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静觅心

来源 :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ao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在苍茫的旷野里,突兀而起的山脊绵延远去,黝黑的山岩散发出苍凉的气息,述说着不能抚摸的恒久而坚硬的历史。天空上一只苍鹰伸展硕大的羽翼,平缓地滑下,又昂扬地腾起,一声尖厉的啸叫令四野瞬时一片肃杀。山谷里枯荣杂陈的小草,柔弱而固执地仰头倾听,渴望天籁之音予鄙陋的卑微以抚慰。大地,虫鸣嘈杂,歌舞喧嚣,却似乎没有一丝声息。静谧,像死亡一样席卷而来。一个巨大的黑洞,悄无声息地窥视这世间万物的兴衰轮替。我看见,我静静地行走在无边的苍茫间,一个无法辨识且飘忽不定的黑点,渐渐消失在无垠莽原的深处。
  2
  一位南非先哲说:“有时候,人们活着,是因为找不到死去的理由。”此番哲思,透视了人生的困厄——人们有时活着,竟是在一种无从寻得死去理由的窘境中挣扎。死很容易,活着才难,所以要为死觅得一个解释,使生得以坚守。所谓向死而生,既彰显人生充满理性的勇气,也升华人在面对自身生命存在脆弱性时的开悟与豁达。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其实,人生分明就是一出戏,无论谁来编剧,什么人来出演,其间上演过何等宏大或卑微的场景,戏的结局是早已给定的——死亡。正因为死是生命秩序中不可回避与更改的一环,我们才要毕生学习好好活着,在面对死亡的永恒沉寂时,静静回味那短暂的生的美好记忆。
  3
  生命是这个世界值得礼赞的存在。生命之美,是因为她所经历的那个有限长度里的起起落落,以及与之相因而生的悲喜交集。生命的珍贵,亦在于她固有的长度。难以想象,一个无限长度的生命会是何等恐怖。于是,对生命的珍惜就成了人一生的修行。那得有怎样的担当与秉持,才能扛得起生命与生俱来的精美与粗俗、诚实与谎言、勤劳与懒惰、雄起与沉沦。于是,高贵与卑微的界限渐渐清晰起来。
  4
  我已經没有了为追逐新奇而远行的冲动。愈来愈希望独处,渴望一本书和一杯茶的陪伴。想要盘点自己的生命,安顿下那些应该安顿的事情。这些事刚刚发生,也就在年过五十这几年。安静,孤独,让灵魂抽离我的肉体,悬浮过头顶,在远远的高处,看一具行尸如何整理好在这世上的点点滴滴,把他一切的痕迹都掩藏起来,以免打扰后来者。渐渐地明白一些更本质的道理。原来,我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为自己早年的轻狂、渐生的自恃,感到深深的羞愧。
  5
  我无意中发现自己恐高的时候,还很年轻,并不以为意。总以为经的事多了,有了些可称之为阅历的东西,自然会对世间令人生畏的一切泰然处之。不承想,时光流逝,年岁渐长,恐高却越来越敏感,而且日益加剧。每当登临高处,便不由自主地眩晕,两腿发软,总有向下栽去的幻觉。如此经验多了,渐渐觉得,恐高未必是件坏事。它使我对高度心存恐惧,亦约束、迟滞了我登高的欲望和脚步。这世间的高度,供人仰望者居多,心怀敬畏方能释然。
  6
  影子对人的追随与离弃,时常带给我一种幻灭感。迎着前方的光走去,影子是跟随自己的,愈跟愈近,愈追愈短,直到踪迹全无。背光而行,影子是离我而去的,我不断向前,影子便急匆匆走向远处,愈来愈长,愈行愈远,终而模糊迷离。影子追随我,仿佛催促,令我恐惧。影子远离我,又若我的追逐,使我彷徨疲累。我突然悟到,人在影子里,最易迷失自己。
  7
  权力是这世间一头极富魔幻色彩的怪兽。权力源自众人的让渡,因一份契约成为公意认同的强制力(合法暴力)。权力自诞生就有一个神圣而圣洁的光环——为公众福祉而存在。初始因其伟岸而崇拜,继而感其庄严而向往,再惧其强势而畏葸。权力于人,是善恶一体的双重诱惑,既能助人以成就宏图远志,亦可陷人于万劫不复。那些背弃初衷倾覆于宦途的人,无一不是被权力蛊惑着心中私欲及恶念,备受煎熬与折磨,终而伤痕累累,丧魂落魄,以致不归。此皆因权力之难以驯服而致。谓之难,难在不忘初心,恪守正道,弘扬真理,光大正义。唯其难,更需心怀苍生,时刻警觉,不失清醒,不逢迎折腰,不惧邪失范。身在宦途,倘能秉持临渊、履冰之心,不为权力灼心伤情,待到淡离权杖,闲坐“苍烟落照间”,不发“谁伴明窗独坐”之慨叹,可谓做人为官之幸。
  8
  那年在北大,短修两月余。一日入夜,天上飘着零落的雨滴,我信步燕园葱郁的林间,沿着湿漉漉的小径,来到未名湖边。雨后的未名湖静谧安详,没有了往日熙攘的人流。环湖的灯光因湿气变成一团一团的光雾,倒映在湖面,在微风吹起的涟漪间闪烁着,好像恋人的低语,又似琴弦上散落的音符。驻足湖岸西北角的翻尾石鱼旁,凝神眺望对岸,一片黛色的夜空下,博雅塔静静伫立。虽然夜色朦胧,健朗的塔身却仿佛比平日里显得更加清晰,透着一股悠远空灵之气。远处的天空,闪着一片虚飘飘的灰白光亮,那是装满市井的霓虹借着水汽反射在空中的光晕,而裹挟在其中的所有虚无、浮华、暧昧和躁动,都被圣洁的燕园隔绝于外。
  9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王维的两句诗。静心品悟,宛若一缕明丽温情的光亮照进心底,令我对人生在世的晦暗陡然生了些许解悟。人生繁复无踪,行至穷途而见云起,新一番风景引人期待而不致沉沦,身临转机又可纵情梦想。即便如死亡这等无从遁逃的终极困局,不正是那超然物外之境,开启的是生命羽化、涅槃重生的灵魂远足。相较一息尚存的苟延残喘,死亡才是生命纯洁如洗、恒久如新的境界。正因为水穷之处就是云起之时,我才不要用脆弱屈辱的眼泪去无耻地涂抹人生的绚烂色彩。正因为坐看云起的潇洒与豁达,我才要挥洒人生的激情与豪迈。虽不存如诗人周涛那般“使时间怀孕,从而在历史上复印出自己的影像”的奢望,但也不枉人生宏大而神秘的时空里,有过自己情思幽远的那一次仰望。
  10
  远方总是充满诱惑的。远方的诱惑是直抵人心的,是因应精神期求的。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心的不安分,是因为对粗糙碎屑的现实和庸常寂寞的生活的不甘。更因为远方被云雨岚烟遮蔽的风景,总是激起心的想象,催生心的渴望,执着于发现与探究的远行。但是,远方究竟有什么?海子诗云:“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遥远本就令人向往,追梦的行旅不需要任何慰藉。一无所有,那是何等旷远而丰饶的境界,唯有它能够任心神驰骋。那天,海子在“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的西藏,在萨迦澄净寂寥的夜里遥望星空,不想沉睡,也不愿醒来。“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我凝神远方,孤独的忧伤盈心满怀。但那与我隔绝的遥远,却使我的跋涉更加步履铿锵,意气风发。我把现实踩在脚下,纵心驰翔远方,只为梦想不会褪色,亦为人生凛凛而歌。   11
  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道德感很强的人。他们或是靠金钱,或是凭权力,或是借着种种煞有介事的头衔,使自己戴上某种光环。他们娴熟地、不容置疑地、颇显激昂地吐出良心、道德、理想、原则、目标、牺牲、奉献一类庄严的词汇,仿佛射出的子弹,在人们耳边炸响,令那些渺小卑微的灵魂顿感羞耻,涕泪俱下地忏悔。我早前曾虔诚地崇拜过这样的人,如今我却很怀疑并警惕。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先生说,魏晋时如嵇康、阮籍“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而那些“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 。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但凡那些以德厚才高自居,自视甚高,自觉超凡,摆出所谓人生榜样、道德英雄的架势,惯于裁判世间是非,指点他人路向,满嘴唱着连自己都不信的空泛虚妄的高调,却总不闻其发自肺腑、重情重义的实话真言,亦难见其诚实正直、处事踏实的立身之举,此类人等,往往居庙堂却无视众生,处浮华即纵欲无度,陷困厄便尽失人伦。道德感太过强大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蔑视他人,甚至憎恶这个世界。人世间的不少坏事,多是这样的人干出来的。在他们优越强势的道德感面前,善良的人们往往被其头顶的光环所迷惑,身陷巫蛊却浑然不觉。
  12
  往常的日子,這个时候,早已是阳光满地、树影婆娑了。而今天,屋外仍是一片暗黑,像是透着些许微光的黑夜。看不清楚的窗外树林里面,一个人在吹萨克斯。旋律艰涩,乐句断断续续。我仔细辨认,是那首蒙古族曲调的《鸿雁》。听得出,他是一个初学者,吹得很吃力,乐音时高时低。这样的乐声,在这样一个天似穹庐的早晨,从朦朦胧胧的林间传来,显得怪诞,又有几分诡秘。这是一个有重度雾霾的早晨,气象沉郁,心境迷茫,想逃离,却没有方向。只能拉起夜幕,蜷缩躯体,毫无梦想地睡去,而且不想醒来。
  13
  我曾幸运地赶上过一个诗歌的时代。那时,痴迷地爱诗、读诗,跌跌撞撞的青春被诗歌燃烧,懵懵懂懂的时光被诗歌照亮。“我年轻,旺盛的精力像风在吼/我热情,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纪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这样的诗句抄满了笔记本。激情在心中涌动,两眼含泪眺望星空——那是一个被诗歌安顿的时代。如今身处眼花缭乱的物质时代,我疏离诗歌也已很久了,生活成了坚硬刻骨的现实,不觉疼痛,无关远方。“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布罗茨基说:“在某种历史时期,只有诗歌有能力处理现实,把它压缩成某种可把握的东西,某种在别的情况下难以被心灵保存的东西。”唐诺说:“生命太多事了这一言难尽,有时光是回想都会让人疲惫不堪,这里,诗如一阵清风吹过,也像汩汩的清浅流水,死亡变得很干净,很光亮透明。”物欲的现实日渐焦虑,喧嚣的人生伤痕累累,诗歌静静地守候在远处,等待我们心的讯息,怜惜而悲情。诗情温润。诗意绵长。诗歌不朽。
  14
  记忆是看护我们前行的期许,是时间擦肩而过时俯身我们耳边的一声低语——殷切而庄重。我们却总是嫌它太过沉重,视它为累赘、为弃于路边的荒草。我们一次又一次辜负它,任由无耻的遗忘把它荡涤得干干净净,继而狂吠着去拥抱未来。时间搀扶起满身伤痕的记忆,目送我们的背叛远去。我们真的很健忘,总是沉醉于当下的浮华,被一路的霓虹闪烁怂恿着心底的贪婪,把魂魄远远落在身后苍茫的荒野,却妄言我们还拥有未来。当我们的心田荒芜,再也长不出浪涌千重的稻菽,才幡然醒悟记忆告知的苦难,以及先人们遭逢灾难时的抗争,还有那淬火的信念,隔着悠远的时空吹响的澎湃号角。我们脚下的路很长,迈步向前时,别忘了把记忆打进行囊。记忆在,灯亮着。记忆灭,前路一片黑暗。
  15
  太久了,我似乎只习惯了抬头向上看,天空澄澈,阳光灿烂,以至偶尔低头时,眼前模糊,脚底虚软,一阵眩晕。应该检视自己了,免得如此情状频生,忽一日立足不稳,栽倒在一片黑暗的虚空里。这样想了,竟感觉心安了许多,在飘忽迷离的喧豗魅惑间,看到一些地上的、实在的、有意义的、能够行之久远的事情,心中渐渐生发一种笃定和从容。是的,我辜负自己的心太久了。我的眼睛虽然还有泪水溢出,但那已经沉淀了太多的尘污,失掉了生命本来的单纯与清澈。我从面前几行难以辨认方向的足印里挣脱,急切地俯身澄明的大地,让内心再次充盈那浩荡的恩德。“只有当深深隐藏在内部,如生命般的东西开始活动时,命运才会浮现出妖艳、会心的微笑。”(井上靖)我开始明白,该怎样低下自己虚妄的头颅,让大地静静抚慰我的卑微,为自己的心寻得怡然的安宁。
其他文献
达尼·拉费里埃 (Dany Laferrière),法兰西学术院院士。1953年生于海地太子港,在小戈阿沃度过童年。1976年,为逃离杜瓦利埃的独裁统治,他流亡到加拿大魁北克,在蒙特利尔从事媒体专栏写作。第一部小说《如何与黑人做爱而不觉得累》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并被搬上银幕。之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包括《情色》(1987)、《咖啡香》(1991)、《少女之味》(1992)、《缓慢偏移编年史》(1994
期刊
在除去那条让黑人三缄其口的封口布之际,你在期盼些什么?期盼他们赞美你吗?当他们再一次挺起那由你们父辈压弯的腰板之际,你还认为可以在他们眼里看到那种崇拜之情吗?黑人们站起身来并把目光投向了我们。我希望你们和我一样,会感觉到由这观看的目光所带来的震撼。白人在过去的三千年里享受了这种观看(seeing)而免于被观看(without being seen)的特权;白人眼中发出的光使每件事都脱离了其诞生的阴
期刊
默哈德维·沃尔马(1907-1987),是二十世纪早期印度阴影主义诗歌四大代表诗人之一 ,也是印度最负盛名的女诗人之一,在印地语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阴影主义文学思潮是1920年代末期到1940年代中期兴起于印度印地语诗歌领域的一股文学思潮,作为二十世纪早期最重要的文学思潮,它开启了印地语文学史上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传统。其主要诗歌作品集中收录在《雾》《光》《莲》《黄昏之歌》《灯焰》五部诗集中。 
期刊
我读李娟的文章,不由自主地会想到一些生活经验和经典文献。她的文章仿佛激活了我心底沉睡的一些角落,翻出一个新鲜的东西来,虽然这个新鲜的东西依然是旧的。比如说《深处的那些地方》,读起来有一种很深的满足感,好像我自己也亲临其境一样。  文章共有九节,看起来随意,实际上思想情感一以贯之,层层深入“深处的那些地方”。深处的那些地方全部都是“深处的风景”,几乎可以串起李娟现有的全部文字。文章一个片段接着一个片
期刊
角落大的地方  去年冬天,我在海南海棠湾见到李娟,她在一间五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面朝满园绿地植物生长的冬天,写写文字,画画速写,偶尔在附近泡泡温泉,再远一点儿便是去溜附近的海湾,看看海。我去看她的时候,正逢大雨,我在海边的木屋中避雨,听她在话筒那边遥远的声音,伴随着雨声簌簌,告诉我到她家的路上有海南最美的三角梅夹道相迎,彼时衣服已被大雨淋透的我,却因为她的话感到周身温暖。  无论东西南北,属地何方
期刊
童天遥,青年诗人。画画,翻译。著有诗集《小孤山》,翻译长篇童话《绿野仙踪》。信奉勇气。信奉美即道德,信奉爱无等差,信奉万物有灵,信奉自由胜于真理。  你仿佛什么也没有书写,也没有真正生活过,但你愿意谈论写作本身,谈论生命本身,从身体所经验的一切中出离。这是一个魔法中的现象世界。  你要如何关切这个世界,你能为它做点什么,若要这样谈论,是否写作本身已是关切,一种有关力与美的、潜在发生的关切,它并不常
期刊
纳姆沃尔·辛格(1927- ),印度现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印地语文学博士,曾任《文学批评》主编。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批评。主要著作有《阿伯布朗舍语在印地语发展中的贡献》(1952)、《现代文学的潮流》(1954)、《阴影主义》(1955)、《历史与文学评论》(1960)、《小说,新小说》(1964)、《诗歌的新榜样》(1968)、《探索另外的传说》(1977)、《争论与
期刊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道“光”为我们照亮了捷克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在此之前,中国读者中大概还很少有人知道他。这道“光”太强了,以至于我们阅读他时带着太高的期待。坦率地说,最初读他的詩,从艺术角度而言,我并没有太深的感受。在读过塞弗尔特的数百首诗后,我甚至觉得瑞典皇家学院所看重的他的那种“有生气的独创性”显得有些勉强,起码在我所看到的译诗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也许是隔着一种语言的缘故。也许
期刊
曼奴·彭达莉,当代印度印地语文坛著名女作家,也是印度文坛“新小说”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儿童文学等均有涉猎。其作品被译介为多种语言,受到广泛关注。彭达莉在作品中主要关注知识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以及印度知识女性的传统身份与个体权利的矛盾冲突等。她凭借女性独特的眼光和亲身感受,揭示了独立后印度中产阶级知识女性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她擅于在作品中客观地叙述故事,真实地把事物和人物际
期刊
维杰斯拉夫·奈兹瓦尔(1900—1958),捷克最具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捷克理论家卡·泰格创立的诗歌主义流派曾影响了无数捷克诗人。诗歌主义主张诗歌从禁欲主义和理性主义中解放出来,强调艺术想象和自由联想的重要性,要求诗人通过想象力的游戏表现生之欢乐和世界之美。重要诗集有《桥》《哑剧》《布拉格的雨和手指》等。  一周的颜色  星期天周身银光闪闪  缀着小喇叭的糖果摊为她编织花环  栅栏后面幼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