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洋溢生活的芳香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470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想象生活,处处洋溢着生活的芳香。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作文有素材
  学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然而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却“身在宝中不知宝”,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加留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可见,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春天可体验温暖的阳光,夏天可观察雷云雨电,秋天可嗅丹桂飘香,冬天可望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
  教师还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如家乡的建设和变化,街市的热闹和繁华,家庭设施的添置,班级动态的剪影,做到每事必问,每问必得。
  因此,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到广阔的自然园林中去折枝采叶,在辽阔的知识海洋中拾珠吸露,从“真”处看,从“细”处看,从“深”处看,从“另”处看,从“无”处看,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一枝一叶就会变成繁茂的园林,一点一滴就会变成浩瀚的海洋。
  二、体验生活,让学生作文说真话
  学生虽观察了许多,可提起笔来还是唉声叹气,觉得没什么可写,怎样才能轻易下笔呢?这就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多做、多玩。多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如洗衣做饭、插秧养花、饲养家畜等;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扫马路、拣垃圾等;做小试验,搞小制作,充分利用试验制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来写作文;采访调查,让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或新闻人物做调查研究,然后写通讯或调查报告;旅游参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参观旅游,在亲自感受和体验后写文章。多玩,如弹奏乐器、唱歌跳舞、体育锻炼、踏青野炊、爬山赶海等。让学生在做中、在玩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书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做、玩、学、思、悟,在心情愉悦的做与玩中获得欣慰,感悟生活的妙趣盎然,获得写作的素材。
  三、感悟生活,让学生作文有见地
  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的。教会感悟生活,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所在。著名作家刘心武说:“倘若仅仅是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学生不仅要品味生活,而且要学会感受人性的美丑,思考生活的真谛,养成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如从劳动中去领悟“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爬山赶海中体味艰苦,感受坚强;从竞选班干部中品味失败,学会战胜脆弱……在活动中感受、品味、思考人生的酸甜苦辣,有感而发,会有真情流露。
  四、表达生活,让学生作文吐真情
  学生虽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写作时也不能活学活用,这关键是学生没有激活所积累的材料,不能很好地表达生活。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怎样才能使死的素材焕发出生机呢?
  1.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一般按照类别分为语言摘抄、材料概括理论要点等,每个类别又可分若干小类,如“人生品德”方面就可分宽容、良知、责任、感情、敬业等方面。
  2.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或创设情景,让他们真情表白。捕捉学生有感而发的場景,记录闪烁的思想火花,抓住稍纵即逝的怪问题、小注意、奇想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一个盛夏下午第一节课,突然狂风乍起,乌云密布,天地昏暗,伴随着隆隆的雷声,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一会儿窗外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外,好奇、惊讶、害怕、激动、兴奋,表情各异,这不是最佳的时机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聆听大自然的交响乐,学生叽叽喳喳,拍手叫好,交头接耳。雨过后,即兴口头作文。学生情动而辞发,出口成章,语言流畅,具有鲜明的个性,真是“吾意所欲言,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生活本是五色草,生活本是七彩花,只要用心去观察、品味、思考,处处有可写之物,物物能生发妙文。因此,作文教学应当以生活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引导学生走近生活,思考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作者单位:河北省怀安县教育局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时间: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进行    现象一:数学课我们经常沿袭的时间结构是复习(5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10分钟)、作业(7分钟)、小结(3分钟)。举行教研活动时,在上课前有经验的老教师常千叮咛万嘱咐年轻教师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授英语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引入,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使学生感兴趣呢?    一、表扬为主,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也是很脆弱的,在学习中作用十分重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厌倦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以强化这些优点使学生改掉坏习惯。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不但不会受到伤害,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历史教学工作者必须让丰富鲜活的历史“灵动”起来。本文从“抓住课堂主阵地、学生做小老师和参与社会大舞台”这三大方面阐述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诱导让学生参与教学,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成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 诱导参与 “灵动”    知识经济社会决定了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是培养更全面的、更高素质的人才。为适应这一趋势的新课程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职德育课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了以“呈示目标、自学探索”,“论理解疑、交流共探”,“精讲点拨、结构归纳”,“多样演练、运用导行”为主要步骤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提高了哲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哲学 双主互动 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职思品课的重要内容,她不仅给学生以知识,更给予智慧,使学生获得在一切领域驰骋自如的能力。但学习伊始,其抽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德育为首,强化人文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更显示其特定的历史要求。语文学科是达到新课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授学生知识与培育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课作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不可或缺的主角呢?本文就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重视的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薄浅的意见和看法。    一、
[摘要]在课程改革中发现问题,问题引发生成课题,课题研究促进课程的实施,改进课程又为课题服务。以教育科研引领课程实施,这样一个互相循环促进的过程,使幼儿园的教育科研越来越被重视,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越来越强,幼儿的深层发展需要越来越得到满足。  [关键词]问题;课题;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
摘 要:认知失调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行为动因。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品德教育的功能,教师如果适当地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应该坚持三个原则:循序渐进,发挥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认知失调 思想政治课 教学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教育的必修课,它承担教育学生、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教育任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思维与心理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部分中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作为高中的生物教师,应打破那种照本宣科的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述,而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在盎然的兴趣中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指导观察生活,做好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生物课的教学与生活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等职业教育已面临严峻的挑战。中等职业教育由热降冷,其间历经了社会经济、用人制度、学校就业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学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且与之相配套,在学费收取,学生管理,教学过程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使职业教育学校面向市场办学,优胜劣汰,它给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压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要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中获得体验与经验,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探究的目的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活动的体验性,把握探究的梯度性,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良好品德;目的性;主体性;体验性;梯度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