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法》实施二十周年:成就、问题与改进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zh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法》实施二十来,教育事业发展、学生权利保障、内外治理结构与依章办学等法律规定基本得以落地,但省级教育统筹、教师权利保障、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与评估信息公开等条款仍未得到有效实施。总结成就与揭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法律规定。面向未来,要进一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应合理配置权责、修法落实并举、细化配套规定、创新监管方式,以理顺高等学校内外治理结构、破解教师权益救济的制度困局、激励举办者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督促评估信息依法公开接受监督。
其他文献
近年来,高校异地办学特别是跨省异地办学呈兴起之势,众多高校聚集到经济发达城市建立办学机构。高校跨省异地办学实际上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在各自利益诉求的驱动下跨越行政区划限制的"共谋"行为。双方私下签订的契约虽然有悖于高校办学的初始契约,打破了高校与其隶属政府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改变了相关主体间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格局,但这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跨行政区治理探索,为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增量提供了一条创新路径。当然,这种创新可能带来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更加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在加强基本规范的同时给予
院校研究部门是高校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证性证据研究支持高校的决策工作,其运行模式与高校的其他行政机构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特殊性。因此,院校研究部门在组织资源的需求上与高校其他部门不尽相同。院校研究的组织资源及其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环境与关系、人力、经费、数据、技术设备等六个方面。基于院校研究功能的独特性,数据资源和设备技术资源对院校研究机构完成工作任务十分重要。为加快中国院校研究的发展进程,中国高校应加强院校研究授权等无形资源的供给,解决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技术设施资源短缺等问题。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已完成从积极探索到必须贯彻落实的演变。该政策出台的目的主要在于理顺民办教育管理体制,便于政府财政资助民办学校办学,打通金融资本进入民办教育的通道。然而,政策出台后,我国民办高校陷入了举办者的"营非选择"困境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主体责任困境。对此,需要制定明确而有吸引力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引导举办者选择"非营登记";延缓"营非登记",维护民办高等教育的稳定;开展混合型民办高校发展试点,打通民办高校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是政府与大学在制度化精英主义下协作的产物。制度化精英主义催生制度化精英,人才项目促进学术精英的制度化和体制化。政府与大学是学术精英发展的主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学术精英在以政治权威和学术资源为基础建构的制度空间内经竞争选拔与优先培养逐渐生成。大学学术精英制度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但其对学术共同体与学术创新力具有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正积极探索建设全科医生制度,其中全科医生的培养是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关键。尽管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制度,但是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人才培养体系脱节、继续教育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问题困扰和阻碍了全科医生的培养。解决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应采取加快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育和卫生两个系统人才培养协调共商机制、优化全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大力发展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等措施,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除合作的面相外,校际的分立与竞争也是客观存在的。三校合组西南联大,所谓联合实际仅限于教学,除此之外在经费、组织及研究上均保持并立分置的格局。由于在组织、经费及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清华在联大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由此触发北大的自尊心和危机感,导致联大人事与组织上的一系列争执,甚至有分校之议。北大因内部的空虚而有严重的危机感,屡屡提出分校以突出主体性,但蒋梦麟等人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认识到战时环境下即使独立也难有发展的可能,不如期之于战后。由于认识与期望的歧异,北大内部出现分裂,对学校发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专业齐全。建校之初即创设教科,1990年获批“教育管理”硕士点,2007年在民族学下设民族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拥有民族教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5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教育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等7个专业领域:教院按教学大类设置本科专业,开设教育学、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4
当前,教育存在"成功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两种观念类型。"成功型思维"主导的教育以成功为目的,以结果为主导,以人为工具,使教育具有强烈的外在功用性,意义狭隘化,结果导向性和单向同一性。"成长型思维"主导的教育以人的整体成长为目的,以人的思维成长为要旨,强调人的内在成长感、持续发展性、过程导向性和成长多样性。两种观念类型未必彼此对立,也可以彼此互补,交错耦合成为成功而成功、为成功而成长、为成长而成功、为成长而成长四种关系类型。要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追求应从重"成功型思维"转向重
在理念和制度上,创业型大学是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原型。受创业型大学致力于"创业"的影响,"创新创业"也被视为创新创业型大学的一种新职能或新使命,但事实上创新创业之于大学的价值和意蕴远不止于此。在基于知识的经济社会中,创新创业成了大学合法性的新来源,创新创业是大学转型发展的新范式而不是新职能。为满足创业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所有大学都要从旧范式向创新创业新范式转移。作为"创新创业"的一部分,大学在推动自身范式转换的过程中,既要克服旧范式残存的制度惰性,也要应对新范式可能引发的观念冲击。
教学存在是历史性的存在。在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理论视域下,教学历史意识是关于教学存在的静态和动态时空状态的历史意识类型,主要由教学时空意识、教学关系意识、教学状态意识和教学形态意识四种意识成分构成,它们同时也构成教学历史意识的四个分析维度。教学历史意识的提出,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和解释教学存在中有关教学历史性的相关理论问题,有利于确立教学实践与改革中人与文化的立场,有助于以关系论、整体论和生成论的思想实现对以往以实体论为主的研究方法论的超越,并逐渐融入教师职业人格,成就具有教学历史意识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