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样《花树》绽放布里斯班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s8013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昆士兰歌剧院2019年首部制作,歌剧《花树》(AFlowering Tree)以简约、精致、唯美的风格拉开了新一季演出的序幕。《花树》是简约主义音乐代表人物、美国作曲家约翰·亚当斯(JohnAdams)创作的第六部歌剧作品,由皇家新希望艺术节(New Crowned Hope Festival)委约,首演于2006年11月14日维也纳。与亚当斯以往偏好时事题材的歌剧(如《尼克松在中国》《原子博士》《林格霍芬之死》)不同,该剧为庆祝莫扎特250周年诞辰而创作。以莫扎特生平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为蓝本,根据印度南部古老的民间传说(由A.K.拉马纽贾恩翻译)改编而成,充满奇幻而神秘的色彩。
  亚当斯在这部歌剧中不仅是作曲,同时还是编剧,他与多年的合作伙伴彼得·塞拉斯一起完成了剧本创作。故事讲述了贫家女孩库穆妲拥有将自己变成一棵开放着美丽花朵的树的能力,她在姐姐的帮助下施行魔法变身为树,然后将树上的花朵拿到市场上售卖以贴补家用。一位王子窥见了库穆妲的变身过程,为她的美貌和魔法着迷。然而伴随爱情而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灾难。王子和库穆妲结婚后,王子的妹妹要求库穆妲变身给她和朋友看,却在库穆妲正在变身的中途离场,使得可怜的女孩无法再恢復人形,而成了半人半树的异类。多年以后,王子和库穆妲再次相遇,并帮助她重新变回人类,真爱得到救赎。该剧和《魔笛》有些许共通之处,都阐述了一个历经考验方得爱之真谛的道理。同时,作为一部21世纪的歌剧。它也探讨了有关环境、权利和尊重等与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歌剧《花树》是昆士兰歌剧院在艺术总监、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诺兰(PatrickNolan)领导下的第一个演出季的首部制作。这部作品与诺兰本人和布里斯班这座城市都有很深的缘分。作为导演,诺兰曾于2009年珀斯艺术节执导过《花树》的澳大利亚首演,该剧还荣获了当年的海普曼奖。无独有偶,昆士兰歌剧院于2009年与布里斯班艺术节联合制作了亚当斯的另一部歌剧《尼克松在中国))。时隔+年,当诺兰二度执导《花树》,昆士兰歌剧院再次制作约翰·亚当斯的歌剧,他们对于亚当斯和他的歌剧《花树》将会有怎样全新的理解?又会有哪些独特的诠释和尝试?这或许正是这部歌剧尤其值得关注的理由。
  歌剧《花树》虽然以半舞台方式呈现,但是在视觉上毫不逊色。导演诺兰充分发掘多媒体的潜能来呈现魔法般的舞台效果,突出故事的神奇之处,并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参与感。乐队和演员共享舞台,甚至很多时候。乐队超越了其音乐职责,成为戏剧表演的一部分。这主要通过以12米高的视频屏幕作为整个舞台的核心,将现场乐手演奏的画面直接投影到上面,使古老的传说与现场的表演融为一体,产生出时空交错和穿越的奇妙感觉。布菜恩·沃尔特恩(Bryan woltien)的舞美设计非常具有层次感,几条狭长的缎带自然垂落于舞台两侧,与舞台后部两片巨大而轻薄的白色帘幕遥相呼应,营造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米克·格鲁奇(MicGruchv)制作的视频则融合了大自然、鲜花、演员和管弦乐手等不同元素,与杰森·格伦怀特(JasonGlenwright)轻柔而曼妙的灯光设计相互依托映衬,共同打造出了一个神秘而新奇的歌剧世界。
  该剧只有三个独唱角色:库穆妲(抒情女高音)、王子(男高音)和故事讲述者(低男中音)。韩国女高音歌唱家伊娃·孔(Eva Kong)饰演的女主角库穆妲,声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人不禁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王子的扮演者艾德里安-德威尔(AdrianDwver)的歌声则蕴含着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很多细腻的情感,从最初的无忧无虑到后来的忧心忡忡,内心的细小转变都通过他的声音和表演自然流露,尤其是当他放弃财富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迷失状态都让人极为信服;而美国演员克雷格·科尔克拉夫(craigcolclough)作为故事讲述者则更为出彩,这多半得益于他低男中音的音色和发音都特别干净、清晰,以至于在其他两位主演都给出了字幕的情况下,作为故事讲述者的科尔克拉夫却全程没有给观众提供字幕。这样的设置应该说是明智之举,它能够让观众格外关注科尔克拉夫和他的表演,并被他指引着带入到剧情中。同时,在人物的服装造型上,也能够感觉到导演诺兰似乎有意要把故事讲述者和剧中其他人物区分开。因为所有剧中人都穿着传统的印度服装,只有故事讲述者穿着米色长裤和浅蓝色西装外套,这样的着装使他在剧中变得非常地出挑。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设计让风格不够统一,我倒认为由于他的服装更贴近现代观众,反而拉近了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之间的距离。从导演诺兰整体的舞台构思中,可以感受到他希望从各个角度让这部歌剧与现代观众产生关联,把观众带入到故事中,而不仅仅是把故事呈现给观众。
  音乐方面,以简约主义著称的亚当斯,将爵士乐、流行音乐元素与古典音乐相结合,为管弦乐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而在《花树》中,亚当斯通过广泛地运用人声、合唱、弦乐、竖琴等乐器来平衡他的极简主义——一种基于重复极为短小的音乐素材的作曲方法,最终使《花树》呈现出与以往他的所有作品都不一样的抒情和迷人的风格。该剧合唱团(昆士兰歌剧院合唱团)通过对舞台上的行动给予评说和扮演小角色来不断为全剧的音乐效果增色,只不过为什么要在合唱部分混合西班牙语和英语两种歌唱语言让人略感迷惑。当然这与本次演出质量无关,而是取决于亚当斯和塞拉斯最初进行剧本创作时的选择。大约70人的乐团(昆士兰交响乐团)在指挥家娜塔莉·穆雷·比尔(NatalieMurray Beale)的带领下,表现出了非凡的灵活性和自信。管弦乐队的声音随剧情推动不断变化,清脆的声响、咆哮声和哭声……每一种声音都传递着人物情感的微妙差异。指挥家比尔被认为是诠释亚当斯音乐的专家,她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谈到她对亚当斯音乐的理解:“约翰的音乐是那么富有音乐性。它是如此精巧,如此平衡,以至于你必须要远远超越技术层面的要求:你必须是人,它必须是抒情的,它必须具体化,它必须有生活。”
  歌剧《花树》虽然是向莫扎特致敬的作品,也有许多方面与《魔笛》相似,但亚当斯曾解释说,他以莫扎特为榜样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投合”。歌剧《花树》本身是独立和独特的,它的音乐性、故事性和思想性可以在每一次复排制作中不断被发掘和提升,这也是歌剧艺术本身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总体而言,昆士兰歌剧院制作的《花树》是一部令人回味的力作,而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我们能够在这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正如导演诺兰所说:“《花树》是一部美丽的歌剧,它也是一个与我们的时代相关的故事。”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加上出色的演员、丰富的视觉呈现和亚当斯精雕细琢的音乐,昆士兰歌剧院今年的首部制作《花树》绽放出了最为绚丽的色彩。
其他文献
近期热点:女中音歌唱家卡门·托普丘,3月24日-25日与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在上海大剧院成功演绎了法国经典歌剧《卡门》。托普丘曾凭借《卡门》于2007年在阿尼塔·哈尔蒂格国际歌唱比赛和2011年的普契尼歌剧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在世界各地与众多国际顶级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合作,主演了很多版本的《卡门》。她的演出足迹遍布拿波里圣卡罗歌剧院、维罗纳竞技场等,并多次饰演《塞利维亚理发师》中的罗西娜、《灰姑娘》
期刊
36年前,中法两国艺术家共同协作,用中文为中国观众上演了世界著名歌剧《卡门》。中国文艺爱好者们对《卡门》的文学原著和歌剧中的选曲熟悉已久,但是它的全剧却一直到1982年元旦才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项目,由中央歌剧院正式演出。当时,法方派遣了导演勒内-泰拉松、指挥让-皮里松、声乐指导雅克林·布吕梅、舞台设计迪哥-埃切维理和伊莎贝尔-埃查里等8位艺术家来华指导,经过近一年的共同努力,这部根据法文剧本直译中
期刊
多年来,我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个特大型的日历,计划在纽约看的演出用黑笔标注,要在香港看的演出则用上蓝笔。哪种颜色在某个月里出现得更频繁,就决定了我该月要去往哪里。  可是现在这个方法只好作罢。自今年2月以来,日历上找不到黑、蓝或任何颜色的标注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我的生活变得清闲。事实上,刚好相反。  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我一直以“国际旅途,舟车劳顿”为借口拒绝一些邀约:“对不起,我恐怕要错过您这里的演
期刊
今年香港艺术节唯一的歌剧节目,德彪西的法语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英国1943年成立的威尔士国家歌剧院的制作,由威尔士国家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大卫·普特尼(David Pountney)导演。该剧的制作团队颇具国际性,除了在牛津出生、活跃于英国歌剧舞台的大师级导演之外,指挥是生于德国亚琛(Aachen)的洛塔尔·柯尼希斯,布景设计是来自南非斯科特堡的约翰·恩格斯(Johan Engels),服装
期刊
拜访拜罗伊特,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飞到法兰克福(Frankfurt)或慕尼黑(Munich),再自机场租车自驾开去那里。我们夫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从法兰克福机场租上十几天的车,有时顺道拜访莫扎特故乡萨尔茨堡,看看那儿的歌剧演出,听听那里绝佳的夏季音乐会,或是干脆去附近的黑森林(Black Forrest)随兴旅游——这些,都需要自驾车辆。  从法兰克福机场到拜罗伊特大概257公里,开车约三个半小时,一
期刊
2018年春天,以莎士比亚经典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的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再次登上中国的舞台。对资深剧迷来说,原版制作中罗密欧的扮演者《大米》达米安·萨格(Damien Sargue)时隔七年的再度回归,无疑是最让人激动的消息。去年达米安来中国参加GALA音乐会时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画饼》,如今居然真的美梦成真。  想当年此剧推出时,这个黑色长发飘飘、歌声磁性的俊美少年成功迷倒了无数观众,自此成
期刊
没有一门艺术,像歌剧这样耗费昂贵,既有深厚的传统需要尊重,又需要在舞台上与时俱进、不断尝试新的创意,同时还不得不面对21世纪的诸多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诚然如是。在歌剧的发祥地,意大利的歌剧事业面临公共资金缺乏、剧院修缮管理压力加大、观众群体结构性失衡、人才队伍后继乏力等诸多问题,中小剧院凋零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歌剧重镇如维也纳、伦敦、巴黎等,也存在精英品位与市场结构性脱节等
期刊
三幕轻歌剧  克拉里(Clari)  (1823年首演剧本)  编剧:约翰·霍华德·佩恩(John Howard Payne)  作曲:亨利R毕肖普(Henry R.Bishop)  首演地点: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第三幕  第三场  【如画般美丽的风景,前面是一家农舍,勾画出一座老式庄园的遗迹。一个大马棚,里面有装满草的拖车。马棚的对面是一个休闲的小木屋,或者说是一座茅草小凉亭,在一片树林
期刊
三幕轻歌剧  克拉里  (1823年首演剧本)  编剧:约翰·霍华德·佩恩  作曲:亨利·R.毕肖普  首演地点: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第三幕  第一场  (克拉里家所在的村庄一角,两间小木屋相对而立,村庄的远处可望见米兰。此时村民们正在走向一座简朴的桥,他们交替地向对方唱着下面的歌,还把各色的花挂在各家门的周围。)  【村民合唱  我的爱人啊,睁开你的眼睛,  快乐的时刻已经来临。  醒来
期刊
乔佩娟,生于1932年。1947年参加革命,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共和国第一批女将军。195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后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曾主演歌剧《小二黑结婚》《志愿军未婚妻》等。曾任原总政歌舞团政委、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  年轻歌剧工作者需要补上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到群众中去、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去广泛地吸收、学习,最终融汇成自己的创作语言。  ——乔佩娟  “新歌剧”“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