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佩娟:“中国味道”从哪来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佩娟,生于1932年。1947年参加革命,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共和国第一批女将军。195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后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曾主演歌剧《小二黑结婚》《志愿军未婚妻》等。曾任原总政歌舞团政委、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
  年轻歌剧工作者需要补上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到群众中去、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去广泛地吸收、学习,最终融汇成自己的创作语言。
  ——乔佩娟
  “新歌剧”“民族歌剧”“中国歌剧”,这些原创歌剧的概念及其主张,体现艺术创作不乏活力。本人作为张庚、贺敬之、马可、丁毅、田川等中国歌剧拓荒者创作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此时回望先行者走过的路,踏踏实实地思考已有经验,或将对当前创作有所助益。
  怎样衡量一部民族歌剧是否优秀?老百姓是否爱听、爱看是重要标准。从中国原创歌剧雏形《兄妹开荒》到《夫妻识字》,再到《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我们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尤其《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传承70余年,至今常演不衰。
  这些作品有两大特点:内容上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和命运;艺术上采取百姓喜欢的表现手法,特别是音乐,主要“化”自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如果我们轻视这些应时代需要、应人民群众情感需要而生的作品,忽视其凝结的艺术经验,想当然地认为它们“土得掉渣”,就不会去挖掘生活,也不会去挖掘动人心魄的民间音乐,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歌剧之所以“中国”的重要根基。
  与《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之“土”形成对比的,是主创者们的学贯中西。《白毛女》主创者张庚1920年代就读于黄埔军校,1930年代初到上海参加“左联”进步活动,而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翻译过不少外国文艺作品:《小二黑结婚》主创者马可是1930年代大学生,从学于冼星海,也有很深的西方古典音乐修养,《小二黑结婚》就借鉴了西方歌剧手法。
  这一代艺术家熟悉西方文化,又深知深入生活、回归群众才是创作源泉,相信只有立足本民族文艺传统,才可能创造出为大众喜爱的作品。如田川所言,《洪湖赤卫队》的成功跟作者在洪湖生活多年分不开:《白毛女》的音乐也是大家在生活中有了感受,内心火辣辣的,一边流泪一边写出来的作品。马可是人民音乐家,田川是新四军文艺干部。都常年和农民生活在一起,正因为这份生活经验和对民间文艺的热爱,笔下才会自然流淌出“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这样鲜活生动的旋律和唱词。
  民族歌剧先行者们走过的这条创作之路。在今天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坦率地说,我们素不缺乏学习世界歌剧经典的热情和实践,有待提升的是对歌剧民族性的认识。外国歌剧同样也有民族性:俄罗斯歌剧《格林卡》的音乐和德国歌剧《魔笛》的音乐绝对不同,正宗的俄罗斯音乐只能诞生在俄罗斯的土地上。
  时代不同,观众审美会发生变化,但是中国人就是中国人,变不成欧洲人,也变不成美洲人,四川人喜欢吃麻辣火锅、东北人喜欢喝棒子面粥,基本口味變不了。马可熟稔西洋音乐但更看重深入民间,他作曲的《南泥湾》《小二黑结婚》就是民族民间音乐的自然流淌,就像我看乌兰诺娃表演《天鹅之死》,她的肢体动作完全感情化、形象化——民族歌剧就要这样。
  这些年。文化部推动实施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出现了几部有望打磨成精品的原创歌剧。比如《二泉》,一开场就是苏州小调。当地观众一听就“进去”了。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民族民间音乐浓缩了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不可小看。好比你要写《玛纳斯》,就必须熟悉柯尔克孜族音乐,写《图兰朵》就要有《茉莉花》,否则就像“扣眼儿找不到扣子”,写出的音乐打动不了人心。
  具体到演唱方法上,可以用美声,但要结合中国人日常语言习惯、发音习惯。用外国人的发音韵律唱中国词,比如用咏叹调唱“你吃饭了吗”就可笑了。《小二黑结婚》有大量宣叙调,但听起来舒服,正是因为遵循了汉语特有的四声规律和发音特点——从音乐到声乐,都离不开民族性。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创作人才绝对是多了,技术上也有巨大进步,唯独少了一点“中国味道”。不熟悉群众语言、不熟悉地域特色浓厚的唱腔曲调,也不熟悉中国人走过的历史,“中国味道”从何而来呢?年轻文艺工作者需要补上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到群众中去、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去广泛地吸收、学习,最终融汇成自己的创作语言。
  一个人一开始吃的就是汉堡、意大利面,见都没见过荞麦面,如何会喜欢上荞麦面?要补上这一课,我认为首先要改善艺术教育。1950年代初,中央戏剧学院创办首届本科歌剧系,集合了一批像欧阳予倩、曹禺、张庚、光未然、马可、舒强这样的艺术大家来组织领导教学。张庚、马可提出要在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这是老一代艺术家对《白毛女》创作经验的继承和突破。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既学“洋”的,也学“土”的,《小二黑结婚》就脱胎于歌剧系第一批学员的毕业作品。
  中国原创歌剧的希望就在眼前。我们不必按照某些所谓的歌剧定义剪裁自己的创作。重要的是“以我为主”,创造出有中国风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我寄希望于肯钻研的艺术家们,期待着你们成功。
其他文献
《马向阳下乡记》《呦呦鹿鸣》《有爱才有家》这三部现实题材歌剧,是近年来集中涌现出的基础扎实、艺术表现相对成熟的好作品。艺术创作是无法回避现实的,那些真正能够反映现实的创作,往往不仅能够得到观众的共鸣,也有可能成为具有时代印记的经典。  关注中国歌剧创作多年,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题材的选择上,人文历史题材似乎更被青睐。原因很简单,历史是过去时,没有人知道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
期刊
近期热点:女中音歌唱家卡门·托普丘,3月24日-25日与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在上海大剧院成功演绎了法国经典歌剧《卡门》。托普丘曾凭借《卡门》于2007年在阿尼塔·哈尔蒂格国际歌唱比赛和2011年的普契尼歌剧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在世界各地与众多国际顶级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合作,主演了很多版本的《卡门》。她的演出足迹遍布拿波里圣卡罗歌剧院、维罗纳竞技场等,并多次饰演《塞利维亚理发师》中的罗西娜、《灰姑娘》
期刊
36年前,中法两国艺术家共同协作,用中文为中国观众上演了世界著名歌剧《卡门》。中国文艺爱好者们对《卡门》的文学原著和歌剧中的选曲熟悉已久,但是它的全剧却一直到1982年元旦才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项目,由中央歌剧院正式演出。当时,法方派遣了导演勒内-泰拉松、指挥让-皮里松、声乐指导雅克林·布吕梅、舞台设计迪哥-埃切维理和伊莎贝尔-埃查里等8位艺术家来华指导,经过近一年的共同努力,这部根据法文剧本直译中
期刊
多年来,我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个特大型的日历,计划在纽约看的演出用黑笔标注,要在香港看的演出则用上蓝笔。哪种颜色在某个月里出现得更频繁,就决定了我该月要去往哪里。  可是现在这个方法只好作罢。自今年2月以来,日历上找不到黑、蓝或任何颜色的标注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我的生活变得清闲。事实上,刚好相反。  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我一直以“国际旅途,舟车劳顿”为借口拒绝一些邀约:“对不起,我恐怕要错过您这里的演
期刊
今年香港艺术节唯一的歌剧节目,德彪西的法语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英国1943年成立的威尔士国家歌剧院的制作,由威尔士国家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大卫·普特尼(David Pountney)导演。该剧的制作团队颇具国际性,除了在牛津出生、活跃于英国歌剧舞台的大师级导演之外,指挥是生于德国亚琛(Aachen)的洛塔尔·柯尼希斯,布景设计是来自南非斯科特堡的约翰·恩格斯(Johan Engels),服装
期刊
拜访拜罗伊特,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飞到法兰克福(Frankfurt)或慕尼黑(Munich),再自机场租车自驾开去那里。我们夫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从法兰克福机场租上十几天的车,有时顺道拜访莫扎特故乡萨尔茨堡,看看那儿的歌剧演出,听听那里绝佳的夏季音乐会,或是干脆去附近的黑森林(Black Forrest)随兴旅游——这些,都需要自驾车辆。  从法兰克福机场到拜罗伊特大概257公里,开车约三个半小时,一
期刊
2018年春天,以莎士比亚经典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的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再次登上中国的舞台。对资深剧迷来说,原版制作中罗密欧的扮演者《大米》达米安·萨格(Damien Sargue)时隔七年的再度回归,无疑是最让人激动的消息。去年达米安来中国参加GALA音乐会时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画饼》,如今居然真的美梦成真。  想当年此剧推出时,这个黑色长发飘飘、歌声磁性的俊美少年成功迷倒了无数观众,自此成
期刊
没有一门艺术,像歌剧这样耗费昂贵,既有深厚的传统需要尊重,又需要在舞台上与时俱进、不断尝试新的创意,同时还不得不面对21世纪的诸多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诚然如是。在歌剧的发祥地,意大利的歌剧事业面临公共资金缺乏、剧院修缮管理压力加大、观众群体结构性失衡、人才队伍后继乏力等诸多问题,中小剧院凋零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歌剧重镇如维也纳、伦敦、巴黎等,也存在精英品位与市场结构性脱节等
期刊
三幕轻歌剧  克拉里(Clari)  (1823年首演剧本)  编剧:约翰·霍华德·佩恩(John Howard Payne)  作曲:亨利R毕肖普(Henry R.Bishop)  首演地点: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第三幕  第三场  【如画般美丽的风景,前面是一家农舍,勾画出一座老式庄园的遗迹。一个大马棚,里面有装满草的拖车。马棚的对面是一个休闲的小木屋,或者说是一座茅草小凉亭,在一片树林
期刊
三幕轻歌剧  克拉里  (1823年首演剧本)  编剧:约翰·霍华德·佩恩  作曲:亨利·R.毕肖普  首演地点: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第三幕  第一场  (克拉里家所在的村庄一角,两间小木屋相对而立,村庄的远处可望见米兰。此时村民们正在走向一座简朴的桥,他们交替地向对方唱着下面的歌,还把各色的花挂在各家门的周围。)  【村民合唱  我的爱人啊,睁开你的眼睛,  快乐的时刻已经来临。  醒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