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视角 激情的表达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12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金的异域题材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异国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追求。这些作品着眼于现实,饱蘸着激情,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扩大了现代文学的表现空间,是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巴金 异域题材 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异域题材小说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还没有哪个作家像他这样大量取材于异域,这不能不说是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其价值不可忽视。
  一 巴金异域题材小说创作的动因
  巴金的异域题材小说绝大部分是其早期创作的,而且除《海的梦》、《利娜》属中篇小说外,其余都是短篇,主要收在《复仇》、《光明》、《电椅》、《将军》、《神·鬼·人》、《发的故事》等集子中。那么,巴金创作这些异域题材小说的动因是什么呢?
  “文学的目的是要使人变得更好”,巴金非常推崇高尔基这句名言,他自己的创作也是始终坚持这个原则的。巴金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对封建制度的罪恶,尤其是这个腐朽制度对青年的摧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触,为了“寻找一个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他去了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作为各国革命党人庇护所的法国,潜心研究社会的出路。在痛苦的探索和孤寂的生活中,他将自己的“爱”和“恨”倾注于笔端,从而开始了小说的创作,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他不仅写中国人的生活、痛苦和斗争,也写异国人民的不幸和斗争。巴金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作家,他的情不是狭隘的个人情感,甚至也不仅仅是民族的忧患之情,而是全世界、全人类向往真善美,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情感。他为那些受压迫、受摧残的人民而呼喊,对旧社会、旧制度进行无情地鞭挞,为献身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者唱赞歌,他要鼓舞青年一代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一个作家在创作中选取何种题材以及从怎样的角度来表现这些题材,是受他的创作思想的制约和支配的。巴金异域小说在选材和主题表现上的独特性,突出地反映了他的创作思想。他既不着力描绘异域特有的风土人情,也不去搜罗趣闻轶事,因为他进行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人们消遣,更不是为了迎合一些人庸俗的口味和好奇心,相反,他要从那些外国人的生活和斗争中表现全人类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并从那里吸取斗争经验,鼓起人们为幸福自由而奋斗的勇气。正如他自己所说,“艺术算得什么?假如它不能够给多数人带来光明,假若它不能够打击黑暗”。这些异域题材的小说的创作动因,正是出自他对社会现实的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 巴金异域题材小说取材的特点
  1 描写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挣扎,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美好的生活理想
  巴金的创作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性的,在异国的生活使巴金对异域人民的生活和痛苦,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罪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巴金便以异域生活为背景,着力描写了“人们失去青春、活动、自由、爱情以后的悲哀”。如《复仇》、《哑了的三角琴》等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形象,挖掘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愤怒,热情地歌颂了他们的“复仇”精神;在《不幸的人》、《初恋》、《洛伯尔先生》等篇中,巴金从恋爱婚姻的角度,表现了人间的血泪和苦难,控诉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和黑暗的现实;《爱的摧残》则通过一场爱情的波折表现了应该追求高洁美好爱情的主题;《房东太太》、《丁香花下》、《暮园》等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法国人民带来的无法弥补的灾难和痛苦,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
  这些作品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向读者揭示了人生价值、爱和尊严的惨遭蹂躏,反映了“人类普遍的悲哀”,从而激起人们对现有一切邪恶力量和内心不利因素的反抗,并激发人们反观自我,追寻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热情与自觉性。
  2 描写民粹派及其革命者的斗争生活,鼓舞人们的斗志
  巴金从探索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道路出发,研读了许多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的传记和克鲁泡特金等人的无政府主义的著作,而且受到了他周围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影响。这些革命者的自我献身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他觉得这种精神对于变革黑暗社会是非常需要的。因此,他怀着无限的敬佩之情,在文学作品中对他们进行了赞美。中篇小说《利娜》便是这样一部出色的作品。它像屠格涅夫的《在门槛上》一样,描绘了一位为理想而献身的女革命者形象,所不同的是:一个用的是小说,一个用的是散文诗。巴金的小说不仅赞美了女革命者的献身精神,还以坦诚、亲切、娓娓动听的书信体语言揭示了这个天真活泼的少女成长为一个革命者的过程,因此,这篇作品就更形象、更真切、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对于当时的中国青年认识社会、反抗黑暗现实也是很有启发性和鼓动性的。《海的梦》是巴金作为童话来写的中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塑造了一个为争取奴隶解放而献身革命的妇女里娜的形象,她甘愿放弃自己的优裕生活,为了奴隶的解放同贵族家庭决裂,在多次被捕与放逐中,她依然走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在《电椅》中,作者通过对樊塞蒂临刑前几天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这位无政府主义者对于信仰的坚定执着和对于生活的无限留恋,对平凡而无知的人们的奉献与宽恕,以及对黑暗的时代和社会的强烈憎恨和反抗。这些描写既是樊塞蒂的心理抒写,也是作者巴金的心理感受:
  “现在我们并不是白活的了。这就是我们的胜利,我们一生决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宽容、正义和人们互相了解的事,像现在我们因为这偶然的事情做出来的。我们的言语,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痛苦一算得什么……”。
  这段话生动地刻画出为忠于信仰而牺牲的殉道者那高贵而自由的灵魂。
  这些作品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巴金以他那独特的文笔和情感进行着革命的鼓动,使读者觉醒,产生一种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3 描写法国革命史,作为中国革命的借鉴
   “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巴金根据自己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写了三篇小说:《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庇尔的秘密》,挖掘了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这三位法国革命领袖的性格特点,说明了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也就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马拉忠心耿耿,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富于牺牲精神,因此虽然为贵族少女哥代所杀,但他的形象在人民心中是永存的;而丹东,虽然曾经和人民站在一起,但由于他的革命动机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和野心,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结果只有怀着空虚悲哀的心去接受死刑;罗伯斯庇尔虽然廉洁公正,但在人民啼饥号寒时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以杀戮激起人民的怨怒,最终也被送上断头台。这里写的虽然是百数十年的历史,然而他所宣扬和批判的内容,却都是直接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写三篇小说,将百数十年前的旧事重提,既非‘替古人担忧’,亦非‘借酒浇愁’。一言以蔽之,不敢忘历史的教训而已”。
  从这些异域小说的取材来看,有人生的苦难与挣扎,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更有鼓舞人前进的力量。读着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高尔基《草原故事》中勇敢的丹柯,在无边的黑暗与痛苦中,掏出自己的心,点燃它,为人们引路。
  三 巴金异域题材小说的艺术特色
  巴金从来不曾把刻意追求形式和技巧等艺术方面的完美作为文学创作的目标,在他那里,生活与艺术是合二为一的。
  “我不是一个艺术家,我只是把写作当作我的生活一部分。我在写作中所走的路径和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径是相同的。我的生活里充满了种种的矛盾,爱与憎的冲突,思想和行为的冲突,理智和感情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些织成了一个网,掩盖了我的全部生活,全部作品。我的生活是一个苦痛的挣扎,我的作品也是的。我时常说我的作品里混合了我的血和泪,这并不是一句谎话。我完全不是一个艺术家,因为我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我不能够冷静地像一个细心的工匠那样用珠宝来装饰我的作品”。
  他是用饱蘸着自己的血和泪的笔,把痛苦融进自已的作品中,向不平的世界发出灵魂的呼号。强烈的抒情性,不仅是巴金创作风格的鲜明标志,也是巴金作品的艺术生命之所在。这种抒情性,在他早期取材于异域的作品中,有着独特的表现。
  1 现实主义的描写中蕴涵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纵观巴金异域题材的小说创作,不难看出它是基于现实主义的。从主题内容来看,作者渴望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从素材来看,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巴金往往通过剧烈的夸张变形,赋予人物以非常强烈的性格主旋律,给其外貌也打上极端的痕迹,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海的梦》中的里娜简直就是怒海中复仇女神的化身。巴金抓住狂热的力量、勇猛的气势、无休止的运动这一共性,把怒海与反抗者的形象进行超自然的组合,塑造出了非凡的复仇女性里娜的形象。在这些异域题材小说中,巴金以浓重的笔墨,忠实地描绘着时代的图画,同时又满怀激情,点燃起心中的渴望,让它在作品中燃烧,因而在这些异域题材小说中,又蕴涵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他的《利娜》、《爱的摧残》、《洛伯尔先生》等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这种特色。诅咒黑暗,追求人间的爱,追求理想中的英雄,巴金异域题材小说便是这样一组既充满现实感又富于理想色彩的抒情曲。
  2 独特的人物心理刻画
  在这些异域题材的小说中,巴金不追求情节的大起大落、跌宕跳跃、离奇曲折,而常常以感情的“透视”揭示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开掘人物的心灵悲剧为重心。但他并不是一般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过程,而是择其最恸人的心境,用自白串连起来,造成一种荡气回肠的力量,积成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意境,把人物心中最隐密、最难以名状的感情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这些取材于异域的作品,作家主要是采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手法及书信体来创作的。这种叙述角度及描写方位不仅能透视人物的心灵,而且能喷射作家自己强烈的爱憎,把真实性和倾向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些作品有的像涓涓细流,亲切地、娓娓地倾诉着自己感情,如《利娜》;有的像燃烧的愤怒与希望之火,宣泄着自己的爱憎,如《海的梦》。正是通过这种手法,巴金把人物同时也是作家自己的痛苦、悲哀、纯洁、善良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强烈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感染读者的最佳效果。正如曹禺所言:
  “巴金把很深的感情渗透在文章里面。他的感情不是冲击你,而是渗透你,一直渗透到你心中。”
  3 饱蘸着真情的语言
  把自己最大的真诚,用饱含着血和泪的文字表达出来,是巴金文学语言的基本格调。他不重文字的雕镂,而是像抒情诗人那样,重视和强调语言的抒情色彩。这些异域题材小说的语言就是这样,质朴细腻,清新明快而又热情洋溢。如用书信体写成的《利娜》,那一封封倾诉自己爱和恨的信,那么亲切自然,缠绵细腻,如春蚕吐丝;而谈到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罪恶,又是那么悲愤深沉,似怒海波涛;而谈到他们所进行的斗争时,则又那么慷慨激昂,充满希望与热情。这些充满激情的优美文字,使他的作品构成了诗一般的意境,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进入他的境界,与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哭,一同笑。
  巴金的异域题材小说创作,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异国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追求,扩大了现代文学的表现空间,开阔了作家和读者的视野,沟通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感情。这些着眼于现实、饱蘸着激情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异域题材小说,为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并影响了同代及后代作家的文学创作。
  
   参考文献:
   [1] 巴金:《巴金选集·后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巴金:《巴金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 巴金:《巴金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 巴金:《家·激流总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 曹禺:《曹禺全集》(第五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勾焕茹,女,1964—,河北沧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总政歌剧团根据李英儒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创作的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以新的视角演绎的红色经典。该剧以冀中古城抗日斗争为背景,成功塑造了杨晓东、金环、银环和杨母等抗日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唱响了民族精神的颂歌。  关键词:歌剧 红色经典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古城下,颓墙边,手捧着爷爷送的红色小说,当代女大学生
期刊
摘要 社会意识状态的多元化形式为艺术的装饰性审美构成研究提供了条件,消费文化的节律、时尚文化的靡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组、网络文化的虚拟与表白、信息时代的理性与观念等等,诸多的全球化语汇成为美学革新再建构的依据,时代审美意识在潜在的主体诡辩中阐述社会美学思路的革新,多元意识状态要求审美意识新的诠释和明确艺术的个性身份,在新的语汇空间中表现后现代艺术美学对传统文化因素的解构和重申。当代装饰性艺术审美
期刊
摘要 20世纪初的中国绘画,在“西化”以求“现代化”的语境中,与西方重艺术形式的现代派绘画保持同步才是合乎逻辑的,但艺术形式在中国20世纪初的绘画美学中却一直缺席。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儒家“文以载道”的美学思想让美学负有启蒙与改革的重托;其二是因为中国20世纪初绘画美学理论研究者缺乏一定的艺术实践。直到20世纪末,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  关键词:艺术形式 绘画美学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被称为民歌王国中之“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歌,必须要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才能流传到现在。但凡得以流传到现在的历史传说歌,应该说都是近现代开始创作问世并流传的;传唱的时间如果太为久远,再好的民间歌谣也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传说歌是这样,中国别的许多民歌也是如此。  关键词:广为传唱 经久不衰 精品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在渝西民间歌谣这个歌的王国中,历史传说歌是不折
期刊
摘要 人物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造型观一直是围绕“形”和“神”展开的。写其“形”是为了传其“神”,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古代画家的人物画创作,历代画家对于“传神”问题的重视,至今仍然是中国画论和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探讨的核心问题。传神论使中国画论提升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非但没有弃“形”求“神”的意思,反而丰富了内涵。新时代的中国人物画家需要通过更多的艺术实践不断去总结和完善它。  关键词:中国
期刊
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  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  ——摩罗   人生之“出走”和“回归”  这部小说仍然保持着刘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用不同时代的两段故事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时代的普通人的命运,讲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由此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问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  
期刊
摘要宁夏回族作家石舒清关涉死亡主题的小说文本以对丧葬习俗的细致描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对死亡的平和叙述展示了其所属民族特有的生死观、以对死亡的记录为契机反观破译了生存本相。  关键词:石舒清 死亡 习俗 平和 生存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死亡作为生物学意义的一个标志与人类史并行,没有一个确定的起点;作为精神现象学意义的一个论题与文化史相伴,也没有一个预定的终点。它
期刊
摘要 北京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著名文化古都,其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代表性与地域性,本文通过对北京近现代城市建筑的研究,阐述了北京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并对近几年来北京城市建筑产生的某些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要求。  关键词:北京 城市建筑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北京作为一个有着3000年建成历史与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城市,
期刊
摘要阎连科是那种走出乡土又返回乡土的作家。他逃离了乡土又回望乡土,远离了苦难又咀嚼苦难,在乡土的回望、审视和回归中凸现了浓浓的乡土情结。表现在其乡村小说创作上,阎连科不仅描绘了故土的山川景物和自然环境,审视、批判乡土文明中愚昧落后的一面,还抒写了乡民们苦难的生存境况和顽强的精神力量,于乡土民间日常生活之中去发现农民生存的艰辛和韧性,发掘乡村生命价值存在的独特本质,从而实现了对乡土的皈依和回归。  
期刊
摘要余华通过运用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语词和有效的陌生化手法,使他的先锋小说体现出非凡的魅力。其意象化语言的运用加强了其作品叙述语言的感染力,使之在审美意象的传达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体验。  关键词:余华 先锋小说 意象化语言 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先锋小说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小说界刮起了一股旋风,它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引起了文坛的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