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序见条理 照应过渡显完整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izi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是对中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写作实际中,条理不清晰、结构不严谨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叙事混乱、前后不照应、没有过渡、内容突兀、说理跳跃性大,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作文呢?
  小学生受认知所限,写作时常常出现内容芜杂、条理不清、结构混乱等问题,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出言之有序、条理清楚、结构合理的文章呢?
  一、言之有序,才能让条理清楚
  要想做到条理清楚,必然要求表达时言之有序。这个序,可以是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也可以是逻辑顺序。下面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猜猜他是谁》为例,谈谈写作时如何做到言之有序。
  这次习作要求选择一名同学,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出其特点,让别人能猜出他是谁。显然,这篇习作的写作对象应是本班学生或任课教师。写作之前,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示,才能写出那个独一无二的“他”呢?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文字示例,学生阅读后发现:教材上的四个片段提示,正是从外貌、性格、品质、爱好四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于是,笔者让学生从这四个方面(但可突破这四个方面)去理清思路,介绍人物特点。对于性格、品质等特点,笔者继续引导: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有没有具体事例证明?学生想清楚以后,再把这几方面的意思连起来,加上开头结尾,就成了一篇小文章。张萌同学以教材的四段文字提示为例,把四个小片段连起来组成一篇习作:
  我有一个好朋友。
  他的头发又黑又硬,一根根向上竖着……他特别爱笑,一个小笑话就能让他笑个不停……他关心班里的每一个人。有一次我数学没考好,心情不好,他主动来安慰我,还送给我一盒酸奶……他酷爱踢足球,也喜欢跑步,经常能在操场上看到他奔跑的身影……
  你能猜出他是誰了吗?
  这篇习作分别从外貌、性格、品质、爱好四个方面写了好朋友的特点,条理很清楚,结构还算完整,体现了言之有序。
  然而,小学生写作,囿于叙事完整,往往忽略了与事件有关的背景、规则等,导致文章不知所云,这也是写作无“序”的表现。
  笔者在讲授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记一次游戏》时,虽然很多同学能按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游戏过程,但因为忽略了游戏规则,写成了三大段,使文章言而无序。笔者便提醒学生从读者的角度感受:如果你来读不介绍背景且不分段的文章,会轻松吗?能不能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再分成几个小段?下面是杜之然同学写的“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过程:
  体育课上,我和同学们饶有兴致地玩起了“老狼老狼几点钟”。
  游戏开始了,同学大声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回答:“一点钟。”我们无所畏惧地……
  我们继续问:“老狼老狼几点钟?”“两点钟!”大家大声挑衅……
  “老狼老狼几点钟?” “嘿嘿……九点钟。”大家安静下来,一个个脸上都写满了“担心”二字……
  又听一声“十一点半啰”,同学们提高了警惕,迈着猫步小心谨慎地……
  “十二点钟,我来抓你们啦!同学们……”
  于是,这位被“捕获”的同学成了新一轮游戏的“老狼”,游戏又开始了……
  作者按照“老狼”提示的钟点顺序,分段生动再现了游戏的全过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读这篇习作的老师,或者是还没玩过这个游戏的同学,是不是都了解这个新游戏呢?如果不知道,会不会给阅读带来障碍?在学生纷纷发言中,文章的开头被改成这样:
  体育课上,我和同学们饶有兴致地玩起了最近流行的新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由一位同学扮演“老狼”,面墙而立,负责抓人,其他同学都手拉手排成一排站在远处。同学们问钟点,“老狼”负责回答,每一次问答时,同学们必须整齐地向“老狼”的方向走。老狼回答时,要从一点钟开始往后数,中间可以跳跃,数到十二点“老狼”才可以转身抓人。
  这样一来,读者就会明白接下来的游戏中,同学们听到“老狼”报的钟点提示,为什么有时很轻松、有时又会很紧张了。整篇文章就显得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了。
  二、有头有尾有过渡,才能让结构合理
  在写作实际中,小学生往往满足于把具体事例写出来,很少去追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事、怎样写才能让结构完整。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画”老师》,要求用一两件具体事例写出老师的特点。刘丽同学写的是《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上课时,同桌吃口香糖被老师用眼神制止;另一件事也是上课时,写“我”在沮丧中被老师鼓励。全文就这么两段,纯粹就是记流水账,笔者在班上读了这篇文章,发动学生从中找出问题,有学生说“没有开头”,有学生说“没有结尾”,但没有学生发现两件事之间的过渡,笔者又引导学生如何将两件事结合起来,学生议论纷纷,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两件事中间加一句话或一段话。于是,这篇作文的结构就变成了这样:
  教我们班数学的吴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你不相信吗?
  那是星期三上午的第二节课,我的同桌李明同学趁吴老师写字的时间,偷偷剥开一块口香糖,塞进嘴里……
  吴老师的眼睛不仅能“指”出学生的错误,还像春风一样让人温暖,给人鼓励。
  昨天的课堂上,吴老师让我到黑板上演算题目……
  吴老师的这双眼睛真的神了,会说话呢?不信的话,请来我们班上一节数学课,你就会发现:吴老师的眼睛真的能说话哟。
  这样一改,《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就显得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了。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基本上认识到:写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要在两件事之间加上过渡,在结尾部分要点明题旨,并且,结尾的题旨要与开头形成呼应,这样,一篇文章才算是思路清楚,结构完整。刘然同学运用所学,将所写的《“善变”的张老师》改成如下结构:
  孙悟空能七十二变,我没有见过,但教我们英语的张老师“善变”,我倒是领教过无数次了。
  昨天下午第二节是英语课,第五排的李萌和肖军在下面小声地说着什么,正专心讲课的张老师立即严肃起来,用锐利的目光提醒他们,可他们似乎没有看见,继续说,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他俩,可他们仍然没有看见,张老师把书扔在讲台上,脸色大变……
  别看张老师上课时严肃,下课了,他会立马变回来。
  下课了,同学们想起刚才张老师怒气冲冲的神色,都小心翼翼地绕开张老师……但张老师又变成平日嘻嘻哈哈的样子了,和颜悦色,一手拉着李萌,一手拉着肖军说说笑笑……
  这就是我们的张老师,比孙悟空变得还快吧。
  小学生作文,能做到言之有序,开头、结尾相呼应,再辅以相应的过渡语,即可做到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了。
  (作者单位: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科院)
其他文献
模型思想是数学研究与学习中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广义而论,数学的法则、定律、公式、规律均可视作数学模型。狭义来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鸡兔同笼、植树问题、找次品、鸽巢问题作为数学模型教学的四个专题被编入数学广角(共计10个专题),占比近半,足见模型思想的重要性。  模型教学涉及两个核心要素,“建”与“用”,建模是关键,是基础;用模是重点,是归宿。建模的质量直接影响用模的水平,建得自主,建得积极,则用得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两个不同国籍的陌生人之间一段感人的奇缘:“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个假日漂流活动中发生事故。在极度困顿甚至面临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我”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最终,“我”的行为感动了面包店老板,得到救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理解”的内涵,即国与国之间要互相尊重,人民要友好往来(
那是一个阴沉的雨天,教室外的细雨淅淅沥沥。看到平日里活泼的学生懒洋洋地趴在桌子上,我又生气又无可奈何。但又不得不假装高兴地对学生说出一大段排比句,试图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美的感受,使他们进入新课《春雨的色彩》的学习。读完课文后,我亲切地问学生:“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我满心期待学生能给我一个充满童趣的答案。没想到一个学生慢吞吞地说:“老师,春雨没有颜色啊?它落在玻璃上,可没留下什么颜色呀!”  这
解题,即是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有条理的分析,理清思路,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体验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解题能力较差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本期,我们探讨如何让学生形成好的数学解题思路。  数学解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听起来好像懂了,看起来好像会了,可动手做起来却错了的情况。下面以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
“导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其重在导入,而意义却在为“学”服务或是“学”本身。如何使一节课的开场让学生耳目一新,迅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同时紧密结合即将进行的研学给予学生启示或是引发其对新知的关注和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情感和知识上的准备,是“沈占立名师工作室”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妙语如珠”,暗藏深意  导学策略:巧妙设置导学语,在导学语中处处渗透新知识。  导入方式:聊天导入、故事导入、诗词
6月12日,省教科院研究员胡明一行到黄冈市调研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市教科院院长易淑泉用“三改”汇报了黄冈的课改情况:“课改”走向更好,从开齐课程走向选科;“考改”对接更优,从学考走向选考;“评改”作用更大,从一元评价走向综合评价。这既是对黄冈市高考综合改革工作路径的系统梳理,也是对未来改革方向的清晰规划。  新高考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9月4日,国家正式发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重点,相同主题虽重复出现,但要求逐步提高。现在笔者就三年级《安全的成长》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的设置基础是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化需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则是课程的追求。因此,在教学“安全的成长”这一主题之前,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知识的联通和思想方法的融合,真正凸显出大数学观。在前不久举办的湖北省小学数学优秀教师助力研修培训班现场研课活动中,阳新县富池中心小学唐诗琪老师讲授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搭配(一)》一课引发了笔者关于“学习迁移”的思考。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知识迁移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其初步感知搭配。由两个文
当下教育行业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从关注教转向了关注学。个性化学习成为这个时代的教育主题,分布式、精准化教学也成为学生最热切的教育期待。教师的工作价值是通过“教学生学”来实现的,教师的教固然决定学生的学,但教师的学更直接助推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应将学习同教学一样视为自己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尤其应倡导个性化的学习。现实的问题在于,教师的学习是否拥有个性、个性发展程度如何、怎样彰显个性?  一、教师学习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为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小数概念的理解”,笔者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经历经验对接、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拓展提升的过程,实现深度学习,有效建构“小数”的概念。  一、激活原有经验,初步感知小数  学生学习小数概念时对其并非一无所知,而是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课堂的。要想让学生深度学习,教学必须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创设真实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