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阅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14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获取知识的源泉。读书可以使人聪明,读书可以使人充实,所以阅读就成为了人们学习、进步、提高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活动。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对人的一生发展极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学生,阅读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孩子的阅读是学校学习的内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应当是学校和教师的任务,然而,这是错误的。家长不懂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小开始,往往就会错过孩子阅读习惯培养的黄金期。
  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一、环境熏陶,培养兴趣
  环境熏陶是指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有高尚的精神情趣,有丰富的书本读物,有浓厚的阅读气氛,有团结、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有干净、整洁的阅读环境,等等。
  良好的环境熏陶,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孩子一两岁开始,家长就可以让书籍成为家中常见的物件。到了孩子稍大些的时候,就要给他们提供大量的书籍让他们浏览、阅读了。当然,提供给孩子的书,是有别于成人看的书籍的。孩子看的书必须至少具有两个特点:浅显易懂、图文并茂。设计巧妙的有声婴幼儿读物就更理想了。可以说,儿童时期的阅读兴趣,都是从鲜艳的图画和生动的故事中开始的。书中那些憨态可掬的小猪、调皮机灵的小猴、楚楚可怜的小羊、乖巧可爱的小兔、翩翩起舞的蝴蝶……是最能吸引孩子的精灵。发生在这些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是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最爱听的。而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体验温馨的亲子关系,创造生动的阅读互动,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环境熏陶。
  此外,书店也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理想去处,那里有琳琅满目的书籍、专心致志看书的人们,有安静优雅的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对书本的好奇和兴趣。
  二、循序渐进,提高能力
  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0~3岁,看图听故事;3~6岁,萌发识字兴趣,图文阅读;6~7岁,拼音阅读。根据孩子阅读的发展特点,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符合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如:0~3岁,听《小兔乖乖》《小羊和狼》等故事;3~6岁,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红帽》《黑猫警长》《葫芦娃》等故事。孩子到了3岁左右,家长就可以着手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鼓励孩子识字、写字。但要注意趣味识字,做到不强迫、不枯燥。家长可以将识字同游戏结合,如识字游戏“拔萝卜”:听完“拔萝卜”的故事后,爸爸做裁判,妈妈和宝宝比赛“拔萝卜”,每棵“萝卜”都有一个名字,分别叫“狗”“猫”“婆”“萝”“卜”等,说出“萝卜”的名字后把“萝卜”拔回家,多者为胜。这样的识字游戏轻松有趣,孩子的兴趣很高,识字效果自然不错。同时,识字量的增加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三、适当引导,健康阅读
  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以后,阅读范围会大大扩展,阅读兴趣会进一步随之增长,这时候家长就阅读方式、方法对孩子加以适当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一是要为孩子提供正版的,没有文字、排版等错误的书籍。二是提供的书籍内容要积极向上,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避免让不健康的垃圾读物侵蚀、毒害孩子的心灵。三是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如不躺着看书、不在太阳下或昏暗的灯光下看书、不过长时间看书等。同时家长还要教育孩子爱护书籍,如不在书中乱图乱画,看后放回原处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孩子的阅读情况,可以鼓励孩子逐步进行故事仿编、创编,让孩子尝试以同一个道理编不同的故事,以同一个故事编不同的结局等等,以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述能力。如讲故事《乌鸦喝水》,可以给孩子提供与故事相似的场景和物品,让孩子动手操作,想出更多让乌鸦从细颈瓶中喝到水的办法,引导孩子融入故事的情节中,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在阅读中丰富孩子的智慧,提高孩子的能力。
  孩子的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而对知识的渴求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这就决定了阅读作为有效的知识获取途径,有培养成为孩子兴趣的可能和必要。通过环境的熏陶、能力的锻炼、方式的引导,孩子在学会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又能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良性的循环效应,最终带来的是阅读知识的获得与阅读技巧的掌握、阅读习惯养成的喜悦,如此,孩子必然会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城关幼儿园)
  责任编辑:范宏芳
其他文献
阅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尤其重要。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提就是阅读,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提高了,能读懂课文,才能理解课文。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问题,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阅读形式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首先从形式开始,阅读要讲究形式的个性化。在语文教学中,不要形式太传统与单一,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如在上《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是这样教的:先让学生看一
三、中生代声势正猛    ●郑乃耽艺术成就及作品的市场行情:郑乃耽精花卉、翎毛、走兽、蔬果、时鲜,亦工山水、人物。工笔花鸟画善于涉猎前人画谱中闻所未见的四时花木,也不像古人所绘标本式的折枝花模式,倾注了画家对花木的深情,如梨花的含情、蝴蝶菖的幽雅、三角梅的热烈、紫薇花的浪漫、丁香花的馥郁、绣球花的缤纷、柱顶红的夺目……无不令人举目流连,喜爱非常。郑乃耽工笔花鸟画笔力苍劲,墨韵酣厚,表情态意言之有物
在新课标理念下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经验的积累,发展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从教材入手,发现学生在建立凑十法这个思维的过程中,只有从原有的数数的活动经验出发,才能发展出“凑十”的思维推导,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建立起来了。因此,笔者做出了数学思维解压和压缩的教学流程设计,现把教学尝试及思考与大家分享切磋一下:  一、数“数”,激活数感意识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新知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说教育要顺孩子的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孩子的天性是要自由、要自主,而“生态课堂”正是顺应孩子的天性,把学习的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激活学习主体,呈现出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笔者根据教学经验,谈谈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一、探究活动有助于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然成为教师共识,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能给予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想学、乐学。  1.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兴趣  探究活动,不同于教师讲授,学生没有了太多的限制,比较轻松自由,能按自己的思考去设计,去
中国传统论画,最重品格,人格影响画格,画格源出人格。所以古人每以神、逸、能、妙来评画格,每以文人画、画家画来辨画家类型。黄宾虹分得更细,把画家画中之劣者称之为江湖画、市井画,把文人画中之高者称之为士夫画。他声称“画格当以士夫画为最高。”  何谓士夫画家,黄宾虹这样认为:一要有唐宋贤哲精神;二要兼有各种学术涵养;三要有很深的笔墨功力。在近代,黄宾虹可称为士夫画的典型,在当代张仃可以与之相媲美。  黄
小学数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重在思考,注重思维的活跃性。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围绕目标题型,进行发散  题中有两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
一、英语语音  英语有48个国际音标,包括20个元音音标和28个辅音音标。元音音标发音时声带振动,呼出的气流通过口腔时不受阻碍;辅音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清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辅音发音时声带振动,两者呼出的气流通过口腔或鼻腔时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比如book,音标/ buk/,应把bu拼成一个音节,k单独成一个音节,然后把两个音加起来就是整个单词的读音了;remember音标/ rImemb?藜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乐学活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生活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把生活带进数学课堂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在扑面而来的生活化的气息中,孩子会不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并从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1.深入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只要
要做好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用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里,每一位教师都饱含爱心、耐心、专心、细心、包容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创新心”,努力营造符合孩子终身发展的学习氛围。笔者现就如何用创新之心促进小学科学教学。  一、用创新之心改造实验内容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居多。由于实验器材的匮乏,造成许多实验无法进行,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也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