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的文化与艺术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nlong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成都市温江区的馆藏中,印章是独有特色的一类。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印章进行介绍,并对其内容和性质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印章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基础材料。
  【关键词】温江区 印章 赏析
  印章,对于书画作品而言,与署名一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少了印章,书画作品也就谈不上完整了。
  印章最初是用来“印证的”。宋元以后,由于书画艺术的发展,人们不仅仅重视作品内容本身,也重视书画的题跋和署款等以往被忽视的部位。书画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不仅具有点明作者、彰显版权的作用,还具有相当大的艺术价值。于是书画家们开始注意在书画作品中使用印章,并积极发挥印章的这一作用,最终形成了“书、画、印合璧”的艺术形式。书法和印章、绘画和印章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在视觉效果上能使书画作品增色,烘托气氛,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布局上能调整作品的重心,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甚至可以挽救作品布局上的不足。在书画作品上署名并盖章,彰显郑重,可以较为有效地防止他人伪作。如果再加盖上独具特色和寓意的闲章,还可表现出作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宋以后的书画家们都非常重视用印。特别是明代,用印之风甚为盛行,比较讲究的书画家们甚至自己制印,以一己之力使书、画、印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使作品产生更美、更强、更具个人韵味的艺术魅力。
  印章类文物是馆藏文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章从选材备料、篆刻刀法、文字布局等方面都凝结了印章制作者的艺术思想,而其印文又具有文字资料的史料性价值,因而印章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成都市温江区馆藏有各类印章50余枚,下面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枚予以简单介绍,以供方家研究之用。
  一、明文彭款“读书谈道足以自乐”印(图1)
  此枚印章材质为石质,重230克。三面有边款,共5行25字,分别是“嘉靖丙申秋九月重”“阳日篆于京江舟次”“长洲文彭”,皆为阴刻行书。三边款文字相连,介绍了这枚印章的刻印时间、地点、作者。除边款外,还有顶款,为阴刻行书“读书谈道足以自乐”。印面3行8字,为阴刻篆书“读书谈道足以自乐”。
  此章从用途上来说,为雅趣章。雅趣章也称“词句章”“吉语章”,其内容多为含有寓意、富有雅趣的字句。其印面上的文字有的是选取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词句,有的是展示自己情趣和心声的字句。雅趣章内容广泛,常见的有以下几类:一是勉励或者鼓励自己或他人学习的,如“琢”“书痴”“师法”“艺无涯”“精于勤”“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二是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苦中乐”“乐而康”“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三是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四是祝愿吉祥的,如“长乐”“如愿”“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本章即为表露情怀的雅趣章,抒发了淡泊明志、自足自乐的情怀。
  二、清若川“李先荣印”(图2)
  此印为石印,印体雕刻精美,印面呈正方形,长3厘米,宽3厘米,高9.1厘米,重198.1克。有单边款,内容为“若川作”,白文,1行3字,字体为行书,阴刻。印文为“李先荣印”,白文,2行4字,篆书。
  这是一枚姓名章。姓名章是最常见的一种印章,用来在作品上题款署名时使用的。姓名章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姓名章虽常见,但在使用时也是有讲究的。艺盟在《印章的分类与作品中的使用》中总结到:“具体在使用时,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
  三、清晴波“李押”印(图3)
  此印为石质,整体为长方形,印面也呈长方形,长2.1厘米,宽1.2厘米,高4.5厘米,重30.4克。此印边款有二:一为阴刻行楷“丙辰五月中垚仿元人押印”,另一為阴刻行楷“晴波作”。其印文从字形上看,容易误释为“李皿”。但这枚印章其实属于古代印章的一个特殊类别——花押印。花押又称为“花书”“元押”,这两个名字分别是因为其印文特征和流行年代而得名。
  古代人们于文书、契约、字画的末尾签署名字或作私记,以作凭信,称“押”或“花押”。据南宋岳珂的《程史》记载:“押字之制,世以为起于唐韦陟五朵云,而不知晋已有之。”又见《三国志》云:“优人唱,‘青头鸡’促曹芳押诏书杀司马师。”这是对押字的最早记载。将押引入方寸天地,则始于五代。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云:“(后)周广顺二年,平章李毂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
  进入元代,花押印盛行于蒙元帝国,主要原因正如《南村辍耕录》中所载:“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以为私记,不易使人仿,成为元代蒙汉两族人交往的信物,世称元押或元戳。这道出了最初使用花押印的原因。
  元以后,花押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印章的形上来说,花押印改变了两汉以来方形印面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创造出以长方形为主,兼有方、圆及不规则等其他样式的印章新形态。第二,花押印印面的布局一般是上刻楷书姓氏、下刻花押纹饰。这样,从艺术性而言,花押印文字里的楷书不再中规中矩,避免了规范却稍显生硬的笔法,而花押之“纹”虽随意取之却又融入了楷书的韵味,最终达到了文字和纹饰两者“相辅相融”的效果。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花押印的印面中,文字和纹饰,甚至包括文字纹饰外面的边框,其在风格上要整体协调,不能显得相互对立。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花押印。花押印中这种独一无二的符号图案,既蕴含着印章主人的独特情趣,又具有大众化的审美内涵。而且花押印押纹独特,不易模仿,便成为文人学士彼此不可替代的个性标记。
  四、清人“护封”印(图4)
  此印为石质,长2厘米,宽2厘米,高6.6厘米,重61.3克。印面阴刻篆书“护封”二字。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印章,印面“护封”二字表明了此印的身份。
  民国以前的中式信封,常在封口处盖有一印,以示信封完好,未经开拆。其印多作“护封”“封完”等字,这在篆刻中称之为书简印,作用正如其上之字——护封。而这更牵扯到印章的功能问题。
  印章自发明以来主要功能有两个:一为持信,另一为封检。《尔雅·释名》:“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汉以前无纸,西汉虽开始出现纸张,但一直到东汉,非平常可用,故当时书之于简牍,书好后用一块名“检”的木块封在上面。检两侧有绳槽,以绳绕在其中。检上还有一木槽,绳打好结后即置于槽中,然后填泥进去,用印盖于泥上,这就是封泥,功用颇类似于西方的火漆。封禅的函检用水银和金,称为金泥,皇帝玉玺用武都紫泥,官、私印用青泥。由先秦到汉末,玺印在封检这一功用上一直以封泥的面目出现。
  晋以后纸张开始盛行,人们的信也写于纸上,封好之后在封口处贴一白纸,然后上钤一印,以示封好。后来更是直接把印钤于封口处,现在留存的很多中式古封都是如此。
  护封的印文,秦汉时期一直为官印或名印。到了汉魏之际,开始出现一种专门的书简印,如“某某启事”“某某言疏”等;甚至有作长篇韵语的,如“某某私记,宜身置前,迫事无闲,唯君自发,印信封完”;也有简略作“封完”“白记”等。这种印一直延续到民国,各代都有使用。
  参考文献:
  [1]诸葛明.方寸之间尽显天地——印章史话[J].东方艺术,2005(12).
  [2]黄建华.我国古代的印章[J].四川文物,1997(2).
  [3]刘品三.漫谈中国画中的题款和印章[J],江西历史文物,1982(1).
  [4]叶一苇著.中国篆刻史[M].杭州:西泠印社,2000.
  [5]吴颐人著.篆刻五十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张振刚 成都市温江区博物馆
其他文献
南京市违建房发现400多块明城砖  6月初,南京市宁海路街道城管中队在查处鼓楼区祁家桥16号一处违建房时,发现一面墙夹杂大量带着铭文的砖块,经鉴定是南京城墙上的城砖。城管部门立即暂停拆除,并将该情况向文物部门汇报,经协调,南京市明城墙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了现场查看,确认是城墙砖。  黑河城史纪元提前近500年  黑龙江省黑河市政府批准的“黑河市自然与文明千里行”项目,日前在爱辉区西岗子镇西沟古城
期刊
【摘 要】古徽州环境优美,人杰地灵。不仅是徽商的发祥地,也是众多大家的宗亲故里。正因为有这样的地理和人文历史才孕育出了具有“徽州符号”的传世建筑。独特村落、祠堂、牌坊、庭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体系中的点点“璀璨的星光”。尤以古村落的结构、布局、功能、环境的协调和人文内涵为主要特色。宏村便是这些村落的代表之作。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 牛角村 人工水系 环保建筑  “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复合型载体,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湖北音乐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在陈展模式上跨出了单纯的乐器陈列,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形成了展演结合的陈展形式,让乐器陈列不再单一,让音乐告诉你乐器的故事。  【关键词】音乐博物馆 乐器陈列 展演结合  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音樂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加博列在一次名为
期刊
【摘 要】大地湾一期文化包含众多遗址,出土遗物颇丰,其中彩陶作为研究大地湾一期文化的重要遗物最具代表性。通过对典型遗址中典型彩陶的分析,可对大地湾一期文化有更深地了解。由文化与艺术可知其彩陶的形制、制作工艺、特点。由葬制与葬俗可知其彩陶的种类、所占比例,同时还能够分析当时的社会形态。  【关键词】史前彩陶 大地湾一期 文化与艺术 葬制与葬俗  一、概况  大地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甘
期刊
【摘 要】古代的铜镜具有无穷的魅力和独特的神韵,主要表现在背面的图案纹饰上。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唐代开始,铜镜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表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纹饰图样。这些纹饰题材大多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追求,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方面的诸多问题。这类铜镜也是最能吸引人们去鉴赏的一类铜镜,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故事镜。宋、辽、金时期的铜镜,虽然在铸造的精美程度上很少有超过汉唐铜镜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铜镜的使
期刊
【摘 要】太湖县博物馆馆藏一组宋代歙砚,器物精致,器形规整敦实,保存完好。三件歙砚在雕刻工艺、文化内涵、质地用途上完全与徽州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实用性、观赏性及收藏性三者合一的珍贵藏品。  【关键词】太湖 宋代 歙砚  “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这是宋代端明殿学士、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在偶拾一方歙砚后的感叹。古人蔡襄把歙砚比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足见歙砚所
期刊
【摘 要】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集中展示南京丰富的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场所,如何结合本馆特色传承中华民族的民俗非遗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民俗 传承 青少年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挖掘馆内特色,开展系列社教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南京城南的南浦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以甘熙宅第为馆址,是江南多进穿堂式建筑,俗称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博物馆讲解词编写的工作实际为例,从说明文的角度,对讲解词的文体类别、文章结构、说明方式、适用语言等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从中总结和探讨博物馆讲解词编写的特点、规律。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词;编写  群众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为观众开启一扇了解当地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其接待的观众来自天南海北,层次不一,年龄有别,他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体验博物馆之旅。提供讲解是博物馆对
期刊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我国五大水系之一的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见于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的寿州窑便坐落于此。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中晚期,兴于隋,盛于唐,渐衰于五代。其中心窑场主要位于淮南市东部的上窑镇境内,此地位于华东腹地,丘陵起伏,植被茂盛,瓷土蘊含丰富。丘陵西麓的高塘湖、窑河常年水量丰沛,向北注入淮河,古时的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寿州窑便是在这绵延四公里的山坡与河湖之间的狭长地带,利用当地特有的
期刊
【摘 要】宋代真州(今仪征)作为漕运咽喉,是朝廷江淮荆浙发运司治所。许元在任江淮荆浙发运判官十三年,为庆历名臣。1993年许元墓被发现,从墓中清理出一批精美的文房、茶具等随葬器物,有端砚、印盒、伊斯兰玻璃瓶、茶罐、茶匙、渣斗、鎏金铜带扣等。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风雅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许元 出土器物 士大夫 生活  1993年10月,江苏仪征化纤公司在建设白沙二村工程中,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