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余华先锋小说中意象化语言的运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zha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华通过运用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语词和有效的陌生化手法,使他的先锋小说体现出非凡的魅力。其意象化语言的运用加强了其作品叙述语言的感染力,使之在审美意象的传达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体验。
  关键词:余华 先锋小说 意象化语言 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先锋小说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小说界刮起了一股旋风,它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在一大批先锋作家中,余华无疑是“最能体现先锋小说的先锋地位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风格独异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具有极大的原创性,无论是在叙事方式的探索上,还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他都以迥异于传统的写作模式和美学风格而使先锋小说对传统的反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余华的前期先锋创作看似把文学创作消解为独特的叙事,但实际上冷漠的叙事基调背后却有着丰富的意象呈现,他对语言进行意象化的处理可谓得心应手。
  一 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意象化语言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表现力是有局限性的,苏珊·朗格说过,“主观世界呈现出来的无数形式以及那无限多变的感性生活,都是无法用语言符号加以描写或论述的,然而它们却可以在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中呈现出来。”这种直观呈现不直接作用于眼睛,而需读者通过感受作者构筑审美意象的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储存在自己头脑中的表象,才能熔铸出新的审美意象,以获得相当的审美愉悦。
  余华很重视艺术作品中的这种视觉特性,他曾经认为音乐中都有色彩,“色彩能耳听,声音能目见”,这说明视觉的冲击能加深欣赏者的感受。他赞赏马拉美的诗歌,“马拉美似乎证实了一个道理,一个男人一旦精通了色彩,那么无论是写作还是调情,都会所向披靡。”所以,尽管余华多次强调他关注的是叙事本身,但他却使叙事语言承载了丰富的审美意象,使他的文字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常常选择运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语词来呈现头脑中的丰富意象,极大地刺激了读者的感官体验,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余华的前期先锋创作着力于表达某种象征意蕴,在精心编织的哲理寓言中,在表达某种观念或哲理时,余华并不假以概念化的语言,而是通过意象的呈现使之自然流露出来。精确的叙事把一个个审美意象贯串起来,使整个故事如画面般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刚满十八岁的“我”独自去体验外面世界的生活。作品在简洁的叙述中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司机和抢苹果人的一系列行动,随着叙述的进行,意象也逐渐清晰起来。余华对感觉世界存在意义的探寻与展示不是概念化的,而是意象化的。这种创作境界如同康德所言:“审美意象是和理性观念相对称的”,“在具象化的当中使它们达到理性的最高度,显示得那么完满,以致使得自然本身相形见绌。”
  在作品整篇哲理寓言的构筑中,余华还常常喜欢在具体的场景叙述中运用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语言,以使意象的展现更加丰满。如:
  “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这时有一丝阳光来到了裤管上,那一点跳跃的光亮看上去像一只金色的跳蚤。
  于是看到刚才离开的茅屋出现了与红日一般的颜色。红色的火焰贴着茅屋在晨风里翩翩起舞。”
  即便是简单的事件过程也仍然有毫不逊色的意象展现,如:
   “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
  台下的人像水一样流上台来,完成了控诉之后又从另一端流了下去。”
  在表现声音时,他也要通过视觉意象来展示,通过这种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其他各种感觉笼括和沟通起来,使读者的体验更加丰富而立体。
  “女人尖利的声音刺激了我张开的耳朵,为什么女人的声音要和针一样锋利,在明亮的空中一道一道闪烁,如同我眼睛上面的青草,摇摇晃晃地刺向了天空。
  于是女人尖利的声音像沸水一样跳跃起来,……她滔滔不绝,就像是石片在水面上滑过去激起一连串的波浪。……”
  第一个片段将“女人的声音”即听觉上的感受和视觉上的感受“针”的意象并置,还凸显出那如在眼前的“一道一道闪烁”,使读者对这一种尖锐有更强的感受。而第二个片段则用沸水这个意象来凸显出声音的跳跃,一连串的波浪又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那滔滔不绝跳跃而出的景象。
  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余华,常常以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功能,这些修辞手法把要说明的形态或动作形象地呈现出来,非常贴切自然且新奇而多彩,使意象画面产生令人惊奇的视觉效果。所以说,余华既是在叙事,更是在组织丰富的意象,这些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语言使他的先锋小说读来并不艰涩,反而非常形象。
  二 陌生化效果中的意象化语言运用
  余华作品中的视觉冲击力的获得离不开其陌生化手法的运用。面对习惯化了的大量日常语言,余华经常实验性地使用陌生化的手法,使意象承载的感受与惯常的感受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对,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说: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
  余华应该是深谙其道的,他曾在《虚伪的形式》中说他“寻找新语言的企图,都只是为了向朋友和读者展示一个不被重复的世界”。余华正是这样一个想要唤起人们新鲜而独特感受的作家。他的文学叙述语言在极力突破惯有的思维方式时达到了独特的陌生化效果。
  在他的前期小说中,陌生化的语言运用随处可见。并且他极力恢复事物的本真形态,而使事物的展现方式与人们的惯常认识完全背道而驰。比如展现鲜血流出意象的语言:
  “动脉里的血“哗”地一片涌了出来,像是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我仰脸躺在那里,我的鲜血往四周爬去。我的鲜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我死了。”
  “鲜血此刻畅流而下了,不一会儿工夫整个嘴唇和下巴都染得通红,胸膛上出现了无数歪曲交叉的血流,有几道流到了头发上,顺着发丝爬行而下,然后滴在水泥地上,像溅开来的火星。”
  “他俯下身去察看,发现血是从脑袋里流出来的,流在地上像一朵花似地在慢吞吞开放着。”
  “一棵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溅开来的火星”,这些并不常见的用来形容鲜血的意象让读者感到既新鲜又贴切。“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则把鲜血流出来的严重性及人们看到时应有的恐惧涂抹得异常随意,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并置从而引起强烈的惊异。流出来的血像花一样慢吞吞地开放更加突出地把恐惧的感情稀释了。余华的暴力美学在此展现无余,让人惊讶不已。在《古典爱情》中,他把被利刀捅过的伤口比作一朵盛开的桃花,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在他甚为欣赏的卡夫卡的小说中出现过,卡夫卡在《乡村医生》中,把患者的伤口描写得像玫瑰花。对于此类现象余华有这样的体会:
  “无论是川端康成还是卡夫卡,他们都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作家。他们的感受都是纯粹个人化的,他们感受的惊人之处也在于此。”
  可见,余华崇尚这种纯粹个人化的体验,也就是与众不同的不被重复的感受。
  在余华的文学叙述中,有些陌生化处理是基于对人物独特的处境与感受的考虑而进行的。比如在《一九八六年》中,有很多处表现了疯子的心境,其意象完全来自疯子当下的处境与感受。
  “一大片金色的阳光猛然刺来,让他头晕眼花,……于是他看到了一颗辉煌的头颅,正在喷射着鲜血。……
  所以水泥路显得苍白无力,像一根新鲜的白骨横躺在那里。……他看到每隔不远就有两颗人头悬挂着,这些人头已经流尽了鲜血,也成了苍白。但他仔细瞧后,又觉得这些人头仿佛是路灯。他知道当四周黑暗起来后,它们会突然闪亮,那时候里面又充满流动的鲜血了。”
  这里出现的一些意象都是疯子眼中的物象。因为他对酷刑情有独钟,甚至在自己身上实践这些刑罚,因此,在疯子眼中,事物与鲜血和人骨有了联系,太阳变成了“头颅”,阳光变成了“鲜血”,水泥路也变成了“新鲜的白骨”,“路灯”则是“人头”。这一切不是一般读者惯常的思维和体验方式能一下子适应的,但作为疯子的感受又显得那样的自然而然,这样,读者因陌生而震惊不禁进一步寻味和思索,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了。
  余华对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还表现在将一些终极性的体验状态以熟悉的感知方式来描绘,并通过一连串的意象来展现。请看《现实一种》中关于老太太死去时的独特体验的描写:
  “而同时她又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局部地死去。她明显地觉得脚趾头是最先死去的,然后是整双脚,接着又伸延到腿上。她感到脚的死去像冰雪一样无声无息。死亡在她腹部逗留了片刻,以后就像潮水一样涌过了腰际,涌过腰际后死亡就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这时她感到双手离她远去了,脑袋仿佛正被一条小狗一口一口咬去。最后只剩下心脏了,可死亡已经包围了心脏,像是无数蚂蚁似的从四周爬向心脏。她觉得心脏有些痒滋滋的。”
  “死亡”这一终极体验,被作者描述得细致入微,形象感极强。“死亡”像“潮水”涌过,“死亡”像“蚂蚁”爬来,作者通过语言不光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刺激,而且融入了其他感受和体验。余华是一个擅长以不露痕迹的陌生化手法表现感受与体验的作家,他对语言的运用是如此得心应手。
  三 结论
  余华先锋小说中意象的独特呈现离不开他个人的语言探索。在他的小说中,视觉冲击力的语言,精炼的语句及其不同寻常的意象展现方式,给读者以新鲜而奇特的感受。传统的意象展现大多是通过描写性的语言、表意性的措辞来实现,而余华则通过简练流畅的叙事语言把意象很好地展现了出来。作为叙事的成分出现的意象,与叙述话语紧密结合,融于一体,在看似简单的句式中,没有被过多的描述,这使意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拓展了读者的自由想象空间,使之能在这种想象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正如康德所说:
  “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它从属于某一概念,但由于想象力的自由运用,它又丰富多样,很难找出它所表现的是某一确定的概念。这样,在思想上就增加了许多不可名言的东西,感性再使认识能力生动活泼起来,语言也就不仅是一种文字,而是与精神(灵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余华的创作实践很好地表明了先锋性的叙事语言通过意象化的处理是如此适合展示灵魂深处的思想,又能如此合适地展示一个不被重复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 [美]苏珊·朗格,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 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5]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作品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余华:《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余华作品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余华:《鲜血梅花》,《余华作品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8] 余华:《往事与刑罚》,《余华作品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9] 余华:《祖先》,《余华作品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 [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方珊:《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1] 余华:《虚伪的作品》,《余华作品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 余华:《死亡叙述》,《余华作品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 余华:《一九八六年》,《余华作品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 余华:《现实一种》,《余华作品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 余华:《古典爱情》,《余华作品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 余华:《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余华作品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马晶,女,1980—,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理论,工作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来源于生活,恐怖片亦不例外,而恐怖电影则更像潘多拉魔盒,搜集人们的恐怖情结,再利用恐怖元素进行加工,将人们脑海中的恐怖意念予以展示。那么,恐怖片中究竟是运用哪些元素塑造恐怖氛围,制造紧张气息使观众精神高度紧张从而实现惊吓目的的呢?本文将恐怖元素分门别类,逐次予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恐怖片 黑暗 幽闭  中图分类号:J97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序言    恐怖片作为电影的一个
期刊
摘要 总政歌剧团根据李英儒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创作的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以新的视角演绎的红色经典。该剧以冀中古城抗日斗争为背景,成功塑造了杨晓东、金环、银环和杨母等抗日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唱响了民族精神的颂歌。  关键词:歌剧 红色经典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古城下,颓墙边,手捧着爷爷送的红色小说,当代女大学生
期刊
摘要 社会意识状态的多元化形式为艺术的装饰性审美构成研究提供了条件,消费文化的节律、时尚文化的靡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组、网络文化的虚拟与表白、信息时代的理性与观念等等,诸多的全球化语汇成为美学革新再建构的依据,时代审美意识在潜在的主体诡辩中阐述社会美学思路的革新,多元意识状态要求审美意识新的诠释和明确艺术的个性身份,在新的语汇空间中表现后现代艺术美学对传统文化因素的解构和重申。当代装饰性艺术审美
期刊
摘要 20世纪初的中国绘画,在“西化”以求“现代化”的语境中,与西方重艺术形式的现代派绘画保持同步才是合乎逻辑的,但艺术形式在中国20世纪初的绘画美学中却一直缺席。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儒家“文以载道”的美学思想让美学负有启蒙与改革的重托;其二是因为中国20世纪初绘画美学理论研究者缺乏一定的艺术实践。直到20世纪末,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  关键词:艺术形式 绘画美学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被称为民歌王国中之“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歌,必须要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才能流传到现在。但凡得以流传到现在的历史传说歌,应该说都是近现代开始创作问世并流传的;传唱的时间如果太为久远,再好的民间歌谣也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传说歌是这样,中国别的许多民歌也是如此。  关键词:广为传唱 经久不衰 精品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在渝西民间歌谣这个歌的王国中,历史传说歌是不折
期刊
摘要 人物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造型观一直是围绕“形”和“神”展开的。写其“形”是为了传其“神”,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古代画家的人物画创作,历代画家对于“传神”问题的重视,至今仍然是中国画论和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探讨的核心问题。传神论使中国画论提升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非但没有弃“形”求“神”的意思,反而丰富了内涵。新时代的中国人物画家需要通过更多的艺术实践不断去总结和完善它。  关键词:中国
期刊
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  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  ——摩罗   人生之“出走”和“回归”  这部小说仍然保持着刘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用不同时代的两段故事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时代的普通人的命运,讲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由此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问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  
期刊
摘要宁夏回族作家石舒清关涉死亡主题的小说文本以对丧葬习俗的细致描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对死亡的平和叙述展示了其所属民族特有的生死观、以对死亡的记录为契机反观破译了生存本相。  关键词:石舒清 死亡 习俗 平和 生存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死亡作为生物学意义的一个标志与人类史并行,没有一个确定的起点;作为精神现象学意义的一个论题与文化史相伴,也没有一个预定的终点。它
期刊
摘要 北京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著名文化古都,其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代表性与地域性,本文通过对北京近现代城市建筑的研究,阐述了北京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并对近几年来北京城市建筑产生的某些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要求。  关键词:北京 城市建筑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北京作为一个有着3000年建成历史与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城市,
期刊
摘要阎连科是那种走出乡土又返回乡土的作家。他逃离了乡土又回望乡土,远离了苦难又咀嚼苦难,在乡土的回望、审视和回归中凸现了浓浓的乡土情结。表现在其乡村小说创作上,阎连科不仅描绘了故土的山川景物和自然环境,审视、批判乡土文明中愚昧落后的一面,还抒写了乡民们苦难的生存境况和顽强的精神力量,于乡土民间日常生活之中去发现农民生存的艰辛和韧性,发掘乡村生命价值存在的独特本质,从而实现了对乡土的皈依和回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