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觉去了。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这张纸条后,只是宽容地笑了笑,随即在上面添上几行字,放回了汤姆的枕边。醒来的汤姆,看到了这样的一张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教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拥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汤姆应付0美元;合计:0美元。”这张纸条,一直仍被汤姆珍藏着,因为它记录着自己从懵懂走向成熟的经历。读着这则故事,我们不能不被这位母亲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所折服。我反复琢磨、体味那超然的心境和博大宽宏的胸怀,我以为她堪称教育大师,其教育方法妙不可言。这种“无言”的教育方式远比放纵、溺爱、大声训斥、当面指错、讽刺甚至挖苦、惩戒等高明得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强烈地震撼着孩子的心灵,这种“无言”的教育方式,不正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吗?不也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吗?什么是无为教育呢?怎么样来实施呢?我谈谈我的肤浅的认识。
  一、无为教育的内涵
  何为无为教育呢? 老子主张无为自化、不言之教。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4年(第57章)]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前提,效果是无所不为。老子的思想蕴涵着很深刻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教师应该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让学生成为自知、自觉、自悟的人。“无为”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无为”的最高法则。无为教育:是通过环境优化的间接作用,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无意识导引有意识,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激活学生的潜在智慧,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这可谓“不教而教”。“不教而教”可称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无为教育的特征:
  (1)教育意图的隐蔽性;“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他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无为教育正好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
  (2)教育手段的间接性;常用的直接的教育手有:讲课、报告、参观、访问、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谈话…而无为教育不运用某些直接的具体手段,教育者的有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
  (3)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教师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学上。教师示范,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而且要体现出思维品质和哲学高度。
  (4)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的重建,精神的升华,觉悟的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如此,提高觉悟也必须有真切的体验。学生必须通过行为体验,方能感悟人生,体验成功,
  三、 追求无为教育的意义
  反观现实的教育,作为育人的学校,作为育人的老师,面对调皮的、犯错的学,面对犯了错甚至自己还不知错在何处的孩子,我们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为数不少的为人师者缺乏足够的宽容与耐心,面对有过错的学生,有的教师讽刺、挖苦、嘲笑,有的甚至体罚、变相体罚,以此来育学生,有的虽方式委婉,但大多数直面学生的错误。也许他们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学生稍有小错,就急不可耐地将最完美的答案揭示出来,殊不知这么做或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长此以往,学生因为怕犯错误,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不敢尝试,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了。到那时,再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他们张扬个性,恐怕就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望了。正如同母亲的勤劳往往养成女儿的惰性一样,过于“有为”的教师也只能育成碌碌无为的学生。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句话就是“无为教育”的真谛。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追求无为教育,体现了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又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不可预测和控制的随机现象、偶发现象、“非理性”现象等,所以它又表现出某种非理性控制的特征。有研究表明,非理性的活动,如无意识活动、潜意识活动、类本能的自发活动、情感活动等,对人的理性活动具有驱动、导引、调节、加工、激活等多种功能。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中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和追求无为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智力、语言、情感、道德等素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追求无为教育,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新课改要求教师转换观念,改变教师主宰者、主导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而无为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非常有利于师生间的融洽性和亲和性,有助于形成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最优化的环境下主动地投入到自觉的学习中。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开展和追求无为教育,将大大激活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怎样实施无为教育呢?以“不教而教”为主要特征的“无为”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的极致,可简称为“无为”教育),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无为”教育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技巧,如何使教育魅力无所不在:“无为”教育要研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即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开悟过程及规律。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具体方法有待我们不断探索,我在教学进行了努力的尝试,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以下策略,营造出无为教育的一种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构建起无为教育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实施无为教育,现总结如下。
  四、“无为”教育策略的尝试
  (一)垂范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教育者的示范,无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因此我在教育、教学中力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我的学生,备课中认真备教材、大纲、学生、时事;在作业批改中几乎对每个同学的作业都要作出一定的评价,以指出问题,激励进步;试卷批改、讲评中对每个题目我都会统计同学们的正确率,统计都有哪些同学错了,哪些同学对了,以供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提高效率。课堂教学中也很注重示范的作用,中学生可塑性大,学生身上往往体现着教师的教育影响。在讲到当代国家的政体的类型时,我一时疏忽把印度政体说成是总统制,一名叫陈玉华的女同学立刻举手说:“老师,印度的政体应该是议会制不是总统制。”我的脸当时“唰”的一下红了。这时只听有个同学在对小华嚷道:“你瞎说什么!老师怎么会讲错呢?”立刻很多同学都把矛头指向了玉华。但是,我很快地制止了同学们的争吵,仔细地看看书,确实是讲错了。于是我诚恳地说:“同学们,刚才确实是老师讲错了,多亏陈玉华同学及时地指了出来,老师要好好地谢谢她。老师也是普通人,教学中不免会出现错误,以后欢迎大家也能像陈玉华同学一样勇敢地向老师指出来,好吗?”“好!”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掌声中不仅包含着学生对我的知错能改的勇气的鼓励,更包含了学生对我的尊敬和信任。正因为如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向我提出质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总是开诚布公地指出错误。对待教学的一丝不苟,对待学生的 宽容尊重感染了我的学生,我也赢得了我的学生,他们因此也变得乐学了。教师良好的品格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润物细无声”,它胜于言教,学生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冶,受到教育。我想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吧,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了。。
  (二)情境策略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单一而固定,教师就是讲解、提问、灌输,学生则是听记、回答、接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处在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可想而知。情境策略就是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转换角色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这块天地里,充分展示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设置小品这种直观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相关内容,我指导学生根据实际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编写小品,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课堂上两名学生进行了精彩的表演,一个扮演孙女,一个扮演奶奶,两人开始了一段对白.
  奶奶:小莉,明天是2月19,是观音娘娘的生日,好多人都要去泰清寺(本地的一个寺庙)进香求佛主保佑。我带你一起去进香吧。
  小莉:奶奶,我不去,我不信教。
  奶奶:怎么可以不信呢?信了,菩萨就会保佑你的,让菩萨保佑你平平安安,学习好,能考上个理想大学,这事就这么定了,不信也得信呀。
  小莉:我不去,我们书上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神灵,你也不要信,我不让你去,再说人太多也不安全。
  奶奶:烧香又不是练习法轮功,怎么不能去,为了保证进香的安全,镇政府还要派大量的警察维持秩序呢,说明国家是保护宗教活动的,也是鼓励我们信教的。
  小莉:好吧,你一定要带我去,我就在哪里宣传无神论思想,叫别人也不要信教。
  奶奶:那怎么行,那可是个佛门圣地,怎么能容你胡言乱语,下次我去你们学校讲讲教义,让菩萨保佑你们都平平安安。
  小品演完,同学们纷纷急着讨论和评价这祖孙俩的对与错。我顺势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小品中祖孙俩的言语结合政治常识的宗教部分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同学们积极地思考,列出了不少的有价值的问题。如:①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只保障信教的自由? ②为什么政府要派出警察保证宗教活动的安全?这是对宗教活动的鼓励吗?③我国实行宗教政策为什么却又要宣传无神论?这两者是否矛盾?④奶奶要去学校宣传教义或者小莉去寺庙宣传无神论可不可以?为什么?⑤国家是否保护一切宗教活动?⑥法轮功是不是宗教?为什么国家要取缔?......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观点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全面理解了我国的宗教政策,同时也提高了辩证思维的能力和思想觉悟。这种情境的采用,教师显得轻松了,然而学生思维却因此情境而活跃起来,远比教师撕破喉咙、声嘶力竭地说教来得有效。真可谓“无为而治”。   教育的情境其实是无处不在的,重在老师的用心发掘,一次在政治课堂上,才上课忽然一只麻雀飞进了教室,同学们的视线立刻转向麻雀,安静的教室立刻骚动起来。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对于突如其来新异刺激,也会产生极大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何况是孩子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命令式的口气硬要学生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显然是不明智的。我对学生兴奋、激动不但不予制止,相反与与学生一起研究起麻雀来,最后麻雀飞走了,我借机引导学生们说说"麻雀做客我们班,你想到了什么?"我以这一情境引出同学们把握的不少政治观点:内外因关系原理、联系观、生态观,人与自然关系等。虽然这原本不是我这一堂课安排的内容,虽然因此没有完成教学进度,但这不也是学生须要掌握的重要知识、树立的科学观念吗,况且更为重要是培养了同学们用哲学观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主体意识作用。以这些“不显露目的”的间接目的形成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无意识导引有意识,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顿悟,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最终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迂回策略
  平时,有些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会不遗余力地、甚至苦口婆心地向学生步步进逼,不留余地,不给学生以喘息的机会,常常规劝、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真可谓好话说尽,可学生就是听不进去。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老师不愿退守,不愿把“余地”或“空白”留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智力和情商具有多元化和差异性,生活经历、学习基础各异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要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不管是知识、情感还是价值观目标,是不可能在每个学生身上收到一致的效果的,总有一些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步伐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与别的学生步调一致,不能指望用同样的方法来要求这些“个别”的学生。例如在我们班有个学生小周,他学习上惰性特别大,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他总会打打折扣。讲完政治常识的一二课《我国的国家制度》我要求学生识记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并进行抽背。三天后同学们都记得非常熟、了,轮到他时却磕磕巴巴地讲出一两句,此时我没有训斥他,没有要求他当天须全部熟记,我让他把全部内容分成三天完成,第二天过来背第一部分,果然记得不错,顺势表扬了他:“你看你不是很聪明吗?如果你能勤快些,你一定会很出色的。”第三天来时记得更熟练了。从此小周偷懒的毛病慢慢地改掉了。甚至还主动要求让我对他的复习工作进行监督,学习成绩也不断上升。由此,对待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力求找到最佳时机。如果对学生苦苦相逼,只会适得其反,因而我在政治课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常常采用“留有余地”的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每次留出的不同“余地”都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埋下伏笔”,最终让学生掌握了老师要求他把握的基本知识,对于犯错误的同学的教育更是如此。允许学生跟我“讨价还价”,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然后最终把问题解决了。正是这种“以守为攻,迂回前进”的策略,既恰当地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育教学中采用迂回的教育手段,可以使你的教育意图更隐蔽,教育效果更有效。因此,迂回不愧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 。
  (四)激励策略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刘燕敏)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饭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名第三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人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对儿子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能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他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进来。他边哭边说:“ 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凭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文章记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激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感受到了这位母亲的伟大,她对儿子坚持赏识教育给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以很大的心灵震撼。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人都只愿认知于自己有利的事实倾向,即人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而反面的批评的语言一般令人难以接受,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要求上进与受到激励的愿望。利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情绪”是极其重要的,宽容和激励,能使学生有信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使其产生“想要学习”的动因以及“能学好”的信心,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原动力,从而达成甚至超过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就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给学生以激励,而且并不要求学生必须完全达到预期的成绩或在班级中有突出表现时才给予肯定,事实上它更需要在学生并未成功的时候,使他看到已有的进步,并产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信心。让学生时刻有机会与成功见面,又时刻萌发对下一次成功的渴求。例如,我班小许同学平时虽然不像有的孩子那样调皮捣蛋,但由于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学习明显地远远落于其他同学后面,久而久之,他产生了自卑心理,政治课上听讲时无精打采,每次考试成绩总在最后,他在班上显得置身世外一样。可我并没有吝啬我的激励,我的爱,上课时找他回答较易的问题,不会忘记我的评语:“同学们,他回答得如何?真的不错。”给他以自信。作业的批改中坚持在帮他纠正错误的同时,写上批语如:“这次作业比上次做得好多了,你看,只要你用心去做,还会做得更好的。”考试中虽然考得不如别的同学,但我也会找出他的特别之处加以肯定:这一题你的思路不错,如果表达得完整一些就更好了,有进步,继续努力。采用激励的手段必须坚持连续性,它要在肯定学生一次成功的时候,就为肯定其下一次成功做准备。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以富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很快地就帮助小许树立了信心。在得到肯定之后,学生又产生了更高的完成渴望。在我的持之以恒的激励下平时政治没考及格过的小许今年高考中考及格了,得了100分。可见,教育者通过语言或文字哪怕是一次肯定的目光等都会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激励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相信励激会像风帆一样,使我的学生们在人生的海洋中行使得更远更稳。   (五)体验策略
  体验就是指人们通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即指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并开动脑筋进行思维、认识事物的现象,进而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过程。没有亲身的体验,就没有觉悟。亲身体验即通过教育者积极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受教育着自己“内心角色”去感悟,去体会,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以此获得丰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内心的感染、心灵的感化,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于不经意中见匠心。一位父亲带3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了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里去玩儿。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还是不理他。于是他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叫喊哭骂后仍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法,终于发现了坑边的土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当他发现爸爸就在坑边一棵大树下蹲着时,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正是家长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并且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战胜困难的意志,这远比空洞的说教高超得多。这是“无为”教育艺术的典型事例。我在政治课教学中也是力求能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形成正确的三观。例如:在讲到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时,我引导学生采用调查法,以“我镇初中学生的消费观”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引导各小组学生分别确定好调查的内容,同学们积极投入,首先分别设计好调查问卷,对学生调查时提出相应的问题:针对学生的有你家每个月的总收入有多少?你家主要劳动力从事何种职业?你家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哪些方面?用于你身上的费用每年有多少?每年你所得的压岁钱有多少?每周你家长所给的零用钱是多少?你是如何支配这些钱的?你平时是否进游戏厅或网吧?你穿过名牌服装或鞋子吗? 你个人认为穿名牌必要吗?同学过生日你是否送礼?每次送礼物的费用为多少?你对同学间生日送礼的看法?你每年是否征订书报杂志?购买这些书报杂志每年花费多少?等等。然后各小组奔赴我镇五所初中部对学生进行调查,另外还有的小组设计对家长的问卷,进行调查,有的小组走访教师、家长、网吧、书店等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他们兴致极高,取得了各方面的数据后大家回到学校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经过辛苦劳动,同学们得出了结论,发现我镇不少初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存在偏差,不顾家庭的经济实力而追求高档名牌产品的大有人在,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发现一些学生相互攀比,思想不纯,对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他们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以倡议书的形式向全镇中学生提出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经过这次体验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明确了自己研究的问题是有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他们饱尝了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在体验中重新自主构建了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深刻地教育了自己,提高了自身修养,培养了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与勇气,激发了自主性,培养了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综合素质。所以教育者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引导一种经历,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的升华。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
  (五)暗示策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效果便愈大。”过早地暴露教育意图弊大于利,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别人在教育他,那么,他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降低,且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教育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意图的外露往往会导致教育的零效应或负效应,而当我们注意隐蔽自己的教育意图,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教育的效果要乐观的多。 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动产生影响,使其产生与暗示者相一致的结果。暗示的根本特点是含蓄和间接,因此,使用暗示教育的方法,教育者的意图越隐蔽,教育效果就越好。例如在一次政治检测中,站在教室的前面,我发现学生小王行为不是很正常,她的眼神老是在向我看,感觉不是很安心在答题。我装作没在意向她走去,见她脸色突变,红得象关公,原来书本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关于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她回答不出来,正在偷偷地翻垫在试卷下面的课本呢。对于她的这种错误行为,我没有公之与众,没有给予直截了当的批评,等考好收完试卷还有一段时间,我就说:试卷上的题目我国不能实行西方的政党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政党制?为什么不是多党制也不是两党制,也不能能实行之?可能大家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请大家马上打开书本重新巩固一下,我再请同学们起来说说看以加深理解。在叫到的同学中有小王,因为刚刚认真地复习了这一问题,她竟然熟练地进行了回答。我就微笑地说:“王晔超现在真……的把握了这一问题。我们用掌声鼓励她。”她不好意思脸又红了。.后来她主动来向我承认了错误,对我没在课堂上批评她深表感激。从此后她再没有发生过此类事情,而且学习政治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上,巧用暗示的方法,点到为止,既含蓄地批评了她的错误行为,又保全了她的自尊。如果简单地把其错误行为公之与众就把学生当众钉在了“耻辱柱”上,却无助于学生自觉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因此,在教育中教育者还需学会明人巧说暗话。 除了语言的暗示外,教师的眼神、表情、动作、语调、体态等,都能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而且有时候这种非言语的沟通,即所谓的“无言之教”,往往能收到意外的功效。有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上课时不免会开小差,这时候,我们老师或者向他投去一个期待眼神,或者给他做一个手势,或者轻轻踱到他身边停住,用这些细微的动作代替批评,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做教师的千万不可忽视了神情、体态等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暗示功能,一次凝视、一个微笑,摸一下头,拍一下肩,都能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鼓励和期待,收到无言之教的奇效。
  暗示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可以创设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教育境界。然而,教育的成功之处正在于此,教师的看似“无心”,使学生心灵上毫不设防,接受启示时也就毫无抵制心理,教师的教育要求得以在“无对抗态度”的前提下潜入学生内心。这也正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佳境界——“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总之,在老师无为的教育中,你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你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你富有深情地望他一眼;你看似不着边际的问寒问暖;你讲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你反其道而行之的榜样力量;你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荡漾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这不就是无为教育的魅力所在吗?老子“无为自化”的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改革确实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其终极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一个自知、自觉、自悟的人。他创立了师生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相互学习的教育理念,他主张教师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决不是让教师不学、不言、不做,只管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而已。事实上,这是一个更高、更严格、更全面的要求,包含有人品修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还有智慧层次。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大力提倡“无为教育”。更应实践无为教育,当学生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为”的批评教育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就如同武林高手“踩水无痕”一样,在呵护和引导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丢学生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在“无为”的批评教育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验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为”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提高了。事实说明,无为教育,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无为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技巧,我将以我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达到无为教育的理想境界。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思想品德是初中的一项主要教学科目,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知识积累以及社会认知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设计、安排非常科学,并且图文并茂,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特别是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教材改变了过去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初中的学生,它使
目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还是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主要表现在;上课记条条、考试背条条。据笔者调查:有相当一些中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为了升学而不得不学。因而他们往往采用机械的、死记硬背的表层式的学习方式学习,不求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求记住结果考试够用即可。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会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理论魅力,领会不到学习政治课的意义,也不能使思想政治课的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
平顶山属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城市。根据平顶山市环境质量报告,1981年平顶山市大气降尘量平均每月为72.7t/km~2·月(工业区高达277t/km~2·月),总悬浮物微粒年日均达2190ug/m~2
学位
【摘要】农村学生在农村教育的大环境压力下,往往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其品德修养的提高。诚然,学生的成绩肯定对他的人生有影响,但品德的优劣会影响他的一生。因为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时期。然而,由于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可是,德育工作又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密切合作才能
【摘要】概念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材基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概念的讲解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把概念讲解的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就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  【关键词】职高政治课 感念教学 分解 剖析 对比 推导  概念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材基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概念的讲解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把概念讲解的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就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下
时届岁尾,人们总会怀着不平常的心情准备辞旧迎新,各种媒体照例要对时局做一番回顾展望:梳理一年来的重大新闻事件,点评其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如果说,媒体一年365天奉献给
【摘要】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文化企业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改革不断推进,职工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明显。为给转企改制中的文化企业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本文从转变工作观念、创新文化企业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等角度谈了一些关于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想法。  【关键词】文化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改企转制 新华书店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美国、日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