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中国彩陶的艺术浪潮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地湾一期文化包含众多遗址,出土遗物颇丰,其中彩陶作为研究大地湾一期文化的重要遗物最具代表性。通过对典型遗址中典型彩陶的分析,可对大地湾一期文化有更深地了解。由文化与艺术可知其彩陶的形制、制作工艺、特点。由葬制与葬俗可知其彩陶的种类、所占比例,同时还能够分析当时的社会形态。
  【关键词】史前彩陶 大地湾一期 文化与艺术 葬制与葬俗
  一、概况
  大地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处于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与缓山坡地带,总面积110万平方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距今约为7000~7300年[1]。秦安大地湾遗址以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渊源早、技术水平高、分布面积广、面貌保存好而备受考古界关注。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在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后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1982年,在秦安县文化馆的配合下,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先后进行了5次发掘。根据底层堆积物和出土器物,该遗存性质从上至下分属常山下层遗存、仰韶文化晚期、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早期。仰韶文化早期即大地湾一期文化,发掘面积1.2万平方米,共清理房址226座,灰坑328个,墓葬76座,窑址33座,壕沟6条,出土遗物7700余件[2]。1984年为保护F901和整个遗址,发掘暂告结束,1995年9月到10月,为解决仰韶壕沟走向问题,又进行了3次补充发掘。前后8次发掘,发现不同时期的房址240座,灰坑或窖穴325个,墓葬65座,出土器物8300余件。
  大地湾一期文化属于前仰韶文化时期,遗址主要分布于沟谷地带,多为二级阶地,遗迹分散,属于该期遗址的还有天水西山坪[3]、华县老官台[4]、元君庙[5]、临潼白家[6]、渭南白庙[7]、商县紫荆[8]等。房址4座,灰坑17个,墓葬15座,出土陶器403件,包括三足钵、三足罐等200多件彩陶,是中国迄今发现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作为中国彩陶的滥觞,研究大地湾一期遗址的彩陶,对于进一步了解一期文化意义重大。由大地湾一期的文化与艺术,可知彩陶的形制、制作工艺、特点,由葬制及葬俗可知彩陶的器物种类、所占比例,同时还能够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
  二、标题与艺术
  (一)彩陶特征
  大地灣一期遗址陶器以夹砂红、红褐陶为主,以圆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为组合。口沿外涂红带彩纹,一般内彩带较窄为0.4~0.6厘米,外彩带较宽一般为2~3厘米,个别为4厘米。彩陶器形主要为大量钵型器和少量圈足器,按照功能可细分为居住址遗物和随葬品遗物。
  居住址遗物主要包括房址和灰坑中所出的器物,其中生活用具可细分为炊器、食器、水器三大类。炊器有罐形鼎、盆形鼎、钵形鼎,食器有圆底盆、圆底钵、桶装深腹罐、圈足碗等,水器有壶、杯等。以圆底器为多,其次为三足器,还有少量的平底器和圈足器[9]。器表纹饰以较为规整的交错细绳纹为大宗,红色彩陶和素面陶次之,竖线或斜向的细绳纹少见,附加堆纹见于少数罐形器的颈部。生产工具主要为陶纺轮,还有少量陶模、网坠、陶刀等,多为夹砂红陶。此外还有陶塑、陶饰品、彩陶符号陶片、陶饼等,多为泥制红褐陶。
  随葬品遗物据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两大类。由于大地湾一期遗址中墓葬较少,随葬品数量远低于居住址所出的遗物,故而彩陶发现数量较少,并未发现彩陶装饰品。生活用具器物类的陶质、陶色、纹饰与居住址所出彩陶基本相同。生产用具仅有陶纺轮,多为夹砂红陶。
  (二)由彩陶特征分析其制作工艺
  仔细观察大地湾一期遗址所出的彩陶可知,彩陶陶质以夹砂陶占绝大多数,泥质陶极少。从陶片分层和发现的陶模推断,此时的彩陶制作工艺尚处在较为原始阶段,主要使用泥片贴敷法[10]。制陶的原料为粘性较强的红土,夹砂陶由夹细砂的胎心和泥质内外表层构成,两种泥料间隔使用。胎心处于内表层和外表层之间,所含砂粒数量较多,粗细较为均匀,系人为搀入。内外表陶质以夹砂陶占绝大多数,泥质陶较少;夹砂陶的分层现象是间隔使用夹砂、泥质两种泥料逐层贴敷的结果;器身用内模敷泥法成型,整齐的交错绳纹是用绕绳圆棍滚压而成;器物的内壁呈黑色,是窑外渗碳所致。关于大地湾一期彩陶的制作工艺,李文杰等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制陶工艺研究》一文中,通过观察实物与模拟实验两种方法来揭示大地湾一期的制陶工艺。在模拟试验中成功地将彩陶制作工艺复原,笔者总结为以下七点:制作模具,配制泥料,计算含水量,敷泥,施加纹饰,施彩,入窑烧制。若器物为带足器(多为三足),则应在施彩前为器物安足。
  三、葬制与葬俗
  大地湾文化时期,人们的信仰与习俗已经形成,但因当时人口较少,定居生活还未十分稳固,导致遗址规模小、文化层较薄。从已发掘的大地湾一期遗址来看,大地湾人已有自己的氏族公共墓地,并与居住区聚居相连,规模不大,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宗教信仰和埋葬习俗。墓葬为单人葬,且多为仰身直肢葬,已经出现随葬品多寡的区别[11]。
  大地湾时期处于发展中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口逐渐增多,大地湾人在自己的活动区域内不断探索,除进行采集、渔猎外,特别是进一步发展了农业,从彩陶的种类和数量上可见一斑。农业的发展使大地湾人的生活有了相对稳定可靠的保证,同时促进了定居生活的稳固。
  四、大地湾一期彩陶的重要地位
  距今7000多年前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发现,确凿无疑地表明甘肃是中华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最具代表性的彩陶,为探讨彩陶的起源提供了一批科学资料。它上开中原仰韶文化之先河,下启陇佑马家窑、齐家文化之滥觞,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线索和原生面貌具有重要的价值[12]。
  第一,大地湾一期的“内模敷泥法”制陶方式,丰富了我国最早的制陶工艺方法,它与长江流域同时期的河姆渡、万年仙人洞等遗址发现的“泥片贴筑法”制陶方式并存,略晚于桂林甑皮岩遗址第二层(距今9000年左右)的“挤压成型法”制陶方式[13]。   第二,大地湾一期的红色彩陶及彩绘符号的出现,为仰韶文化的彩陶和标记符号找到了借鉴的源头。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带有彩绘符号的陶片,归纳起来有十余种,可能为纪实符号,也可能是最古老原始的文字。它们中有类似水波纹状,有类似植物状,有直线和曲线相交的,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的彩绘符号为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第三,强有力地推翻了安特生彩陶“西来说”。在大地湾一期遗址中发现彩陶200余件,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一批彩陶。这一时期的紫红色彩陶,图案虽不太完整,却将中国彩陶制作的时间上推了一千年,并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证明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为中国彩陶的起源地[14]。这时的彩陶纹饰一般是在圆底钵和三足钵的口沿外绘一圈红色宽带,虽然纹样简单,但同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和中亚地区在时间上相近,这就推翻了安特生的彩陶“西来说”。中国彩陶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渭河流域,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充分说明了大地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
  五、结语
  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一,作為中国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简要介绍了大地湾一期遗址及文化,梳理了发掘过程,总结了彩陶类型及制作工艺、特点,揭示了社会经济形态等,展示了大地湾一期彩陶的魅力及重要地位。但对于大地湾文化的命名问题,学界仍存在争议,对大地湾一期文化与大地湾仰韶早期文化的连续性及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关系问题仍未搞清,这些问题有待更新的研究成果来解释。
  参考文献:
  [1][11]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2][1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张朋川,郎树德.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至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3(11).
  [4][6]王仁湘,王吉怀.甘肃省天水市西山坪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8(05).
  [5]张忠培.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学报,1980(03).
  [7]王仁湘,吴耀利,吴加安.陕西临潼白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11).
  [8]张瑞苓,高强.临潼白家和渭南白庙遗址的调查[J].考古,1983(03).
  [9]张宏彦.1982年商县紫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文博,1987(03).
  [12]郎树德.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和初步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2(05).
  [13]张力刚.试论大地湾遗址在中国史前考古上的六大之最[J].丝绸之路,2014(18).
  [14]程晓钟.大地湾考古相关问题研究[J].华夏考古,2009(03).
其他文献
【摘 要】葛洪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家、炼丹家、医药学家,在医学、药学等方面取得了影响世界的重要成就。葛洪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景区内,主要由观众体验互动展区、葛洪生平事迹、青蒿素研发、鲍姑故事专题展区、葛洪医馆等部分组成,该馆充分运用展品、重要的文献资料、先进艺术手段和声光电设备等新科技成果,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得到较大提高。2016年9月4日,葛洪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受到国家
期刊
【摘 要】中国历代收藏都以皇家为主,皇宫是古书画收藏的重心。从北宋开始,民间私人书画收藏渐入炽盛,世家大族、文人士大夫、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寺院僧侣等皆参与其中,更有书画鉴藏论著及私家刻帖在此时出现。米芾所著《书史》《画史》作为北宋时期私人书画收藏鉴赏、辨别真伪优劣的学问著作,对后世皇室与私人在书画收藏鉴赏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以北宋时代私人书画收藏家米芾的书画鉴藏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米芾在中国
期刊
【摘 要】傅山的草书书法是否为应酬作品,不应将具体的交易者的行为笼统称之为应酬,也不能将之作为评判傅山存世草书水准不高的依据。傅山的草书作品应为其真实水准的体现,这从傅山的哲学与美学主张及其性格本质可得出,因此我们评判鉴赏傅山的草书作品艺术水准应更加客观、辩证,这有利于理解傅山多种书法风格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也能更好地评判存世的傅山作品是否真的出自其本人之手。  【关键词】傅山 明末政治思潮 清初文
期刊
佳士得香港2017春拍总成交24.5亿港元  经过6天16场拍卖,佳士得2017香港春季拍卖6月1日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圆满落幕,成交总额高达24.5亿港元(3.16亿美元)。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女士表示:“佳士得本季春拍表现强劲,并创造了不同品类的数项世界纪录。春拍周期间,共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积极参与竞拍,其中新客户接近买家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北京荣宝2017年春拍斩获7.75亿元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带特殊信息的铜镜图片和实物为研究对象,分析铜镜图片和实物上遗留的铸造痕迹,提出了“纹饰雕版制范及技术进化论”“青铜镜进化树根图”,阐述了战末至宋早期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的演变。  【关键词】铜镜 纹饰 雕版制范 铸造  北宋早期青铜镜逐渐消失,伴随的纹饰制作技术也相继失传。因后世及之前无详细的文字资料记录,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成为千年之谜。笔者查阅近几十年来专家、学者关于西汉至北宋早期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廊坊博物馆为例,基于对地域文化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之间关系分析,从地域文化视角,并结合廊坊地域文化分析,探索具有廊坊地域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 博物馆 文创产品 开发研究  一、基本概念  (一)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含物质和精神特质的区域范围内,有着区域性特色的文化内涵,包括所在地方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独有的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
期刊
【摘 要】赣榆秦代置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境内保存有大量的墓葬、遗址、碑刻等文化遗存。盐仓城遗址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城遗址,对研究赣榆历史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考古证实新石器晚期盐仓城附近已有人类活动,并在汉代建立起完善的城防系统。汉以后,盐仓城逐渐没落,约在宋代时彻底被废弃。在数千年社会变迁之中,盐仓城兴起与衰落,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古城遗址资源也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思考
期刊
南京市违建房发现400多块明城砖  6月初,南京市宁海路街道城管中队在查处鼓楼区祁家桥16号一处违建房时,发现一面墙夹杂大量带着铭文的砖块,经鉴定是南京城墙上的城砖。城管部门立即暂停拆除,并将该情况向文物部门汇报,经协调,南京市明城墙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了现场查看,确认是城墙砖。  黑河城史纪元提前近500年  黑龙江省黑河市政府批准的“黑河市自然与文明千里行”项目,日前在爱辉区西岗子镇西沟古城
期刊
【摘 要】古徽州环境优美,人杰地灵。不仅是徽商的发祥地,也是众多大家的宗亲故里。正因为有这样的地理和人文历史才孕育出了具有“徽州符号”的传世建筑。独特村落、祠堂、牌坊、庭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体系中的点点“璀璨的星光”。尤以古村落的结构、布局、功能、环境的协调和人文内涵为主要特色。宏村便是这些村落的代表之作。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 牛角村 人工水系 环保建筑  “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复合型载体,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湖北音乐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在陈展模式上跨出了单纯的乐器陈列,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形成了展演结合的陈展形式,让乐器陈列不再单一,让音乐告诉你乐器的故事。  【关键词】音乐博物馆 乐器陈列 展演结合  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音樂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加博列在一次名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