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错题整理策略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2d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与动力。错题整理是一个认知“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重视学生亲历并还原“再创造”的过程,促进学生真正填补学习过程中的薄弱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错题整理,能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也能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路径分析,从静态知识到动态理解
  有些学生做题凭经验,感觉似曾相识,依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思考;或凭感觉做题,看完题目就计算,这样的做题习惯导致遇到新题型或变式题就错误百出。在整理错题时,要引导学生实现从静态的知识学习变成动态的理解,总结错误原因,掌握解题思路或方法,才能在后续练习看到题目时想到易错点,这才是真正提高错题整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如这样一道题: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长和宽的比是5∶3,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大部分学生做错的原因是凭“按比例分配”的知识来解答,没有细致思考周长对应的份数,解答时没有先将周长除以2,导致解题出错。因此,错题订正时应引导学生写出每一步的计算道理,展现思考的过程,促进深度理解算理。
  方法一:长方形的长32×5/(5+3)=20(cm)→求2条长
  20÷2=10(cm)→求1条长
  长方形的宽32×3/(5+3)=12(cm)→求2条宽
  12÷2=6(cm)→求1條宽
  方法二:32÷2=16(cm)→1条长和1条宽的和
  16×5/(5+3)=10(cm)→求1条长
  16×3/(5+3)=6(cm)→求1条宽
  学生通过对解题路径的分析,得出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从中还类比找到此类问题的解题注意点:如果是求长方体的棱长,因为长方体有4组的长、宽、高,所以按比例分配时要记得除以4。通过解题路径分析,学生发现并理解错因,还能迁移思考,找到类似的易错题,真正实现深度整理错题的价值,实现从掌握知识到掌握方法的飞跃。
  二、图示表达,从抽象思维到直观理解
  教材上的例题与练习一般都较为常规,大部分学生都懂得解答。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变式题或提升题,学生的思考常出现偏差,不懂得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匆忙解答导致错误。在错题整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图示表征题目中的条件,厘清条件间的关系,引领学生从抽象的思维转化为直观的理解,促进对问题的深度分析,形成解题策略。
  如这样一道题:在一个长4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能剪下几个最大的圆?每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出现错误主要是由于没有理解最大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找出关系,解答便无从下手。故订正错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理解转化为直观的图示,厘清条件之间的关系后再解答。
  画图分析:
  剪几个:40÷5=8(个)
  每个圆的面积:r=d÷2=5÷2=2.5(cm),S圆=πr2=3.14×2.52=19.625(cm2),S剩=S长-S圆×8=40×5-3.14×2.52×8=200-19.625×8=43(cm2)
  有了直观化的分析,学生错题订正后还分析比较剩下的43平方厘米是圆面积19.625平方厘米的两倍多,但是不能再剪2个圆。因为剩余边角的部分没办法组成圆,所以不能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每个圆的面积,而应该算出长边可以剪出几个圆,也就是长边包含几个直径来求解。这样的图示表达,引导学生从抽象的思考转化为直观的理解,促进学生向问题的更深处迈进,学会反思归纳,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关联展示,从单一结构走向模型建立
  有些学生整理错题只是简单的订正错误,只收获一道题的解法,教师如果能一题多变,引导学生用模型思想理解一类题的特点,那么这样的错题整理就有创生的力量,实现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
  如这样一道题:一个运动场(如右图),两端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多少平方米?学生做错的原因是缺乏对组合图形的周长的认知,认为求运动场的周长就是用圆的周长加上长方形的周长。笔者引导学生描一描操场的周长,说说周长包含哪几部分。学生描完后发现周长是整个外环的长,而不是各独立部分的周长总和。
  错题订正:1. 运动场的周长=圆的周长+两条长=64×3.14+100×2=400.96(米)。
  2. 思考:像这样用圆的周长加两条长的组合图形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3. 发现:这三个图形周长相等,但面积不等。
  学生发现可以改变两个半圆的方向,或同时向外,或同时向内,或一个向外一个向内。无论怎么变,周长始终没有变化,但面积会改变,同时向外时的面积最大,同时向内时的面积最小。将同一个知识点不断地拓展,从单一知识结构走向模型建构,让学生领会数学的灵活性,实现整理一道错题,收获一类题的规律,这样的错题整理才能实现深度思考。
  四、拓展衍生,从方法聚焦走向思维发散
  在图形面积的计算中,学生习惯性的解题思路就是套用公式来求解,但对于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却不懂得解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程序性的方法掌握较好,创造性的思维较欠缺。因此,教师要借错题整理的时机,引导学生从聚焦方法走向思维发散。
  如这样一道题:如右图,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米,正方形的两条边正好与圆相切,求圆的面积。很多学生找不到圆的半径,无法套用公式,解题无从下手。在学生整理错题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刚好是圆的半径,而正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r2=4(平方米),那么圆的面积是S=πr2=4×π=4×3.14=12.56(平方米)。
  随之,笔者引导学生说说这道题和以往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回答说,求图形的面积不仅可以直接套用公式,还可以利用图形的特点来解答。笔者予以肯定,然后问:“如果在图中补充3个同样的正方形会变成什么图形?”学生试着画出外切圆的图形。笔者再让学生说说此时外切圆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如何表示。学生探究后回答:外切圆的正方形的面积是4r2,根据2r=d可得出4r2=d2,从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外切正方形其实是以直径为边长的正方形。
其他文献
[摘要] 车工实训是职业院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要想保证职业院校车工实训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建立实训教学资源库。而在建立资源库的过程中,需要优化整体建设思路,使其能够为课程提供更大的帮助。针对相关内容展开综合性的阐述与分析,首先介绍了职业院校车工实训教学的现状,其次探讨了职业院校车工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了职业院校车工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希望通过对相关内容的
统编版教材以单元整组形式编排教学内容, 对习作训练要素进行了集中安排, 把读写训练有机结合了起来.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为例,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带着整体
期刊
众所周知,许多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是在课外补习班度过,就是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前度过,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学生不仅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还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从阅读开始。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进行读写结合呢?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阅读始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提高學生阅读兴趣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引领学生懂得对数学知识进行说理表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深入感悟数学之“理”,从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讲理之欲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我国香港地区从2004年开始推行全港性系统评估( 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 简称TSA).TSA考试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掌握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学习反馈来监控教学质量, 以此获
期刊
数的运算包含了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迁移思想、模型思想等.如何让这些数学关键能力落实课堂,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下面, 笔者以人教版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 谈
期刊
后疫情时代,要实现在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厘清在线教育的真正诉求,通过提高学习内容的适切性、协调学习活动的均衡性和凸显学习评价的过程性来追求深度学习的止境,并建构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校的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谈在数学课堂上怎样开启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问,思维有方向性  问,这里指的是问题,即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与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当学生在脑中出现“这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问题该怎样解决呢”等一系列的问题串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想象作文,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还要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期刊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值计算、建立数学模型、数值分析、数学语言表达等能力,通过发展学生各方面数学素养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抛弃以往灌溉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另外,学生还能通过自主学习中的思考探索,主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