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指环》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春天,德高望重的歌唱家乔尔·伯格伦德成为皇家歌剧院的掌门人。与新老板在一起共事让我非常高兴。伯格伦德是个友善而富有同情心的人,非常体谅歌唱家遇到的困难,他的言辞很有亲和力。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善,演员演出的乐趣也大大提高。
  像往年一样,《尼伯龙根的指环》计划在秋季上演。这部四联剧每年至少演出一轮,通常由斯德哥尔摩歌剧院自己的演员担纲。这一年,布伦希尔德需要一位新手加入,因为杰出的艾尔玛·比约克(Irma Bjorck,1898~1993,瑞典女高音)退休了。我永远不会忘记6个月前她的告别演出《女武神》,在观看整个演出过程中我都在流泪。一个歌手怎么能主动提出举行告别演出呢?这就好比一个哀悼者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当时我就发誓,我永远不要举行告别演出——这个33年后我不得不收回的誓言。
  布瑞塔·赫茨伯格(Britta Herzberg)希望用布伦希尔德这个角色,为自己的演艺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原定的计划是,她将在《女武神》和《众神的黄昏》中扮演布伦希尔德,而《齐格弗里德》中的布伦希尔德,对于赫茨伯格夫人来说调门有点高,将由伊内兹·科勒出演,她是一位很有自信的老一代歌唱家,最近几年都没有登台。赫茨伯格的拿手角色齐格琳德还是没有人演,显然她不能在一部歌剧中一人同时演唱布伦希尔德和齐格琳德。于是,丽丽·福林(Lilly Fudin)被选中,她的天赋条件很适合这个角色。当时我正在忙于《黑桃皇后》的演出,根本没有考虑过《指环》的事情。
  那一整个秋天我很疲惫,感到心情压抑。母亲因车祸突然离世,让我非常悲痛,接连密集的高强度演出更无法让我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恰恰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传来了惊人的消息:我将在《女武神》中扮演齐格琳德,还要出演《齐格弗里德》中的布伦希尔德。此时距离首演只有3个星期了。我永远搞不懂为什么原定饰演这些角色的两位歌唱家要退出。现在我必须同时学会这两个角色,好在有库特·邦迪克斯的鼎力帮助。因为时间太少,我们只得撇下所有的音乐片段,专心攻克声乐段落。担任《女武神》舞台导演的威廉·温米塔尔(William von Wymetal)是奥地利人,他刚刚在美国站稳脚跟。
  第一次舞台排练很糟糕。《女武神》第一幕有很多间奏,需要齐格琳德进行戏剧性的表演——匆忙当中,我们省略了那些间奏,先把握好角色的声乐要求。第一次排练结束后,我晚上还要在钢琴前学习明天要排练的那部分。
  因为演出压力太大,我难以入眠,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凭借想象一遍又一遍地温习这些角色。这样连续10多天后,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神志清醒。碰巧,其间我在赫尔辛堡有一场音乐会,与优秀的指挥家哈根·艾西瓦德合作。这使我能够在斯文斯塔德的家中待两个晚上,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找回正常的睡眠节奏。
  布里塔·赫茨伯格不仅是位天才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优雅的夫人。当她坠入爱河、特别是变换了恋爱对象的时候,最能刻画好自己的舞台角色,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已经60多岁的温米塔尔是位真正的绅士,赫茨伯格的仰慕之情令这位导演心花怒放。而我必须凭借一己之力,心里充满了自卑。
  《女武神》第一幕开场前不久,赫茨伯格冲进我的化妆间,手里拿着她的棕色假发,完全是为了自身考虑,她声称如果没有那顶金色假发就无法演唱。也就是说,她想与我交换假发。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幕:首席歌手瞪着她的蓝色眼睛向我提出要求,一瞬间她就拥有了我的假发。接着,她迅速把她的假发交给我——这顶假发比我的那顶要小两个尺码——并祝我好运,然后转身就离开了房间。如果我说我很乐于这次交换,那我就是在撒谎。
  这位女大牌是带着悲喜交加的神情来到我房间的。她身披着一件难以言状的旧上衣,细细看来,往好里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件晨衣(清晨所穿的便服),但衣服上补丁摞补丁,几乎无法看出它最初的样子。这样一件东西怎么会穿在皇家歌剧院首席女主角的身上呢?!
  服装师为我解释道:赫茨伯格非常迷信,她不敢冒险穿别的晨衣,而这一件是1924年她首演时就在穿的衣服,到现在已经相当破旧了,每次演出后都要修补,免得它彻底散架。而我呢?在歌劇院只待了三年,就开始用第二件晨衣了。
  神奇的音乐声让我忘记了这些烦心事。我完全置身于歌唱和表演之中,沉迷于齐格琳德的角色中。这真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角色。的确,我认为任何人都会喜欢她。扮演齐格蒙德的塞特·斯万霍姆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西格德·毕约林,一个威风堂堂的沃坦:列昂·比约克(Leon Bjorker)是险恶的洪丁——还有扮演弗里卡的玛格丽塔·博格斯特罗姆,她是个热心朴实的女人。尼尔斯·格雷维柳斯的指挥比他平日的表现更加优雅。
  伊戈弗·福利科特(Yngve Flykt)在《快报》(Express)上写道:《比尔吉特·尼尔森一定早已梦想过演出齐格琳德,这是她要演一辈子的角色(他怎么知道的!——尼尔森注)。在这里我们体验到一个伟大歌手发展历程中的决定性突破。表演中每个音色都充满美妙与活力,这是一场获得了完全成功的演出。》
  《女武神》演出一个星期之后,《齐格弗里德》就列入了日程安排。舞台导演几乎没给我什么建议,因为有太多的角色需要他的关照。几天后赫茨伯格将在《众神的黄昏》中扮演布伦希尔德,这个角色比《齐格弗里德》中的布伦希尔德更长、更难演。
  关于《齐格弗里德》的彩排我依然记忆犹新,布伦希尔德躺在岩石上,沉沉地长眠,齐格弗里德的亲吻让她苏醒过来。这个时候,扮演齐格弗里德的塞特·斯万霍姆在耳边提示我:《现在你必须醒来,过一会你再慢慢起身。当我给你示意的时候,你要向阳光和白昼致意。》
  《惊醒》进行得很顺利,但当乐队演奏布伦希尔德动听的《问候》主题时,我感到自己的心快要从胸中跳出来。那里闪烁着我听到过的最美妙的声音。毫不夸张地说,我感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赫伯特·桑德伯格第一次指挥《齐格弗里德》,他试图帮助我,我却僵硬得好像变成了石头。我几次开口试图进入那一段旋律,但不是早了就是晚了,非常令人沮丧。我用手蒙上自己的脸逃离了舞台,回到化妆间穿上我的大衣:还没等到其他人反应过来,我已经开上自己的菲亚特500小车,驶向利丁厄的家中。到了家,我一头倒在床上,为自己歌剧事业的崩溃而痛哭。   不久,经历伯格伦德前来家中探望我。时至今日我还没弄清,是因为他的真诚,还是仅仅因為他的道歉,让我恢复了自信心。他声称,给我带来了这样的麻烦感到非常抱歉:桑德伯格的确是指挥《齐格弗里德》的新手,他要求我对指挥多一些耐心。我回应道,即使他没有完全掌握乐谱,我也只是在责备自己的行为:但如果指挥真希望给我另外一次机会,我很愿意再尝试一次。
  等到正式首演的舞台,评论家们依然非常热情。古斯塔夫·海勒斯特罗姆写道:《比尔吉特·尼尔森不是正走在成为世界一流瓦格纳歌手的路上,而是她已经到达了目的地!》《瑞典日报》的英格玛·本特松认为,布伦希尔德是我最好的演绎。但最让我高兴的是,约蒂斯·西姆伯格对我的演唱也给予了肯定。
  第一次与布伦希尔德相遇时的震撼是不是依然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将如此多重的性格,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表现出来是不是很困难?《齐格弗里德》这出戏对布伦希尔德的要求很高,而且,身体的自由被音乐所限制。《齐格弗里德》中的布伦希尔德,相对于其他的两个布伦希尔德而言,总是在神经和压力方面让我付出更多。
  几天之后,《众神的黄昏》开演,像《莱茵的黄金》中一样,我又重新《潜入》莱茵河,扮演着莱茵少女沃格林德。
  3月,皇家歌剧院进行了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的《画家马蒂斯》(Mathas der Maler)的瑞典首演。这部歌剧是基于16世纪的画家马蒂斯·格伦瓦德的生活创作的。
  在德国,纳粹曾经禁演过这部歌剧。首先,因为天主教焚烧异端著作,会让人联想起纳粹焚书:第二,这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强调了马蒂斯为生活的权利和人类的自由而奋斗。他离开了迷人的尤苏拉,不让自己陷入宗教对抗,并激发出他一生的最大成就——《伊森海姆祭坛画》。作品完成后,马蒂斯就告别了这个世界。欣德米特流亡期间,这部歌剧在国外上演,作曲家自己撰写脚本,将德国古老民歌旋律与格里高利圣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此次的制作邀请了慕尼黑歌剧院负责人乔治·哈特曼(Georg Hartmann)担任舞台导演,服装和布景也是从慕尼黑的制作中借来的。
  西格德·毕约林扮演的马蒂斯,用他的表演为画家的调色板增加了新色调,声音非常动听:年轻的伊丽莎白·索德斯特朗描绘出14岁的蕾吉娜——农民领袖之女可爱的画面:我则获得了激动人心的角色尤苏拉——马蒂斯所爱的女人。赫伯特·桑德伯格不仅翻译了德文剧本,还负责培训歌手并担任指挥。与哈特曼博士的合作也让人眼界大开,相当有趣。
  演出获得了无可争议的成功,观众的反响本应更好一些。《瑞典日报》的斯特恩·布罗曼(Sen Broman)在他评论的最后写道:
  《这是超一流的演出,让人难以忘怀。然而,对于斯德哥尔摩的一般歌剧观众来说,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们只喜欢浪漫甜蜜的音色,对于瓦格纳、普契尼之后歌剧的长足发展不够敏感,无法真正懂得这部优秀作品的意义。》
  1949年的《指环》演出结束一年之后,令人尊敬的瓦格纳指挥家汉斯·克纳佩兹布什(Hans Knappertsbusch,1888~1965)来到斯德哥尔摩。他将要指挥《指环》和《玫瑰骑士》。强烈的兴奋与期待让我们像小鸡一样东奔西跑,询问排练何时开始。然而好几天过去,排练也没有开始。我们是通过歌剧院酒吧的窗户第一次看到了克纳佩兹布什,他在那儿喝着自己喜欢的饮品——瑞典宾治(Swedish Punch,一种鸡尾酒)。还有一项瑞典的特色是他所爱:袖珍日历。据说他曾一下子购买了20多本这种小书,分送给他的德国朋友。
  我不确定克纳佩兹布什与乐队何时进行过排练,世人皆知他不喜欢排练。但当他站在指挥台上——穿着背带裤,身高超过6英尺——乐手们好像进了天堂。
  《众神的黄昏》演出后,有位乐手这样说:《你长年累月地坐在那儿,向看似不可能演奏的乐句发起战斗,并咒骂着瓦格纳没有给自己的乐器写出任何能演奏的东西,直至你别无他法只得听天由命。接着,来了一位巫师,仅靠顺畅的呼吸,就把乐谱全部处理好。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只是,每个音符突然都可以演奏顺畅了。》
  10年后,在维也纳与卡拉扬合作的《众神的黄昏》首演期间,我见到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首席威利·博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他说乐手演奏出瓦格纳写下的全部音符的确是不可能的。我静静地问自己,是不是得请《巫师》克纳佩兹布什来维也纳解决这个《戈耳迪之结》(Gordian Knot)。
  乔尔·伯格伦德把克纳佩兹布什带到斯德哥尔摩是一次壮举,因为他将我们的《指环》演出提升到国际水准。公众对瓦格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乐手们对这位大师顶礼膜拜,他给乐队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克纳佩兹布什希望聘请西格德·毕约林出演沃坦,让我出演齐格琳德,参加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开幕演出。西格德接受了这次邀请,而我感到自己经验不足,还不够资格踏上世界最高级别的瓦格纳舞台。
其他文献
多年来,我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个特大型的日历,计划在纽约看的演出用黑笔标注,要在香港看的演出则用上蓝笔。哪种颜色在某个月里出现得更频繁,就决定了我该月要去往哪里。  可是现在这个方法只好作罢。自今年2月以来,日历上找不到黑、蓝或任何颜色的标注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我的生活变得清闲。事实上,刚好相反。  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我一直以“国际旅途,舟车劳顿”为借口拒绝一些邀约:“对不起,我恐怕要错过您这里的演
期刊
今年香港艺术节唯一的歌剧节目,德彪西的法语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英国1943年成立的威尔士国家歌剧院的制作,由威尔士国家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大卫·普特尼(David Pountney)导演。该剧的制作团队颇具国际性,除了在牛津出生、活跃于英国歌剧舞台的大师级导演之外,指挥是生于德国亚琛(Aachen)的洛塔尔·柯尼希斯,布景设计是来自南非斯科特堡的约翰·恩格斯(Johan Engels),服装
期刊
拜访拜罗伊特,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飞到法兰克福(Frankfurt)或慕尼黑(Munich),再自机场租车自驾开去那里。我们夫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从法兰克福机场租上十几天的车,有时顺道拜访莫扎特故乡萨尔茨堡,看看那儿的歌剧演出,听听那里绝佳的夏季音乐会,或是干脆去附近的黑森林(Black Forrest)随兴旅游——这些,都需要自驾车辆。  从法兰克福机场到拜罗伊特大概257公里,开车约三个半小时,一
期刊
2018年春天,以莎士比亚经典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的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再次登上中国的舞台。对资深剧迷来说,原版制作中罗密欧的扮演者《大米》达米安·萨格(Damien Sargue)时隔七年的再度回归,无疑是最让人激动的消息。去年达米安来中国参加GALA音乐会时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画饼》,如今居然真的美梦成真。  想当年此剧推出时,这个黑色长发飘飘、歌声磁性的俊美少年成功迷倒了无数观众,自此成
期刊
没有一门艺术,像歌剧这样耗费昂贵,既有深厚的传统需要尊重,又需要在舞台上与时俱进、不断尝试新的创意,同时还不得不面对21世纪的诸多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诚然如是。在歌剧的发祥地,意大利的歌剧事业面临公共资金缺乏、剧院修缮管理压力加大、观众群体结构性失衡、人才队伍后继乏力等诸多问题,中小剧院凋零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歌剧重镇如维也纳、伦敦、巴黎等,也存在精英品位与市场结构性脱节等
期刊
三幕轻歌剧  克拉里(Clari)  (1823年首演剧本)  编剧:约翰·霍华德·佩恩(John Howard Payne)  作曲:亨利R毕肖普(Henry R.Bishop)  首演地点: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第三幕  第三场  【如画般美丽的风景,前面是一家农舍,勾画出一座老式庄园的遗迹。一个大马棚,里面有装满草的拖车。马棚的对面是一个休闲的小木屋,或者说是一座茅草小凉亭,在一片树林
期刊
三幕轻歌剧  克拉里  (1823年首演剧本)  编剧:约翰·霍华德·佩恩  作曲:亨利·R.毕肖普  首演地点: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第三幕  第一场  (克拉里家所在的村庄一角,两间小木屋相对而立,村庄的远处可望见米兰。此时村民们正在走向一座简朴的桥,他们交替地向对方唱着下面的歌,还把各色的花挂在各家门的周围。)  【村民合唱  我的爱人啊,睁开你的眼睛,  快乐的时刻已经来临。  醒来
期刊
乔佩娟,生于1932年。1947年参加革命,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共和国第一批女将军。195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后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曾主演歌剧《小二黑结婚》《志愿军未婚妻》等。曾任原总政歌舞团政委、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  年轻歌剧工作者需要补上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到群众中去、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去广泛地吸收、学习,最终融汇成自己的创作语言。  ——乔佩娟  “新歌剧”“民
期刊
作为昆士兰歌剧院2019年首部制作,歌剧《花树》(AFlowering Tree)以简约、精致、唯美的风格拉开了新一季演出的序幕。《花树》是简约主义音乐代表人物、美国作曲家约翰·亚当斯(JohnAdams)创作的第六部歌剧作品,由皇家新希望艺术节(New Crowned Hope Festival)委约,首演于2006年11月14日维也纳。与亚当斯以往偏好时事题材的歌剧(如《尼克松在中国》《原子博
期刊
最初看到《疯狂的爱》的海报,原本以为是一部新的歌剧作品,及至了解宣传内容之后,才知道这是一场精心设计安排的经典歌剧咏叹调音乐会。2019年4月16日晚,在上海大宁剧院,由香港歌剧院青年歌唱家担纲演唱、许忠执棒、苏州交响乐团演奏、尼古拉斯·穆尼执导的这台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拉开了帷幕。整场音乐会以戏剧化的舞台呈现手法,将几部西方经典歌剧不同剧目中的序曲、幕前奏曲以及各个剧中一首或几首咏叹调进行有机的“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