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坚形逸 砚国明珠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1987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太湖县博物馆馆藏一组宋代歙砚,器物精致,器形规整敦实,保存完好。三件歙砚在雕刻工艺、文化内涵、质地用途上完全与徽州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实用性、观赏性及收藏性三者合一的珍贵藏品。
  【关键词】太湖 宋代 歙砚
  “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这是宋代端明殿学士、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在偶拾一方歙砚后的感叹。古人蔡襄把歙砚比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足见歙砚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内涵。
  歙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古歙州,与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齐名。其石质坚韧、纹理细密,具有“呵气可研,发墨如油,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等品质,敲击可闻清越金属声。歙砚雕制始于唐代,在宋时得以空前发展。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可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程度之深。和端砚一样,历朝宦官贵族、文豪墨客竞相求砚,视如珍宝,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太湖县博物馆馆藏三件宋代歙砚,石质坚涩,色泽清纯,构思巧妙,器形浑厚敦实,是珍贵的歙砚精品。
  宋箕形歙砚(见图1),长14.5厘米,宽9.5厘米,高1.7厘米,重315.0克。砚整体为箕形状,上窄下宽,砚头呈斧钺状,平底,砚堂平坦。青灰色石质,鳅背纹理,砚外形线条流畅圆润。该箕形歙砚是仿照实物形状所造,端庄朴实,无任何雕刻纹饰图案,以实用为主。古代这种箕形砚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晋。北宋书画家米芾的《砚史》这样记载:“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还曰:“今人有收得右军砚,其制与晋图画同,斗狭四寸许,下阔六寸许,顶两纯皆绰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内之制……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象……其后至隋唐,工稍巧,头圆,身微瘦,下阔而足或圆为柱……至本朝(宋),变成穹高腰瘦、刃阔钺斧之状。”这里所说的凤凰池、箕象为同一形式的砚,这种砚的形式起源于晋朝,经过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发展为“穹高腰瘦、刃阔如斧钺之状”。箕形砚在唐以前大都留有三柱状足,呈三角形。宋初期三足箕形砚仍有制作。后因砚的造型发生改变,三足也随之消失,以砚平底或底部砚边着地。这种变化是宋代制砚人追求歙砚更加平稳实用的需要,也是审美意识发生改变的具体表现。
  宋箕形抄手歙砚(见图2),长14.1厘米,上宽7.2厘米,下宽7.8厘米,高2.8厘米,重361.0克。砚略呈长方体状,淌池,池面有一斜坡,砚底从一端镂空,两侧及前端雕边着地,砚堂过半向两侧呈弧状斜至墨池。石质青黑,内闪鳅背纹。砚外形线条圆润流畅,器形典雅,端庄朴实,无雕刻纹饰,简洁秀逸。抄手砚是宋歙砚中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之一,古称手抄砚或插手砚,功能实用性强。制作时将砚的底部掏空,打磨成斜坡式的空间,两侧及前端留有边沿衬底。和箕形砚相比,抄手砚既减轻了自身的重量,更便于手的抽提,灵活实用。宋早期的抄手砚多为梯形,上窄下阔,墨池与砚堂为一体呈斜坡状,砚的四侧边向内收敛,底部抄手的空间与砚堂的斜面坡实质为“内制外同”。其砚堂的形制和砚的外在形状是箕形砚的创新,是具功能性和工艺性的结合,我们称其为宋箕形抄手歙砚。
  宋蝉形歙砚(见图3),长13.6厘米,宽8.9厘米,厚2.5厘米,重740.0克。呈长方体状,青黑色歙石,面平,四周及砚心外一周削窄边。正面雕有砚堂与墨池,结合而成一轴对称蝉形图案。两墨池为蝉的“双眼”,圆润的双眼之间雕琢一小而尖的嘴相连。蝉眼后雕一椭圆形的砚堂盖,为蝉的“躯干”。砚堂内底以起伏的波浪纹内向收敛,转瞬向外扩张。蝉形砚砚池较深,石质坚润,砚石纹理依稀闪烁银星纹。砚外观线条规整,简朴大方。蝉形砚是宋歙砚制作过程中的特殊造型。蝉俗名“知了”,是一种昆虫。古雕砚者依蝉的形象,运用夸张、平面变形、取舍等工艺技巧,制作出蝉砚的形式。该蝉形砚取自一方上好的歙石精琢而成,形象逼真,独具匠心。据米芾的《砚史》载:“唐墓中间有得如莲叶,中凹两足,如凤池之制,甚薄,足或如栆也。”可见蝉砚在唐代就有制作,唐时的蝉砚有莲叶等纹饰衬托。宋代蝉砚逐渐无雕刻纹样,只是在规整歙石的正面雕出蝉形的砚堂与墨池。整体图案看则为虚,用则为实,虚实结合,蝉形砚是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完美工艺品。此砚原名为“宋长方形如意池活心歙砚”,笔者认为欠妥,单就文物的局部定义,缺乏对器物的整体认知性,不能全面承载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艺术价值。将“如意池”和镂空的“活心”合二为一,就如一只“蝉”的平面图像,形式上更加贴切、真实。就此而言,以“蝉形砚”相称比“如意池活心歙砚”的称谓更加具有包容性。
  古代,砚不仅是文房四宝之一,也是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们的珍爱之物,因此,制砚者对砚的材质、造型、工艺等要求甚高。对上述馆藏三件歙砚精品,笔者有以下三点思索共享,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首先,三件歙砚材质相同,器形偏小,实用性强。两件砚石为青色,一件为鳝鱼黄色。石内均无裂痕、杂质、石筋。沾水抚摸,手感细润。手指轻磕,声音清脆如铜音。歙砚石材取自徽州地区龙尾石,属片页状板岩。石的侧面硬度大,雕琢不易。制砚者往往依石的平面层切取,加上龙尾石自然分割多呈直线条状,且宽面平整,适合雕长方形体。宋人多以砚“方整为贵、浑朴为佳”,此三件砚侧视方正感较强,实则皆有变,各砚的正面和反面、前面和后面在尺寸上略不同,呈正面大反面小或前面小后面大。三件歙砚长宽数值相比较接近,形状合理,适合成人手掌托举。使用时放置沉稳,磨墨轻便,容易清洗。箕形砚和抄手砚的砚堂、砚池看似连体,实际分工各异,又相得益彰。堂心微凹便于磨墨,砚池和堂心呈弧形自然过渡。蝉形砚两墨池深而广,一池可蓄多墨,一池可注清水,便于调释墨的浓度。
  其次,三件歙砚无任何雕刻纹饰,简练大方,都是素砚。歙砚以其造型丰富、形式多样被古今文人所爱。制砚者雕以什么样图案,用什么雕刻手法,取决于砚石的材质。本文所述三件歙砚,其龙尾石的侧面硬度强,制砚者依照生活中的实物(动物)形象在石的正(反)两面进行雕琢打磨,给人一种直观的物状图案。除此之外无任何的雕刻纹饰,我们认为这三件歙砚可称为素砚。直观其物,无不渗透出一种朴实的美,适合人们对实用与审美的要求。我们的祖先十分讲究砚的清洗,“宁可三日不洗脸,不可一日不洗砚”。三件歙砚在雕琢的工艺上始终保持润畅奔放的效果,没有繁琐的雕刻纹饰,更方便洁净,赏用稳妥,不伤手,不易脫手。
  最后,三件歙砚的形式表现、雕刻技艺与徽州地区“三雕”有一脉相承之处,风格俊逸,质感精细,是徽文化艺术风格的再现。制砚者常以某个主题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人生追求境界等。如《砚史》“有如凤字两足者”,凤有龙凤呈祥、飞黄腾达、财源广进之意,表达了宋代文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蝉在宋代文化中是具有灵性的动物,能蜕变重生,隐含神圣、清高之意。制砚人用简易直观的镂空“蝉”图样来表达自己不与他人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感悟。古人还用蝉的“一鸣惊人”方式进行自我激励,表达了科举中第的祝愿等。总之,箕形砚、抄手砚、蝉形砚的创作主题思想不外乎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是古代文人墨客高雅情趣志向的流露。
  宋代“苏黄米蔡”时期,学风昌盛,书院林立。古徽州私学盛行,崇儒重教,程朱理学得到广泛传播,浓厚的学术氛围造就了很多的贤才名家。文人雅士、诗人、画家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也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寄托于朝夕相伴的砚石中,以此感叹人生,借物寓情,这在更多徽州歙砚上得以体现。也因此我们认为歙砚有其独特的徽派文化底蕴,是徽州文化的产物。
  纵观这三件馆藏的宋代歙砚,浑厚朴实,是集实用性、观赏性及收藏性三者合一的珍贵藏品,其独特的徽派文韵,历经沧桑魅力依旧。三件宋砚曾参加2012年安徽博物院新馆“文房四宝”主题展,获得主办方一致赞赏。歙砚不仅仅是书房里的文具,其功能背后所隐藏更多元化的文化内涵、时代观念等值得我们去剖析,这也是“让文物活起来”思想要求的具体所在。
  (作者单位:太湖县博物馆)
其他文献
【摘 要】傅山的草书书法是否为应酬作品,不应将具体的交易者的行为笼统称之为应酬,也不能将之作为评判傅山存世草书水准不高的依据。傅山的草书作品应为其真实水准的体现,这从傅山的哲学与美学主张及其性格本质可得出,因此我们评判鉴赏傅山的草书作品艺术水准应更加客观、辩证,这有利于理解傅山多种书法风格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也能更好地评判存世的傅山作品是否真的出自其本人之手。  【关键词】傅山 明末政治思潮 清初文
期刊
佳士得香港2017春拍总成交24.5亿港元  经过6天16场拍卖,佳士得2017香港春季拍卖6月1日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圆满落幕,成交总额高达24.5亿港元(3.16亿美元)。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女士表示:“佳士得本季春拍表现强劲,并创造了不同品类的数项世界纪录。春拍周期间,共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积极参与竞拍,其中新客户接近买家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北京荣宝2017年春拍斩获7.75亿元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带特殊信息的铜镜图片和实物为研究对象,分析铜镜图片和实物上遗留的铸造痕迹,提出了“纹饰雕版制范及技术进化论”“青铜镜进化树根图”,阐述了战末至宋早期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的演变。  【关键词】铜镜 纹饰 雕版制范 铸造  北宋早期青铜镜逐渐消失,伴随的纹饰制作技术也相继失传。因后世及之前无详细的文字资料记录,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成为千年之谜。笔者查阅近几十年来专家、学者关于西汉至北宋早期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廊坊博物馆为例,基于对地域文化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之间关系分析,从地域文化视角,并结合廊坊地域文化分析,探索具有廊坊地域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 博物馆 文创产品 开发研究  一、基本概念  (一)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含物质和精神特质的区域范围内,有着区域性特色的文化内涵,包括所在地方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独有的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
期刊
【摘 要】赣榆秦代置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境内保存有大量的墓葬、遗址、碑刻等文化遗存。盐仓城遗址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城遗址,对研究赣榆历史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考古证实新石器晚期盐仓城附近已有人类活动,并在汉代建立起完善的城防系统。汉以后,盐仓城逐渐没落,约在宋代时彻底被废弃。在数千年社会变迁之中,盐仓城兴起与衰落,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古城遗址资源也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思考
期刊
南京市违建房发现400多块明城砖  6月初,南京市宁海路街道城管中队在查处鼓楼区祁家桥16号一处违建房时,发现一面墙夹杂大量带着铭文的砖块,经鉴定是南京城墙上的城砖。城管部门立即暂停拆除,并将该情况向文物部门汇报,经协调,南京市明城墙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了现场查看,确认是城墙砖。  黑河城史纪元提前近500年  黑龙江省黑河市政府批准的“黑河市自然与文明千里行”项目,日前在爱辉区西岗子镇西沟古城
期刊
【摘 要】古徽州环境优美,人杰地灵。不仅是徽商的发祥地,也是众多大家的宗亲故里。正因为有这样的地理和人文历史才孕育出了具有“徽州符号”的传世建筑。独特村落、祠堂、牌坊、庭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体系中的点点“璀璨的星光”。尤以古村落的结构、布局、功能、环境的协调和人文内涵为主要特色。宏村便是这些村落的代表之作。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 牛角村 人工水系 环保建筑  “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复合型载体,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湖北音乐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在陈展模式上跨出了单纯的乐器陈列,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形成了展演结合的陈展形式,让乐器陈列不再单一,让音乐告诉你乐器的故事。  【关键词】音乐博物馆 乐器陈列 展演结合  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音樂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加博列在一次名为
期刊
【摘 要】大地湾一期文化包含众多遗址,出土遗物颇丰,其中彩陶作为研究大地湾一期文化的重要遗物最具代表性。通过对典型遗址中典型彩陶的分析,可对大地湾一期文化有更深地了解。由文化与艺术可知其彩陶的形制、制作工艺、特点。由葬制与葬俗可知其彩陶的种类、所占比例,同时还能够分析当时的社会形态。  【关键词】史前彩陶 大地湾一期 文化与艺术 葬制与葬俗  一、概况  大地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甘
期刊
【摘 要】古代的铜镜具有无穷的魅力和独特的神韵,主要表现在背面的图案纹饰上。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唐代开始,铜镜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表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纹饰图样。这些纹饰题材大多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追求,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方面的诸多问题。这类铜镜也是最能吸引人们去鉴赏的一类铜镜,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故事镜。宋、辽、金时期的铜镜,虽然在铸造的精美程度上很少有超过汉唐铜镜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铜镜的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