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以学习为中心的高中信息技术学案撰写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ER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条目中明确指出:“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这句话点明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做法,相应地,要把写教案转变为写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学习要以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剖麻雀”中习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与方法;三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教学不以单纯的问题解决为终结,而是要借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才是根本目标。综合这三点,笔者认为,关键抓手是撰写好学案,为此,要实现四个转变。
  从传统教案转变到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案
  在传统教学中,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教案通常包括:教学课题(科目、教材、章节、标题)、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策略(媒体、教具等,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教学过程、教后反思。教学过程往往包含旧课复习、新课导入、师生活动(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有的甚至预设师生对话)、从一个话题切换到另一话题的过渡语、学生练习作业、课堂总结等。事无巨细,皆网罗其中,已成新八股文,不仅教师写得累(当然不少内容框架可以复制粘贴),而且也没多少人看(教案本来就不是给学生看的,是表演课上给评委、领导及观摩教师看的),长期这样写教案,对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提升有多大作用,也值得追问。
  传统教案的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教案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主要考虑的是教师的行为,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教案的存在感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没有参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结果,而这些才是教学更应关注的目标。
  教师的角色从主演转变为剧务,学生从群演转变为主角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自编自导自演,太过强势,学生充其量是群众演员,甚至只是听众。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关键是教师的角色要从主演退居幕后,把学生推向前台。在学案中,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思,觸类旁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案要记录学习过程和结果,立足于学、教、考一体化。为此,笔者设计的学案通常包括五个环节:一是学习主题;二是学生活动(分为A、B两部分,一般情况下A是B的基础,有时候两个活动彼此相对独立);三是学习目标;四是知识内化启迪智慧(可以认为环节四是环节三的进一步具体化与落实);五是分享与欣赏(“晒一晒”),让学生发表心得体会感悟发现,也可以让学生自命一道试题,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这套环节,有点类似于草食动物的反刍:环节二学生活动相当于“快速进食”,环节四则着力于从知识到智慧的跃迁,类似于“反刍消化吸收”。与程序设计相仿,学案也分“设计时”和“运行时”,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主要着力点在环节二,在实施教学时主要着力于环节四。
  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所选的项目宁可真、小、实、短,不要假、大、空、长。考虑到绝大多数地区信息技术课时紧、内容多、课程地位低,不宜安排时间跨度长、集成度高的大中型研究性项目,尤其在课程之初,应尽量安排微型项目(“活动”),越具体就越有直接的体验和收获。项目要切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学习和生活特点,尽可能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关联起来,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学案要驱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深度参与体验、测试、试错、猜测、质疑、验证、实验、操作、问答、思辨、练习、作业,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与探索,以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从“三维教学目标”转变为“三层架构学习目标”
  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应从三维教学目标过渡到“三层架构学习目标”。2003年的课改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应该说,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促使教师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及对学生的意义,而不是只盯着知识的讲授。教师们撰写教案时,常觉得“知识与技能”好写,“过程与方法”不太好写,是把教学过程都写进来吗?教案的后面不是有教学过程吗?更难写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太过虚化了。而2017版课标明确提出了四个学科大概念、四个核心素养,尤其是接纳了计算思维的理念,原来的三维教学目标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李艺、钟柏昌等通过对经合组织和欧盟关于核心素养论述的研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层架构说,“核心素养”由最底层的“双基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层”(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学科思维层”(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学习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组成。据此,教科版《数据与计算》编写组在教师教学参考书中,直接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学科知识”“问题解决”“学科思维”三个层次,并对《数据与计算》各章节学习目标的三个层次给出了具体文本。
  在学案中,笔者用“三层架构学习目标”取代“三维教学目标”,同时将它的位置由前端调整到了学生活动之后,使之成为检验学生活动效果的标尺,更符合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逻辑。
  从教知识转变为长智慧是课改努力突破的方向
  环节四是知识内化启迪智慧,是教学的重心,是要实现从“问题解决层”跃迁到“学科思维层”,让学生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有学科高阶思维的人、有修养有智慧的人。教学中,教师应在此处着力,做好充分的支架铺垫,要善于诱导启发,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不要急于将答案和盘托出,可以委托学生主持交流发言,教师只做顾问。
  环节五主要提供师生交流共享、欣赏同学的机会(有发现有见解可以发表,有疑问可以提出,疑问往往是新发现新思维的种子,所以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命题考同学甚至老师),发现学优生和学困生,以便因材施教。
  实践表明,采用学案上课,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时间明显充裕了,学习容量也大了,效率更高了,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教师的主要工作,也变为课前撰写好学案,课中适度点拨,课后反思改进学案。这样的课堂,类似于翻转课堂,不过是课内翻转,不占用学生额外的时间,可行性高。
  高质量的学案,来自教师教学实践的不断演进与迭代、长期积累和反思,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其他文献
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教育行业来说,信息技术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改变是直观的、可预测的。下面,笔者
谭杰是《篮球》杂志的总编,40岁那年他为了翻译一本关于长跑的畅销书--《耐力》,通过亲身体验《耐力》中的训练方法,成就了一场知与行的体验。这是因为谭杰认为,对于全民健身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数据管理与分析部分被设计为选择性必修模块3,与“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两个模块并列,作为高中学生升学的学习内容之一。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该模块进行解读。  新旧课标中相关内容的异同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中,“数据管理技术”就是5个选修模块中的一个。新旧课程标准对本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凝练了四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很多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无从下手。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脑海中没有相关的表征,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信息社会责任是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新教材提倡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挑选典型事例,设计学习任务单,跟踪学习过程,指导迁移学习成果,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和策略,下面,通过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落实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背
“数据管理与分析”是针对数据管理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而设置的选择性必修模块,也是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第三个模块。教学前要弄清本模块的内容结构及教学要求,教学时从数
自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以来,关于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多。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与其他学科思维相比有何独特性?计算思维的内涵多元,有何本质特征?除了程序设计,如何在非编程模块的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探索:非编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模式  程序设计是培育计算思维的沃土,因为学生可以主动构建自动化规则,使用明确而有限的指令将解决问题
2021年5月13日,巴斯夫修补漆业务部在上海举行的年度经销商大会上,邀请其价值链上的所有合作伙伴共同探求新形势下如何从源头上降低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的最佳途径。2021年
5月8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迈出关键一步。宁高宁同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使用智能技术与设备。但作为中小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使用智能技术与设备的层面,而是应该努力成为智能技术与设备的创造者,在理解、设计和建造一个新系统的创造性过程中获得信息技术知识,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计算思维。编程教育作为计算思维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发展路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质量。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一谈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