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融合、挑战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一门艺术,像歌剧这样耗费昂贵,既有深厚的传统需要尊重,又需要在舞台上与时俱进、不断尝试新的创意,同时还不得不面对21世纪的诸多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诚然如是。在歌剧的发祥地,意大利的歌剧事业面临公共资金缺乏、剧院修缮管理压力加大、观众群体结构性失衡、人才队伍后继乏力等诸多问题,中小剧院凋零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歌剧重镇如维也纳、伦敦、巴黎等,也存在精英品位与市场结构性脱节等难题。新兴的中国大陆歌剧事业也毕竟根基不牢,歌剧演出和制作队伍距离国际一流还有差距,观众群体相对并不大(尽管年龄结构非常年轻),文化相对存在较大隔阂(艺术普及任重道远)。但是,正如一百年前“新大陆”美国歌剧事业的崛起,我们这一代人很可能正在见证新的世界级歌剧中心的诞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标国际一流剧院最新的动向趋势,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歌剧界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借鉴。
  对传承的敬意
  在举世闻名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笔者十分有幸欣赏到歌剧之王多明戈(Placido Domingo)和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弗朗西斯科·梅里(FrancescoMeli)主演的经典版本《茶花女》。演出票早早就售罄,观众来自全世界,操着各国口音的观众仿佛从五大洲被磁石吸引到这里。经过交谈,发现不少观众是专程飞来观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葡萄牙驻意使节、歌剧爱好者们对罗马歌剧院制作水准下降的抱怨。斯卡拉歌剧院毕竟代表着意大利最高歌剧制作水平,整个音乐季排出的剧目里,令人羡慕的还有2019年9月即将由里奥·努奇(Leo Nucci)担纲的《弄臣》、让·皮埃尔·波奈尔(Jean-Pierre Ponnelle)制作的罗西尼《灰姑娘》等,令人怀念黄金年代传承至今的传统光辉。
  这样的传统,同样还来自歌手的传承——英国皇家歌剧院选择了最合适的歌唱家和剧目。托马斯·艾伦(Thomas Allen)在皇家歌剧院已经登台45年并演唱了50个角色。一位经历丰富、洞悉人生、技巧一流、舞台把控力极强的世界级男中音。毫无疑问最合适的就是《女人心》(Cosi fan tutte),他在剧中也同样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英国皇家歌剧院的“青年艺术家项目”是全球最出色的人才培育计划之一,除了老当益壮的艾伦统领全场,剩下的主要角色基本都来自于本院培养的青年歌手。这样的舞台场景让人感到温馨,因为传承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延续。
  剧场本身也是传承最佳的平台。曾经有业内人士比较过各大剧院的剧场,认为皇家歌剧院的剧场虽然不如大都会歌剧院那么大,但胜在音响效果一流,年轻歌唱家在这里登台演唱,十分容易掌握对声音的控制。的确,历史悠久的剧院都拥有伟大的传承,通过一代代歌唱家的言传身教,让艺术长盛不衰。
  贴近21世纪的创新
  我们印象中的所谓传统剧院,都是晚上才打开大门,白天则是大门紧锁,或许有排练、有工作,但那是幕后的事情。伦敦的皇家歌剧院地处热闹的科文特花园,周围是活力十足的街区,有无数商店——古玩、花市、杂耍、饭店、餐厅和酒吧。置身其中,如何才能跟上潮流,创新发展?早上10点就敞开大门如何?得益于新建的配楼林伯里剧院(Linbury Theatre)内部装饰陈设的改进,以及驻院艺术家制度和青年艺术家培训制度的发展。世界级的剧院如皇家歌剧院才有了上午10点就敞开大门的创举,此举旨在欢迎潜在观众走进剧院——用餐,欣赏展览,走近艺术。
  艺术呈现本身,也与时俱进。近几十年里,歌剧院内最重大的发明创造,莫过于越来越先进的字幕系统。最完备的字幕系统无疑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内的设备,每个座位都有自己的一块小屏幕,哪怕是包厢里后排狭仄的座椅也在斜前方设有一块小屏幕,通过设置可以呈现英法德意日等多种语言的字幕,极大地方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而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字幕系统,经过升级改造后,虽局限于场地条件只得采用一块很小的液晶屏。但也可以提供英文或意大利文的字幕供选择。屏幕虽小,也已经比国内几乎所有的新剧院那种不得不仰着头或左右看舞台两侧大液晶屏要强很多(舞台左右两侧的液晶屏尤其破坏整体舞台的美感)。
  与社会和社区的融合
  在欧洲,剧场往往都是市镇的中心,也是精神文化生活的核心。剧院和观众神秘而亲切的关系。是剧院与社会和社区融合的产物。除却游客“惊鸿一瞥”的造访,这种关系可以说是观众和剧院在长期的艺术体验中建立起的信赖。剧院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走进剧院看歌剧,则是平凡生活之中最美好的体验,是精神世界里的最佳食粮。这种体验,是一座伟大的剧院献给城市和市民的最高级的礼物。正如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之友的主席基诺·梵志尼(Gino Vezzini)所说,斯卡拉歌剧院不仅仅是一个经常上演歌剧和芭蕾的地方,更是城市的中心,是市民心目中极为特殊的存在。而全世界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一座与其匹配的伟大的剧院。
  在中国,有世界级的剧场建筑,更有年轻的观众群。反观欧洲的传统歌剧重镇,在几百年的扩张历程中,面对剧场规模、办公排练演出场地等难题都很头疼。恰巧,伦敦和米兰的歌剧院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原先的剧院建筑旁边,新建了摩登的建筑以破解这些难题——伦敦在科文特花园(CoventGarden)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皇家歌剧院旁边扩建的部分,既有现代感,也与老建筑融为一体;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则在剧院后方盖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甚至为城市景观方面增添了一片美景。
  融合,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例证。英国国家歌剧院(English National Opera)是非常独特的一家剧院,长久以来,这里上演着翻译成英文演唱的著名歌剧和喜歌剧/轻歌剧,本地社区和歌剧的融合,使得剧场里的整体氛围迥异于皇家歌剧院的富丽堂皇和精英范儿。英国国家歌剧院更富有市井味道,舞台和观众席的互动更为融洽。这并不同于维也纳著名的人民歌剧院(Volksoper),虽然后者也是注重本地社区,且喜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举世闻名,但毕竟多偏向德文作品且多用原著语言。此项以英文演唱的传统,影响了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的歌剧团,也出版了许多录音。此番笔者在伦敦观赏的是英文版的《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英文的唱词极大地增加了剧情的可观赏性,而好的翻译,也并没有损害音乐。1980年代开始,中国也曾有一批汉译歌剧,譬如将《茶花女》等经典作品用中文翻译演唱,当时万人空巷,很受欢迎。可惜此项事业没有一家专门的剧院延续下来,没有得到系统的发展。
  挑战同样艰巨
  几家欢乐几家愁。基础设施的陈旧,依然给歌剧演出埋下了极大的隐患。英国皇家歌剧院位于伦敦的市中心,但供电系统在今年3月4日演出当晚突然出了毛病,歌剧第一幕还没演完就“掉链子”,经过紧张的抢修也未能恢复,只得提前幕间休息,而随后也只能在舞台上用大平光,剧场里亮场灯,来了一场没有得到完全呈现的歌剧。幸好歌唱家们未受影响,但事后的损失恐怕是巨大的。所有的已售票,都要进行退票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经济损失。
  观众结构性的失衡,恐怕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疯狂观众固然营造了繁荣的现象,但被一路炒高的票价,也让本地观众难以说爱。欧洲各大剧院里,池座和包厢近300欧元的票价,显然超出了城市大多数人包括绝大多数年轻观众的承受力。维也纳的观众尚有贴近市民階层的人民剧院或维也纳河畔剧院(Theateran der Wien)的高品质歌剧制作选择,但意大利当地观众恐怕很难有此福利。长此以往,在歌剧的诞生地,未来观众的结构恐怕堪忧。
其他文献
你或许会为马德里的皇家歌剧院感到一些惋惜。一个月前,院方上下众志成城,做好了征服世界的准备:歌剧院庆祝创立200周年及重新运营20周年(这个古怪的双重庆典现象,是由于歌剧院虽然在1818年建立,20世纪中叶却有一大段时间停止运营,直至1997年才重开剧院大门):歌剧院更获得包括“年度最佳歌剧院团”在内的国际歌剧大奖四项提名;他们紧锣密鼓地排演着布里顿《格洛里阿纳》(Gloriana)的新制作,同时
期刊
为了表彰流散在美国的非洲族裔以及他们为美国文化所付出的贡献,有很多值得尊敬的方法。可是,“黑脸”(Blackface)不是其中之一。  要了解当今美国围绕种族关系问题引发的讽刺、欺诈、矛盾以及普遍来讲荒谬的行为,请记住,自从1970年代开始,每年2月被定为美国的“黑人历史月”,给予我们一年一度的机会来普及相关知识和加深互相理解。  今年的2月1日,弗吉尼亚州州长拉尔夫·诺瑟姆(Ralph No r
期刊
提及上海的音乐剧,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以下简称《文化广场》),这座从开业,到跨入第七个年头的剧院,越来越清晰自己的定位和品牌。3月20日晚,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举行了2018年度演出季发布会。一段如梦似幻的戏中戏,《罗密欧与朱丽叶》《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猫》《吉屋出租》《我的遗愿清单》《拉赫玛尼诺夫》和《悲惨世界》这些2018年即将上演的重磅音乐剧之片段纷纷登场;英国著名编舞、导演马修·伯恩携颠覆性
期刊
《马向阳下乡记》《呦呦鹿鸣》《有爱才有家》这三部现实题材歌剧,是近年来集中涌现出的基础扎实、艺术表现相对成熟的好作品。艺术创作是无法回避现实的,那些真正能够反映现实的创作,往往不仅能够得到观众的共鸣,也有可能成为具有时代印记的经典。  关注中国歌剧创作多年,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题材的选择上,人文历史题材似乎更被青睐。原因很简单,历史是过去时,没有人知道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
期刊
近期热点:女中音歌唱家卡门·托普丘,3月24日-25日与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在上海大剧院成功演绎了法国经典歌剧《卡门》。托普丘曾凭借《卡门》于2007年在阿尼塔·哈尔蒂格国际歌唱比赛和2011年的普契尼歌剧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在世界各地与众多国际顶级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合作,主演了很多版本的《卡门》。她的演出足迹遍布拿波里圣卡罗歌剧院、维罗纳竞技场等,并多次饰演《塞利维亚理发师》中的罗西娜、《灰姑娘》
期刊
36年前,中法两国艺术家共同协作,用中文为中国观众上演了世界著名歌剧《卡门》。中国文艺爱好者们对《卡门》的文学原著和歌剧中的选曲熟悉已久,但是它的全剧却一直到1982年元旦才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项目,由中央歌剧院正式演出。当时,法方派遣了导演勒内-泰拉松、指挥让-皮里松、声乐指导雅克林·布吕梅、舞台设计迪哥-埃切维理和伊莎贝尔-埃查里等8位艺术家来华指导,经过近一年的共同努力,这部根据法文剧本直译中
期刊
多年来,我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个特大型的日历,计划在纽约看的演出用黑笔标注,要在香港看的演出则用上蓝笔。哪种颜色在某个月里出现得更频繁,就决定了我该月要去往哪里。  可是现在这个方法只好作罢。自今年2月以来,日历上找不到黑、蓝或任何颜色的标注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我的生活变得清闲。事实上,刚好相反。  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我一直以“国际旅途,舟车劳顿”为借口拒绝一些邀约:“对不起,我恐怕要错过您这里的演
期刊
今年香港艺术节唯一的歌剧节目,德彪西的法语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英国1943年成立的威尔士国家歌剧院的制作,由威尔士国家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大卫·普特尼(David Pountney)导演。该剧的制作团队颇具国际性,除了在牛津出生、活跃于英国歌剧舞台的大师级导演之外,指挥是生于德国亚琛(Aachen)的洛塔尔·柯尼希斯,布景设计是来自南非斯科特堡的约翰·恩格斯(Johan Engels),服装
期刊
拜访拜罗伊特,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飞到法兰克福(Frankfurt)或慕尼黑(Munich),再自机场租车自驾开去那里。我们夫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从法兰克福机场租上十几天的车,有时顺道拜访莫扎特故乡萨尔茨堡,看看那儿的歌剧演出,听听那里绝佳的夏季音乐会,或是干脆去附近的黑森林(Black Forrest)随兴旅游——这些,都需要自驾车辆。  从法兰克福机场到拜罗伊特大概257公里,开车约三个半小时,一
期刊
2018年春天,以莎士比亚经典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的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再次登上中国的舞台。对资深剧迷来说,原版制作中罗密欧的扮演者《大米》达米安·萨格(Damien Sargue)时隔七年的再度回归,无疑是最让人激动的消息。去年达米安来中国参加GALA音乐会时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画饼》,如今居然真的美梦成真。  想当年此剧推出时,这个黑色长发飘飘、歌声磁性的俊美少年成功迷倒了无数观众,自此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