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中的生死之旅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goalu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宁夏回族作家石舒清关涉死亡主题的小说文本以对丧葬习俗的细致描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对死亡的平和叙述展示了其所属民族特有的生死观、以对死亡的记录为契机反观破译了生存本相。
  关键词:石舒清 死亡 习俗 平和 生存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死亡作为生物学意义的一个标志与人类史并行,没有一个确定的起点;作为精神现象学意义的一个论题与文化史相伴,也没有一个预定的终点。它是一个生物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精神与心理现象,构成了哲学与艺术的永恒母题。”宁夏回族作家石舒清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对死亡主题的展开与诠释,它们传达着作者的生死观与价值观,凝结着作者深沉的终极关怀。阅读这些小说文本,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同于其它死亡主题叙事的独特之处,值得关注和探讨。
  一 丧葬习俗的细致描写
  如果说生与死是生命的两大极端,那么丧葬仪式就是当之无愧的终极礼仪,它“充满着人类对生命的思考和幻想,饱含着人类对自身最终归宿的关怀,蕴藉着人们在迷雾中的徘徊和探索”。在石舒清言说死亡主题的一些文本中,作者将大量笔墨投注于对丧葬仪式的细致描摹之上,但可以肯定地说,其初衷并非是对神秘色彩与氛围的刻意营造与追求,而是作家身处其中的生存与生活的特殊性使然,他希望通过对仪式的展示体现所属民族的深层价值结构、特有思维方式以及对生命与人生的诸多理解。
  短篇小说《红花绿叶》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叫李秀花的农村女人的葬礼经过,有几处需要提及:
  其一,亡人未埋躺在灵房之时,送葬的人“不时有人进来掀开白布的一角看亡人的脸,然后又默默地出去。”作者随即补充解释:
  “这一看实际上是很厉害的,亡人的脸是亡人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面镜子,关乎亡人一生的毁誉。若是亡人的脸清癯黄亮,像秋叶一样,大家就以为他(她)一生是洁净的,归宿也是好的;若是黑漆漆一团,像火烧过一样,那实在是禁止不了大家在后面议论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葬礼是对一个人生命的丈量,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回民族用这种方式进行着丈量与总结。
  其二,亡人的娘家人“扶老携幼,声势浩大”地赶来,亡人的丈夫、儿子和本坊的阿訇慎重恭敬地迎接,双方都派出代表给对方一个“交代”,为亡人“平平顺顺一辈子归了真”感到欣慰,为之间可能有过的磕磕绊绊争争吵吵求得原谅,宣布两家几十年亲戚的圆满。“在回族,一个人的亡故事件,就会把两个家再次联姻起来,就像当初联姻一样;不仅仅是两家,也把四邻八坊的人联结了起来。”这是对于亡人的“交代”,也是联系族群关系的方式。
  其三,为亡人站完了“者那则”,念完了经将埋之时,亡人的儿子恳切地向跪在坟间的人道“色俩目”,询问自己的母亲是否还有未还的钱帐,以便完成母亲心愿,“让老人家干干净净轻轻松松回去”。因为伊斯兰教经典里说,老人无常后,遗留的帐债由后辈偿还。这里的问答换回了亡者和生者两方的宁静。
  独特的葬礼不只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于命运的求索,也贯通着人类对于死者与生者的普遍性期求。对丧葬仪式的吸纳描摹相应地赋予了石舒清关涉死亡主题的小说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文化含量,使其获得了经得起时间磨洗的持久生命力。
  二 死亡叙述的坦然平和
  石舒清短篇小说《疙瘩山》中的主人公苏菲修士小姚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出家后,在兰州、平凉、西海固等地守拱北,无常时三十八岁。作者是这样记叙他无常的经过的:
  “小姚是个话不多的人,别人说话时总是静静地笑着听,但是突然间他轻轻按了一下额头。客人们还在顾自说话。小姚说,哎呀对不住了,我得上炕躺一躺……他躺了片刻,就说,不行了,你们两个谁给我念讨白吧,我说色俩目请你们了……回族归真前都要请阿訇为自己念讨白,以求示来得无染,去得明白。那两个人慌了手脚。小姚又说了一个色俩目,说,赶紧赶紧,小心来不及了。毕竟小姚一直是站拱北的人,总有些与常人不同吧,就给他念讨白。一个人在地上跪着,一个跪在炕头念,小姚自己也默念着。讨白刚念完,小姚就无常了。”
  很难想象如此素朴而波澜不惊的语言是在讲述一次死亡。信仰克服了身心的虚弱与困窘,赋予了持久的自若与镇定,提升了芜杂的人性,升华了短暂的生命,“生”与“死”在此摆脱了紧张的对立而呈现出亲切的依存,对死亡的超越悄然完成于安宁与纯净之中。
  石舒清对死亡的叙述整体呈现一种舒缓与淡然,而其中所塑人物对待死亡也多为无畏与泰然,我们无需心生质疑或不解,可以猜想,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作者和人物所属民族对于死亡的特殊理解,源于民族文化营造的整体氛围,源于宗教信仰给予的抚慰和承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认为人的寿命是真主认定的。“真主是惟一真实存在,人的灵魂是真主留在人体内的影子。所谓生,寄也,托体于尘世;所谓死,回复于永恒境界。所以,穆斯林认为,死亡只是躯体的消逝,精魂的升华,即返本还原,‘复命归真’之始。”将人的去世称为“归真”,意即“回归真主”。穆斯林追求“两世吉庆”,只要现世敬畏、克己、坚守善功、努力劳作,就能接近真主,使灵魂进入天园。这种入世主义保障了穆斯林的现世生活,也克服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超越死亡、沟通生死是世界所有民族所有人群从童年时期就开始追逐的梦想。尽管垂死时的最后放手实际上在生命存在的时候就已经发生,其形式表现为有限的能力迫使我们必须不断舍弃许多东西,但人们还是畏惧死亡,畏惧随着生命结束而来的对于一切的彻底丧失。面对生与死、终结与存续、有限与无限,人类只有求助于文化。儒家讲究在精神境界沟通生死,创业垂统、成仁成义,将道德生命置于生理生命之上。道家秉持“死而不亡”,倡导“生死齐一”,认为处于人与自然、生与死混沌原始的状态之下,人只有生存的本能,“死”只是在没有了生命和形体后复返“元气”。而少数民族选择了宗教信仰。费尔巴哈曾说,倘若世上没有死亡这一回事,那就没有宗教。宗教是由人的死亡事实触发的精神活动形式,生死问题是宗教关注的焦点,也是宗教沉思的机缘和根本母题。当科学为生命设置了一个可见的终点时,宗教却只把死亡视为生命变化生存状态的一个转折,视为生命的一个新的起点,它在匆匆人世之后给个体灵魂构筑了永恒的无限时空。宗教信仰参与构建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死亡文化。或许在死亡问题上,神秘主义是有效的。因为对于死亡本身和死后的世界皆非也远非人类个体的感觉和理性所能体验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类对死及死后世界的理解将永远也达不到纯科学知识的水平”。对于那个非实物的超验世界,我们亦须有超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与之相对应。或许我们排斥宗教,但我们不能排斥对生命的沉思和敬畏,如马丽华所言:
  “我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对于冥冥之中所指示的崇高和无限从来保持着一份敬畏和向往,对于所有宗教所提示的美好之物保持着一份欣赏甚至激赏。”
  徜徉于石舒清小说对死亡的款款诉说,我们只需带着这份宗教式的情感体悟品味。
  三 生存人生的反观审视
  孔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然而从古至今,生而有思的人类从未放弃过在自己理性知解的范围内叩问关乎死亡的永恒秘密。与其说“未知生,焉知死”,不如说“未知死,焉知生”。当人们真正形成了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和观念以后,才能确定自己对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理解。“生死互渗”的实存以及对提升人生品质的追求客观上要求我们“先行到死”、“向死而生”,“把对死亡的认识转化为人之生活过程与生命进程的动力,将死亡观转化成规划人生的资源和促进人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因此,对死亡的探讨应该是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感念和关怀。中国文坛存在许多将死亡作为描写对象和思考对象的篇什,有将死亡作为一面镜子反照人的历史和道德活动,从而凸显训诫和引导意义的作品;也有强调死亡的无价值、无意义的神秘性,对其自始至终保持纯审美的冷酷性和客观性叙述的作品。而石舒清的死亡叙事更多的则是超脱了对死亡的政治化伦理化渲染,将死亡还原给生命本身,以记录死亡为契机破译生存本相,领悟表达对“生”之认知。
  在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中以全票通过的石舒清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评委们给予的评价是:“‘死亡’在浓厚的宗教背景中得到了关照,心灵在生存之外获得安放”,可谓中肯到位。作品中,为女人送葬之后置身于坟院的马子善老人,望着匆匆离去的人们的脚印,清楚地知道终有一天大家都不免要把自己留在这里,深深感到应该在这里多走走多看看,“这里才是家”。所以当耳畔隐约响起唤他归去的苍老的声音时,他只是“诚恳地点着头”。然而这份对死亡的平静与顺从中不乏对现实的拒斥与逃避,笼罩着对生存的倦怠与焦虑:他“喜欢坟头很少,大家相互珍惜着经历永恒的时间”,认为坟头一多就会像外面一样勾心斗角,争争吵吵。尽管他明白“躲在坟院深处是不好的,毕竟自己还活着”,可又觉得“盲目地到尘世上去就更不好。去干什么呢?”同时,他的精神寻求也不乏世俗的伤感,担心“草率地一死,让人埋到一个窄狭处”。但是家中用于搭救妻子亡灵的老黄牛面对死亡时的选择给了他发现提升自己的机缘。在即将被宰杀的前三天,牛就不吃不喝了,它“宁静端庄地站在那里,像一个穿越了时空明澈了一切的老人。它依然在不缓不疾,津津有味地反刍着,它平静淡泊的目光像是看见了什么,又像是什么也无意看。”据老人的经验,“牛这样的生命是大牲,如果举念端正,把牛能用到好路上,那么,这头牛在献出自己的生命之前,会在饮它的清水里看到与自己有关的那把刀子,自此就不吃不喝了”,“为的是让自己有一个清洁的内里,然后清清洁洁地归去”。马子善老人震撼了:这么了不起的一个生命竟能如此韬光养晦,在人的役使下度过艰辛的一生,最终还能以博大宽容的胸怀携带使命去拯救苦海中受难的亡灵,它确实“可以凭着它不改的忠厚和善良堂而皇之地走进一切巨大的宫殿之门,驻入群星后面的天庭”。揣着满满的感动不可自抑地哭了许久之后,老人感到自己像激流那样平缓了下来,竟有了大病初愈那样伤感而美好的心境。因为他在老牛高贵的精神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求索的默契,在老牛身上看到了隐藏的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明晰的反思和了悟:一如既往地执着于坚忍与善良,坚定于自己的信仰,珍惜有限和美丽的生,亦无惧于死。他心里因之有了一种驱之不散的肃穆。“只要他一闭眼,在他内部的视野里,就有一盆清得让人像涟漪那样微微战栗的水,在这水里,慢慢就会生出一把世所罕见的刀子,在清水的深处像一种暗藏的秘密那样不断地向你闪悠着银光。”属于马子善老人的这把“清水里的刀子”会成为他以后生活的指引与依傍,使他远离对于现世曾经的退缩与迷惘,即便依然会存在苦难、孤独和悲凉。最终,当他从硕大的牛头上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一张颜面如生的死者的脸”时,一场心灵的关于“生”与“死”的洗礼在高潮归于结束。
  上述三点是我们对石舒清创作中死亡叙事的印象点击,在平和冷静的叙述中记录死亡,展示母族习俗,探询生之奥秘,阅读石舒清死亡主题的小说,临近不同的生死之境,求知不同的生死之道,可谓文学审美中难得的生死之旅。
  
   参考文献:
   [1] 颜翔林:《死亡美学》,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2] 彭书麟等:《西部审美文化寻踪》,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白草:《诗意的内涵——对几个短篇小说的印象描述》,《朔方》,2001年第8期。
   [4] 郑晓江:《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 马丽华:《当我长久地感到困惑难当》,《苦难旅程:藏传佛教人生风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马梅萍:《世界末的晨曦——2001年回族文学创作与研究述评》,《回族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期。
  
   作者简介:吕豪爽,女,1979—,河南驻马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阅读〈资本论〉》是法国学者阿尔都塞的代表作品。阿氏在该著作中提出了试图透过文本达到深层理解的征候阅读法,并通过这种阅读方法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思想进行了独特的解读,提出了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理解,并用结构主义的多元决定论为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史观辩护。本文试图从对《阅读〈资本论〉》的理解出发,把握阿尔都塞思想的大体脉络和核心思想,并给予可能的评价。  关键词:征候阅读法 物质资料生产方
期刊
摘要 李维桢仕途坎坷,外放为地方官长达几十年,迁调频繁却升迁缓慢,屡遭弹劾而辞官归田。他怨而不怒,始终能保持一种自适心态,以平和之心面对仕途中的种种挫折,以包容之心广交布衣山人,在宦海浮沉及专心著述、优游山林之间寻找适意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李维桢 仕途坎坷 山人 自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号翼轩,自称角陵里人、大泌山人,湖北京
期刊
摘要 电视剧《乡村爱情》最致命的缺憾是缺乏艺术的美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多的丑陋人物形象破坏了艺术的美感;二是夸张滑稽的语言破坏了艺术的美感。丧失了艺术美感,也就丧失了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乡村爱情 美感 丑陋形象 搞笑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电视剧《乡村爱情》分两部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但是,高收视率不等同于高质量。事实上,《乡村爱情》有
期刊
摘要 电影来源于生活,恐怖片亦不例外,而恐怖电影则更像潘多拉魔盒,搜集人们的恐怖情结,再利用恐怖元素进行加工,将人们脑海中的恐怖意念予以展示。那么,恐怖片中究竟是运用哪些元素塑造恐怖氛围,制造紧张气息使观众精神高度紧张从而实现惊吓目的的呢?本文将恐怖元素分门别类,逐次予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恐怖片 黑暗 幽闭  中图分类号:J97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序言    恐怖片作为电影的一个
期刊
摘要 总政歌剧团根据李英儒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创作的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以新的视角演绎的红色经典。该剧以冀中古城抗日斗争为背景,成功塑造了杨晓东、金环、银环和杨母等抗日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唱响了民族精神的颂歌。  关键词:歌剧 红色经典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古城下,颓墙边,手捧着爷爷送的红色小说,当代女大学生
期刊
摘要 社会意识状态的多元化形式为艺术的装饰性审美构成研究提供了条件,消费文化的节律、时尚文化的靡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组、网络文化的虚拟与表白、信息时代的理性与观念等等,诸多的全球化语汇成为美学革新再建构的依据,时代审美意识在潜在的主体诡辩中阐述社会美学思路的革新,多元意识状态要求审美意识新的诠释和明确艺术的个性身份,在新的语汇空间中表现后现代艺术美学对传统文化因素的解构和重申。当代装饰性艺术审美
期刊
摘要 20世纪初的中国绘画,在“西化”以求“现代化”的语境中,与西方重艺术形式的现代派绘画保持同步才是合乎逻辑的,但艺术形式在中国20世纪初的绘画美学中却一直缺席。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儒家“文以载道”的美学思想让美学负有启蒙与改革的重托;其二是因为中国20世纪初绘画美学理论研究者缺乏一定的艺术实践。直到20世纪末,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  关键词:艺术形式 绘画美学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被称为民歌王国中之“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歌,必须要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才能流传到现在。但凡得以流传到现在的历史传说歌,应该说都是近现代开始创作问世并流传的;传唱的时间如果太为久远,再好的民间歌谣也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传说歌是这样,中国别的许多民歌也是如此。  关键词:广为传唱 经久不衰 精品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在渝西民间歌谣这个歌的王国中,历史传说歌是不折
期刊
摘要 人物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造型观一直是围绕“形”和“神”展开的。写其“形”是为了传其“神”,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古代画家的人物画创作,历代画家对于“传神”问题的重视,至今仍然是中国画论和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探讨的核心问题。传神论使中国画论提升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非但没有弃“形”求“神”的意思,反而丰富了内涵。新时代的中国人物画家需要通过更多的艺术实践不断去总结和完善它。  关键词:中国
期刊
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  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  ——摩罗   人生之“出走”和“回归”  这部小说仍然保持着刘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用不同时代的两段故事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时代的普通人的命运,讲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由此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问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