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历程与阐释流变

来源 :外语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ue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透过法国汉学界的译介与阐释被折射到法国的异质文化空间,进而被折射到世界的文学空间.法国汉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经历过被动接受→中法合译→主动选择的历程;其阐释经历过聚焦批判性→推崇民族性→肯定世界性的流变.其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带来的启示:作品要超越流于倾诉与抱怨的批判,超越“东方化”的渲染,最终超越地理与文化,达到普遍性与永恒性.
其他文献
语言意识这一术语是由语言学家塔拉索夫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在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界开始使用的.语言意识是高级认知形式,是言语活动的主导机制.苏俄心理语言学界在意识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利用语言自由联想实验建构人意识中的世界映像,将思维与现实通过语言联想展现出来,成果丰硕,成绩斐然.目前,语言意识理论已深入到民族意识、词汇研究、词典编撰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领域,为言语活动、民族价值观研究提供巨大支持和帮助.
本文基于生态心理学理论,以日语中表“感知结果”类动词属性谓语句为例,力图阐释其成立机制,并结合既往研究中遗留问题论证该机制的意义.我们认为,表“感知结果”类动词属性谓语句是感知者为认知事物的“可供性”而进行探索活动的产物.其成立有3个过程,(1)实施探索活动,(2)陈述探索结果,(3)将其作为属性赋予事物.该成立机制能够为既往研究有关结论提供理据.过程一中探索活动解释句子对“事件性”的需求;过程二解释句子对“因果性”的需求,并且,过程二中探索结果的多样性能够解释句子是否需要“被动性”和“自发性”;过程三解
历史社会语言学是近年来一个新兴学科.它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早期探索、深入研究和全面发展3个阶段,初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历史社会语言学以语言变异和变化研究为核心,覆盖语言历史研究的微观和宏观领域,建立起社会因素与特定历史时期内语言使用之间的联系,吸取社会学、历史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养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范式.本文对历史社会语言学做出概要性述评,明晰其发展历程和学科定位,对比历史社会语言学和一般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其研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家私房菜馆,位于环城公园的边上.我到得比较晚,堵车堵了半个多小时,朋友直埋怨,赶紧找个旮旯坐下.烟雾缭绕,饭局似乎刚刚开始.朋友交际广没事就爱张罗,哪有新馆子了,哪一家葫芦鸡地道,聚聚.人也混杂,按他的话讲三教九流各路货色.我搛了块酱牛肉送进嘴里,先垫个底.不知怎的,话题从美国大选转到爱情婚姻上,嘁嘁喳喳,气氛陡然变得热烈.有位穿七分袖连衣裙的琴师敲击桌案,一张口还是个女中音,诸位,萧伯纳对婚姻有个论断,甭管你结婚还是不结婚,反正将来都要后悔.此言一出诸位几乎笑翻了,有那佻达的家伙追着琴师问,你“悔
期刊
多模态协同虽引起学界关注,但对其系统性探源较少.在系统功能视角下,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模态协同的多维分析.研究表明,模态间发生协同在语境、符号分工、符号可供性和表达通道/媒介等维度均有体现.这些维度反映了模态协同在非物质性与物质性构成的连续体间实现,服务于多模态话语目的.
趁活着,把后事办了!rn有违“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一说了.rn发完朋友圈,赵武多打出个无比夸张的哈欠,把毛巾被往头上一闷,打算睡个回笼觉.rn睡不着,是必然的,那个哈欠本想营造出一点仪式感,让睡意光明正大袭来.偏偏,表演过了头,赵武多自己都觉得这行径怪异,脑海中残存的那点睡意,消失殆尽.rn他体内的生物钟,早开启了预警状态.
期刊
1rn翻过荆棘丛生的丘陵,我终于看到晨光中的聚居地——公国的核心区域.晨光映照天际,反射到这片丘陵环绕的小盆地(直径大约一公里左右).聚居地的房子首尾相连呈环状,红墙灰瓦醒目而凄清,小草坪被围在当中.聚居地周围的大草地被修剪得很平整,四面零星插着一些小木桩,一面红蓝两色的三角旗飘扬在旗杆上,表明这是公国首府的所在地.几缕阳光透过远处雪岭上的矮桦木林缝隙,给坡脚下的黑色巨石涂上一层不均匀的金箔,寒风带来阵阵清香,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仿佛由草丛中发出,听不真切.从那片房屋中传来一阵电铃声,惊醒暗藏在岩石间的野花
期刊
德国殖民统治者在对青岛的“再疆界化”过程中,首先通过城区划分和对山岭等典型地理标志命名将空间据为己有,并因此制造出场所,然后再通过建房筑路和安置可视符号创造“德国属性”,从而全面塑造和控制涉及青岛的话语.本研究运用符号景观理论研究青岛德式建筑及附着其上的、大多业已湮灭的德语和德国标志,目的在于揭示相关话语问题.研究发现,德殖民者一方面刻意构建己文化符号,另一方面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排斥他文化符号.在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以羡慕“德国属性”为主的德国话语.
多少年后,我重回电视台,又遇见师父.rn那会儿,他正在电视台楼前小广场上看孩子.人家看孩子,手拿把攥,不敢松手,他却是不管不顾,由着孩子撒欢儿.仔细看,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他在娃娃腰间系了根细绳,另一端牵在自己手里,好比平地上放风筝.
期刊
J.希利斯·米勒是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耶鲁解构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多次到访中国,其文学批评在中国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聚焦中国学界近四十年间对米勒的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研究,勾勒米勒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之旅,总结米勒的批评实践在中国所引发的争议,以及中国学者对其文学批评的研究中所存在的误读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