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想象生活,处处洋溢着生活的芳香。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作文有素材
学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然而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却“身在宝中不知宝”,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加留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可见,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春天可体验温暖的阳光,夏天可观察雷云雨电,秋天可嗅丹桂飘香,冬天可望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
教师还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如家乡的建设和变化,街市的热闹和繁华,家庭设施的添置,班级动态的剪影,做到每事必问,每问必得。
因此,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到广阔的自然园林中去折枝采叶,在辽阔的知识海洋中拾珠吸露,从“真”处看,从“细”处看,从“深”处看,从“另”处看,从“无”处看,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一枝一叶就会变成繁茂的园林,一点一滴就会变成浩瀚的海洋。
二、体验生活,让学生作文说真话
学生虽观察了许多,可提起笔来还是唉声叹气,觉得没什么可写,怎样才能轻易下笔呢?这就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多做、多玩。多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如洗衣做饭、插秧养花、饲养家畜等;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扫马路、拣垃圾等;做小试验,搞小制作,充分利用试验制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来写作文;采访调查,让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或新闻人物做调查研究,然后写通讯或调查报告;旅游参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参观旅游,在亲自感受和体验后写文章。多玩,如弹奏乐器、唱歌跳舞、体育锻炼、踏青野炊、爬山赶海等。让学生在做中、在玩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书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做、玩、学、思、悟,在心情愉悦的做与玩中获得欣慰,感悟生活的妙趣盎然,获得写作的素材。
三、感悟生活,让学生作文有见地
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的。教会感悟生活,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所在。著名作家刘心武说:“倘若仅仅是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学生不仅要品味生活,而且要学会感受人性的美丑,思考生活的真谛,养成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如从劳动中去领悟“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爬山赶海中体味艰苦,感受坚强;从竞选班干部中品味失败,学会战胜脆弱……在活动中感受、品味、思考人生的酸甜苦辣,有感而发,会有真情流露。
四、表达生活,让学生作文吐真情
学生虽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写作时也不能活学活用,这关键是学生没有激活所积累的材料,不能很好地表达生活。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怎样才能使死的素材焕发出生机呢?
1.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一般按照类别分为语言摘抄、材料概括理论要点等,每个类别又可分若干小类,如“人生品德”方面就可分宽容、良知、责任、感情、敬业等方面。
2.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或创设情景,让他们真情表白。捕捉学生有感而发的場景,记录闪烁的思想火花,抓住稍纵即逝的怪问题、小注意、奇想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一个盛夏下午第一节课,突然狂风乍起,乌云密布,天地昏暗,伴随着隆隆的雷声,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一会儿窗外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外,好奇、惊讶、害怕、激动、兴奋,表情各异,这不是最佳的时机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聆听大自然的交响乐,学生叽叽喳喳,拍手叫好,交头接耳。雨过后,即兴口头作文。学生情动而辞发,出口成章,语言流畅,具有鲜明的个性,真是“吾意所欲言,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生活本是五色草,生活本是七彩花,只要用心去观察、品味、思考,处处有可写之物,物物能生发妙文。因此,作文教学应当以生活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引导学生走近生活,思考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作者单位:河北省怀安县教育局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作文有素材
学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然而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却“身在宝中不知宝”,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加留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可见,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春天可体验温暖的阳光,夏天可观察雷云雨电,秋天可嗅丹桂飘香,冬天可望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
教师还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如家乡的建设和变化,街市的热闹和繁华,家庭设施的添置,班级动态的剪影,做到每事必问,每问必得。
因此,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到广阔的自然园林中去折枝采叶,在辽阔的知识海洋中拾珠吸露,从“真”处看,从“细”处看,从“深”处看,从“另”处看,从“无”处看,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一枝一叶就会变成繁茂的园林,一点一滴就会变成浩瀚的海洋。
二、体验生活,让学生作文说真话
学生虽观察了许多,可提起笔来还是唉声叹气,觉得没什么可写,怎样才能轻易下笔呢?这就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多做、多玩。多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如洗衣做饭、插秧养花、饲养家畜等;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扫马路、拣垃圾等;做小试验,搞小制作,充分利用试验制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来写作文;采访调查,让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或新闻人物做调查研究,然后写通讯或调查报告;旅游参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参观旅游,在亲自感受和体验后写文章。多玩,如弹奏乐器、唱歌跳舞、体育锻炼、踏青野炊、爬山赶海等。让学生在做中、在玩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书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做、玩、学、思、悟,在心情愉悦的做与玩中获得欣慰,感悟生活的妙趣盎然,获得写作的素材。
三、感悟生活,让学生作文有见地
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的。教会感悟生活,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所在。著名作家刘心武说:“倘若仅仅是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学生不仅要品味生活,而且要学会感受人性的美丑,思考生活的真谛,养成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如从劳动中去领悟“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爬山赶海中体味艰苦,感受坚强;从竞选班干部中品味失败,学会战胜脆弱……在活动中感受、品味、思考人生的酸甜苦辣,有感而发,会有真情流露。
四、表达生活,让学生作文吐真情
学生虽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写作时也不能活学活用,这关键是学生没有激活所积累的材料,不能很好地表达生活。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怎样才能使死的素材焕发出生机呢?
1.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一般按照类别分为语言摘抄、材料概括理论要点等,每个类别又可分若干小类,如“人生品德”方面就可分宽容、良知、责任、感情、敬业等方面。
2.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或创设情景,让他们真情表白。捕捉学生有感而发的場景,记录闪烁的思想火花,抓住稍纵即逝的怪问题、小注意、奇想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一个盛夏下午第一节课,突然狂风乍起,乌云密布,天地昏暗,伴随着隆隆的雷声,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一会儿窗外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外,好奇、惊讶、害怕、激动、兴奋,表情各异,这不是最佳的时机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聆听大自然的交响乐,学生叽叽喳喳,拍手叫好,交头接耳。雨过后,即兴口头作文。学生情动而辞发,出口成章,语言流畅,具有鲜明的个性,真是“吾意所欲言,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生活本是五色草,生活本是七彩花,只要用心去观察、品味、思考,处处有可写之物,物物能生发妙文。因此,作文教学应当以生活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引导学生走近生活,思考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作者单位:河北省怀安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