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最大撞击坑成因或被解密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11月10日3时12分和11月9日10时17分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唤醒,迎来第24月昼。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已顺利工作677个地球日。
基于探测点全景相机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数据情况,“玉兔二号”月球车将在第24月昼期间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目标为玄武岩方向或反射率较高的撞击坑区域。在接近月午时,“玉兔二号”月球车计划进行至少1次全景相机环拍,红外成像光谱仪、中性原子探测仪、测月雷达开展同步探测。
随着“玉兔二号”月球车向西北方向不断前行,“嫦娥四号”核心团队科学家利用传回的第一手数据,持续产出科学成果。团队近期发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时的撞击很可能穿透月壳,撞击出月球深部物质。
自轨道卫星实现对月球背面的遥感观测以来,大量研究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镁铁质异常,相比返回样品以及月球陨石,也有着不同的化学特性。“嫦娥四号”通过对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坑底部溅射物层的探测,发现该区域镁铁质矿物特征与遥感数据相似。
研究数据显示,“嫦娥四号”着陆区的石块及月壤中镁铁质矿物以单斜輝石为主,这种辉石成分与快速冷却的岩浆系统一致。研究认为“嫦娥四号”着陆区物质主要来自撞击熔融体的重结晶。“玉兔二号”在这一区域的巡视探测为深入认识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镁铁质异常区的成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成功研制首个3.35米铝锂合金箱底
近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七〇三所牵头联合总体设计部研制出中国首个3.35米铝锂合金箱底,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贮箱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通常一枚火箭上有26个箱底,约有260道焊缝,总长度将近一千米。焊缝破坏了材料的连续性,是整个箱底最薄弱的环节。在国际上,铝锂合金箱底代表了运载火箭贮箱的发展方向,整体旋压工艺更是大势所趋,但其整体成形难度很大,目前只有美国、日本、欧洲掌握这项技术。
七〇三所通过上百次试验和大量精确计算,攻克箱底变形抗力、成形温区、成形路径、变形量与道次分配四大技术难关,试制的第一个铝锂合金箱底便获得成功,为中国重型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火箭等的研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后续,他们还将继续试制5米铝锂合金箱底,并实现火箭箱底由有模具成形到无模具成形的跨越。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11月10日3时12分和11月9日10时17分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唤醒,迎来第24月昼。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已顺利工作677个地球日。
基于探测点全景相机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数据情况,“玉兔二号”月球车将在第24月昼期间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目标为玄武岩方向或反射率较高的撞击坑区域。在接近月午时,“玉兔二号”月球车计划进行至少1次全景相机环拍,红外成像光谱仪、中性原子探测仪、测月雷达开展同步探测。
随着“玉兔二号”月球车向西北方向不断前行,“嫦娥四号”核心团队科学家利用传回的第一手数据,持续产出科学成果。团队近期发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时的撞击很可能穿透月壳,撞击出月球深部物质。
自轨道卫星实现对月球背面的遥感观测以来,大量研究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镁铁质异常,相比返回样品以及月球陨石,也有着不同的化学特性。“嫦娥四号”通过对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坑底部溅射物层的探测,发现该区域镁铁质矿物特征与遥感数据相似。
研究数据显示,“嫦娥四号”着陆区的石块及月壤中镁铁质矿物以单斜輝石为主,这种辉石成分与快速冷却的岩浆系统一致。研究认为“嫦娥四号”着陆区物质主要来自撞击熔融体的重结晶。“玉兔二号”在这一区域的巡视探测为深入认识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镁铁质异常区的成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成功研制首个3.35米铝锂合金箱底
近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七〇三所牵头联合总体设计部研制出中国首个3.35米铝锂合金箱底,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贮箱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通常一枚火箭上有26个箱底,约有260道焊缝,总长度将近一千米。焊缝破坏了材料的连续性,是整个箱底最薄弱的环节。在国际上,铝锂合金箱底代表了运载火箭贮箱的发展方向,整体旋压工艺更是大势所趋,但其整体成形难度很大,目前只有美国、日本、欧洲掌握这项技术。
七〇三所通过上百次试验和大量精确计算,攻克箱底变形抗力、成形温区、成形路径、变形量与道次分配四大技术难关,试制的第一个铝锂合金箱底便获得成功,为中国重型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火箭等的研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后续,他们还将继续试制5米铝锂合金箱底,并实现火箭箱底由有模具成形到无模具成形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