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钱里见真章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123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资治通鉴》记载: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刘宠在会稽郡任太守时“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因政绩卓著被调到朝廷升任将作大匠(主管全国工程建设和手工生产部门的最高长官)。在他即将赴京履新之际,会稽郡治下的山阴县(邪若山)深山老林里来了五六位老人,专程赶来为这位已卸任的刘太守送行。老人们每人怀揣一百钱当面赠给刘宠,为他饯行。刘宠诧异地说:“我与各位老者素昧平生,为何如此厚礼?”老人们说:“我们都是深山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太守。别人任太守时,官吏催粮要款征发劳役,经常到深更半夜都不间断,有时候竟然惊扰得家中狗彻夜狂吠不绝,百姓不得安生。自从您到任以后,村里的狗夜里不再叫了,百姓也看不到衙门官吏进村了。我们好不容易遇到您这样好的太守,不想您又要离开我们,因此就相互搀扶着赶来为您送行!”刘宠大为感动:“我的政绩哪能像您所说的那样好啊!怎敢烦劳各位老者这么辛苦来送我。”因难拂众意,刘宠只好收取一钱。当地传说,即将走出山阴地界时,刘宠将此一钱投入江中,后世人称此江为“钱清江”。刘宠一文钱故事被载入史册,也被百世传颂。
  《清史稿》記载:清康熙年间,一名男子春风得意地来到江苏巡抚衙门求见巡抚汤斌。此男子原本是个誊录馆监生,在吏部考试中,得选富甲天下的江苏常熟县尉的肥缺。赴任之际,他志得意满地按惯例前来晋见江苏省最高长官。谁知却连续吃了十次闭门羹。男子实在莫明其妙,就向巡抚衙门的门卫打探缘由。门卫答复:“你就别去赴任了,你因贪钱之过,已被巡抚汤大人写入弹章。”男子连忙申辩道:“我尚未赴任,怎能贪钱,何劳巡抚大人弹劾呢?肯定是搞错了。”男子再次恳请当面陈情。门卫接着说:“你曾记得前时在京城延寿寺书店打听你大名的老者吗?那正是我家巡抚汤大人。”男子闻讯,羞愧得面红耳赤,只得悻悻而去。原来,前阵汤斌在延寿寺外的一家书店购书,见一小孩进来买了本《吕氏春秋》,付账时不慎将一文铜钱落在地上。旁边一男子若无其事地移步将铜钱踩住。等小孩走后,该男子四顾无人,迅即捡起脚下的铜钱纳入囊中。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这一幕正巧被在该店选购书籍的汤斌看在眼中。汤斌上前,主动打听男子尊姓大名。男子见老者询问,也就自报家门,汤斌闻听后,嘿然而去……
  金钱在古代被许多人认为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几乎是日常生活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文”是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购买力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文”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中国历代圣贤境界都很高远,在自我修养方面,无不以天下苍生为念。在要求他人方面,都有天下家国情怀,但其着眼点都在细微之处。“一文钱”的故事,正好符合古代君子“四慎”标准。其中的“慎微”就是从最小处着手,来要求自己和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是根本,也是要求别人的前提和基础;严格要求别人是表征,也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延伸和发展。清廉的古人对一文钱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东汉太守刘宠在一文钱面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贪;清代巡抚汤斌在一文钱面前能够严格要求别人不占。刘宠不取一文钱,表现出了他清廉风骨;汤斌所为更令人叹服,从一文钱看出人品官德。他们这种敢于和一文钱较真、敢于消未起之患的碰硬精神确实值得后世学习。
  (冯忠方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3月13日)
其他文献
丁酉年春末,我去衡阳县曲兰乡菜塘湾参观了王夫之的故居湘西草堂。印象最深的既不是草堂左侧洗笔池的黑不见底,也不是草堂右侧古藤茎的矫若游龙,而是后山上的两座亭子。亭子本身毫无特色,漆皮斑驳,名字倒是耐人寻味,一座叫莫急亭,另一座叫且缓亭。亭名的由来已无从考证,只知王夫之在山下隐居了40余年,著作等身,“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最终如愿以偿。莫急才能不慕繁华,精研学问,“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给我上第一堂人生课的老师,是纽约第五大道的雅頓化妆品公司人力资源部面试官莫菲女士。  1995年的夏天,我二十岁出头,从北京远渡重洋,跑到纽约寻找机会。我英语流利,胸有千言,尤为喜欢在公共场合夸夸其谈,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交际明星,当时,也不把求职做事正儿八经地当成很重要的任务。  我只是想先找张椅子暖暖屁股,在摩天大楼里体味一下“哦,这就是工作”的感觉。  我以为职场就是这么简单的,不用紧张,也不需
夏丏尊与李叔同,曾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共事,夏担任舍监,李担任图画音乐教员。一次,学生宿舍失窃,怀疑聚焦某人,但查来查去,始终没有搜到证据。夏丏尊身为舍监,自觉管理不力,破案无方,陷于深深的苦恼中。他去找李叔同求教,李叔同说,这事好办。  你说好办?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  “你肯自杀吗?”李叔同指点他,“你若出一张布告,说做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
王安石曾“三起三落”,寇准却是“五起五落”。使北宋名臣寇准“落而再起”的人中,王旦也是很得力的一个。就在毕士安力荐寇准十年之后,即大中祥符七年,因为王旦的推荐,已经罢相八年的寇准聘任枢密使。关于王旦与寇准,有三件事值得一说。  王旦与寇准分别为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王旦常在宋真宗面前称善寇准,寇准却有数次说到王旦的不是。宋真宗对王旦说:“卿虽称其善,彼专谈卿恶。”如果没有一定的肚量,王旦或许会愤然
“之乎者也”可以说是古代文言书面语的标志性词汇,也成为斯文典雅的象征。所以古人写文章,“之乎者也”用得多,文章就“雅”,作者也受人敬重;若“之乎者也”用得少甚至不用,文章成了大白话,就只能归入“通俗”之列了。但矛盾的是,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在古代小说戏曲中,“之乎者也”又是酸腐文人的一个符号,作者总是采取揶揄的态度,百般嘲笑讽刺。此种笔法大约起自金元戏曲。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俺捺拨那孟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父母是我们的出版社,生日是我们的出版时间,身份证是我们的书号。我们都是经历长达10个月的制版、装订,才终于面世。  每过一岁,我们增加新的一页,上面将巨细无遗地记载着全年的言行事迹,那空白的扉页则是我们一张白纸般的婴儿期。没有人知道各自最终定稿多少页,但当缓缓合拢棺木的黑色封底,盖棺定论,我们是否应该让看完的人觉得开卷有益?  这是个浮华奢靡的时代。很多人美容化妆,在自己的封面上
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听说更北的地方还有一波寒流将至。北京人对北方来的沙尘暴感到厌烦,对于寒流则是早有准备。  围炉吃火锅,是对寒流最好的准备了。在水汽蒸腾的火锅店,人人面红耳赤,有的还冒着大汗,吐出的烟气则在玻璃落地窗上结成浓浓的雾,外面的景物一时隐去,只剩下明灭的车灯疾驰照射。  我喜欢雾气迷离的火锅店的感觉,尤其是没有太多现代装潢的火锅店,依稀使人回到素朴而单纯的年代,没有那么多的商业
作为中年妇女,这几年,因为微信的普及,找到了很多失联的同学,由此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各类同学群。但是很快,我就退出一些同学群。因为,有些人注定跟你没一毛钱关系。  加入同学群最初,都是为了找回当年那些美好的记忆。在学生时代,我不算交友泛泛的人,仅有那么几个惺惺相惜的朋友。于是,在群里聊后,和那几个同学互加好友,继续聊。我发现,现在聊得来的,還是那几个人——相互之间随意说话,轻松愉快,没有废话。当年就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我想那是为了让自己在《论语》的背景中理解生活、发现自己。没有读过《论语》,你理解的过去的中国便缺少了神采,你也将发现自己在今天的生活中愈发缺少活泼泼的背景和神气。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何伟俊在《〈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中说:“这里的‘无所争’,并非墨守成规、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而是一种境界。君子有自己的人生理想
众所周知,蝎子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动物。有人曾经把一只蝎子放到一盆正在燃烧的火炭中去。火炭越烧越旺,灼热难耐的蝎子在火盆里左躲右闪,想要逃出困境,不料却屡次失败。火灼伤了蝎子的身体,它变得狂怒起来,瞎撞乱冲,最后以自己的毒针刺伤自己,倒地而亡。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结论:蝎子,每每处于险境而又无法逃脱时,就会主动以毒针刺伤自己,用一种自杀的方式来了断生命,结束痛苦。    这个说法流传了很多年,以至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