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

来源 :智囊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ergbe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觉》
  
  我们很难发现电影里的穿帮镜头。而那些原来没有检测出病变的X光照片,有90%本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肿瘤的存在。我们之所以对这些视而不见,是因为我们的视觉区实际上不超过1/4的象限。
  一个人走进一间酒吧,他的名字叫做伯特·雷诺兹(Burt Reynolds)。
  没错,就是那个伯特·雷诺兹。只不过那时他还刚刚开始自己的演员生涯,不像现在这样声名显赫。为了不让我的讲述影响你对接下来发生的故事的判断,还是听一听雷诺兹自己是怎么说的吧——这是他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的时候,回忆自己当年的生活时讲的。
  那时候我正在学习表演。上课前,我常常和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家伙一起去44大街上的“剧院酒吧”喝两杯。我记得,有一天下午大约五点半左右,我们大摇大摆地走到那里去避雨。“剧院酒吧”里面很长,但很窄,大概只有街道上的一个车道那么宽,在那样的雨天,里面就显得特别昏暗。吧台在左侧,我走进去的时候,看到一个身材很高大的家伙,肩膀又宽又厚。我坐的位置离他也就有两个凳子远……
  我在这边喝着啤酒和榨土豆汁,就听见那个大个子突然大声嚷嚷起来,骂着不堪入耳的脏话,一对年轻的情侣就坐在他的正对面。于是,我转过头对他说,“嘿,注意点儿!有女士在这儿呐!”
  那家伙也转过头来,对我说:“嘿!小子,关你屁事!”然后冲着我就来了。我记得,当时我看了一眼脚下,调整了步子,右脚踩在后面的黄铜扶手上,回身一记右钩拳,重重地打在那个大块头的脑袋上。随着一声巨大的声响,那个家伙顺着我的拳头飞出了凳子足有15英尺远,然后重重地栽倒在过道上。他的身子飞在空中的时候,我才注意到……他竟然没有双腿。
  事后,雷诺兹离开时才注意到,那人的轮椅被折叠起来,就放在酒吧的门边。
  把一个没有双腿的家伙一拳打飞出去,确实很惹人注目。我们对这件事情进行剖析的目的,并不在于腿的问题,而是在于眼睛的问题。尽管雷诺兹在揍那个家伙时,就是眼睁睁看着他的,但是他根本就没有看到本应看到的一切。这种错误在人类所犯的错误里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我们称之为“视而不见”之误。当我们在看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看到了一切。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我们每每会遗漏掉一些重要的细节,就像是刚才故事中的腿和轮椅,甚至会是更大的东西,比如一扇门或一座桥。
  
  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感觉的那一部分
  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东西视而不见呢?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眼睛和它的基本工作原理。眼睛并不是摄像头,它无法拍下事件的照片。而且,它也不能一下子就看到视线中的一切。不管是在什么时候,眼睛能够清晰看到的区域,只是全部视线所及区域的一部分。比如,在正常的观察距离内,清晰的视觉区域,实际上只有不超过1/4的象限。眼球每秒钟大约有三次的转动和停止,眼睛通过不停地四处“张望”,来突破自身的上述局限。
  当眼球转动的时候眼睛到底能够看到什么,这部分要取决于是谁在看。比如说,有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趋向于看到不同的事物。同样是在观注一个小偷在偷一位女士钱包的场景,女性会更注意那位被盗女士的表情和反应;而男性,则更留意那个偷东西的小偷。在记忆目标的活动方向的时候,习惯用右手的人,比习惯用左手的人有着更准确的记忆力。多年以前,海尔-波普彗星曾在夜晚的天空呈现出一道辉煌的奇观。随后,英国的研究人员分别询问习惯用右手和习惯用左手的人,问他们在观察彗星时是否注意到,彗星的头部是朝哪个方向飞行的?习惯用右手的人比后者更能清晰地回忆出,彗星是向人们的左手方向飞行的。人们的方向偏好也和惯于使用哪只手有关系:当在十字路口猛地转弯时,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会右转,而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会左转。至少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因此,有研究者建议说,“大多数人在商店、银行或医院之类的地方排队的时候,应该多留意自己的左侧,这样往往可以找到更短的队列。”
  
  专业人士的冷静观察期
  实际上,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不仅取决于性别和双手的使用偏好,而且还会受到职业的影响。研究调查表明,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个场景有不同的观察方式。假设你是个高尔夫球手,或者说得更好一点儿,你是一位技艺几乎完美的伟大的高尔夫球手。你在和一位朋友打球,他的球技和你比起来马马虎虎。你从球座开出的球飞入球道,现在轮到你推杆入洞。这时候你观察球的方式,和你的那位朋友会是一样的吗?
  可能并不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专业人士和业余选手在看待同一件事情上总会有所不同。其中的一个差别,和我们所说的“冷静观察期”(quiet-eye period)有关。所谓的“冷静观察期”,是指需要用于调整运动反应的一段时间。它就出现在我们对目标的最后一瞥和我们的神经系统开始对此作出反应之间。研究表明,在很多运动项目中——从我们在球场上投掷篮球,到奥运会上的气步枪射击比赛,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在“冷静观察期”上都存在差别。各种研究共同的发现就是,专业选手的“冷静观察期”普遍要比业余选手长。
  “大多数人,在商店、银行和医院之类的地方排队的时候,应该多留意自己的左侧,这样往往可以找到更短的队列。”
  在推杆入洞前的最后几秒钟,高素质的高尔夫球手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球看,很少把目光转向球棒,或者其他什么地方。而缺乏专业训练的高尔夫球手,不会长久地盯着球看,而是时不时地看向击球的球棒。在高尔夫运动中,拥有出众的好眼神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上许多最伟大的球手,包括老虎伍兹,以及另外7名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锦标赛冠军,都曾经通过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把视力矫正到20/15或者更高。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20码之外清晰地看到正常视力的人只有在15码之内才可以看清的东西。运动设备制造巨头耐克公司甚至推出了一种专门为了减少视觉分散状况的轻击杆。这款名为“IC”的轻击杆,在市场上卖到140美元。它的球杆和手柄都是绿色的(可以和球场上草地的绿色融合,以避免分散球手的注意力),但是铝合金的杆头和T型的瞄准线都被设计成白色,这样球手就可以把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球杆和高尔夫球接触的那个部位。
  
  我们只能注意到自己希望看到的
  不管我们是专业人士还是技艺不精的外行,即使是那些拥有良好视力的人,也会出现令人震惊的“视而不见”的错误。令人迷惑不解的形式之一,就是对“变化”的“视而不见”。我们无法觉察到,自己眼睁睁看着的场景在转瞬之间(有时候就是一眨眼那么短的工夫)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这就是对变化的视而不见,或者是无法察觉。
  在10年前,有一个试验把这种无法觉察的变化的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出来。这是一个设计简单但看起来有些顽皮的实验。实验设计者,丹尼尔·西蒙斯和丹尼尔·莱文,当时都在康奈尔大学。他们找了一些愿意充当“陌生人”的实验者,让他们在校园里向过路的人问路。正如你可能猜到的,这个试验是被特别设置过的。当这些“陌生人”和过路者交谈的时候,研究人员会安排两个人走上前去强制打断他们的谈话——方法就是让这两个人抬着一扇门从他们中间穿过。其实,谈话被打断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一秒钟。但是这一秒钟的时间内,会发生一个重要的变化。抬着门的两个人中的一个,会和问路的那个“陌生人”对调一下。当那扇门被抬过去后,新替换上来的这个人,还站在原来那个过路人的面前,继续和他交谈,就像是刚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那些过路人能够注意到这个和他说话的人已经换成了另外一个人了吗?
  
  眼睛里看到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会本能地相信自己看到了非常详细的一切,并且自信地认为,自己能注意到其中发生过的任何变化。然而,我们根本无法捕捉到具体变化。既然如此,这件事情就显得特别有意思了。西蒙斯说:“人们一贯的看法是,如果出现了一些意在看完电影的学生中,只有1/3的人留意到,电影中的演员发生了变化。想不到的变化,这些变化就会自动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眼睛也自然地会看到它们。”比如说,在“门”的实验中,就单独有这样一个步骤:两位都叫丹尼尔的研究人员找了50个人来参加这个测试。在向这50个人解释完实验的情况后,他们问大家,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发现试验中出现的变化。如果相信自己能注意到,就举手。50个人全都举了手。
  西蒙斯说,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眼睛能够清晰看到的范围只有两度。
  这并不是一个很宽广的范围。握住你的拳头,把胳膊伸出去,然后竖起你的大拇指,这个拇指的宽度范围大约就是两度。在电影院的时候,你可以把拇指摆在电影屏幕前,这时候你就能意识到眼睛能够看清楚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了。超出了这个范围,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就越来越模糊。没错,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清晰范围以外的周边视域看到一些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企鹅行军》这类在宽银幕影院里放映的影片那么受欢迎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已经表明,我们对待和自己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的人的方式,与对待属于另外一个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黑人在遇到白人的时候(反过来也一样),他们的行为举止和他们遇到自己种族的人的时候是不同的;与此相同,富人遇到穷人、年轻人遇到老年人、男人碰到女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存在差异。尽管如此,令西蒙斯和莱文感到惊奇的是,人类行为举止上的这些差别,会影响到如何看待他人吗?
  
  更多内容请见《错觉》原著
  
  [作者简介]
  约瑟夫·哈里南
  《华尔街日报》记者,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哈佛大学尼曼访问学者。目前生活在芝加哥。
其他文献
《鲁商》  『 悦读推荐 』  在中国的历史上,诸如晋商、徽商、粤商等商帮都曾经引领一段传奇,但鲁商却较少为人提起。其实,鲁商的光彩绝不逊于它们。这本书便以鲁商中的知名企业如瑞蚨祥、盛锡福、张裕等为研究对象,剖析它们的经营智慧和管理理念,为今人所借鉴。    作者:山东商报社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28.00元    【 名家点评 】  我们回顾中国古代的历史会发现,在独特的国家治理模
期刊
确保管理者所在的管理层级与其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相符,对于企业而言是一项挑战    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特别是各层级管理者的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是一个从未解决的老问题。正如彼得原理所说: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这话其实不太准确,员工的不能胜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被提升”,责任更多在于人力部门,虽然员工本人未能主动寻求改进也是原因之一。  对于这部分已意识到问
期刊
《企业微博管理手册》    微博刚来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没做好准备;微博很火的时候,很多企业还是没做好准备;我在想,当微博成为传播大势的时候,你是否依然没有做好准备?  都知道微博是个好东西——知道她改变了历史上所能呈现的全部传播形态,知道她的传播威力跟核变一样魅力无穷又威力无边,但如何驾驭她的威力、如何合谋她的魅力,是很多企业兴趣盎然又举目茫然的事情。  微博之魅,在于她的低成本传播趋势;一夜之间
期刊
【 原著节选 】    当今,对领导力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随处可见。几乎每一期《华尔街日报》都有关于著名公司从外部聘请顶尖高管人员的新闻。对领导人才的旺盛需求使得猎头公司生意兴隆。为了能够吸引顶尖商学院的毕业生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咨询公司更是开出了六位数的起薪。像麦肯锡一样,许多咨询公司也都花大量时间制定专门的战略来应对“人才战争”。为了拥有那些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几乎每家著名公
期刊
商业模式这个话题居然几乎是当今商界最热闹的话题之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不无意外的说,本期的推荐榜单是被商业模式和微博主题霸占了的,就个人的阅读喜好来说,我认为《商业的常识》和《企业微博管理手册》是给我启发最大的两本书。当然,不是因为它们卖得最好,而是因为前者让我从商业的“根本”去思考,而后者则让我从微博使用的实践中转回到理论去理解网络技术在商业模
期刊
《领导力的真理》  作者:[美]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阅读理由:两位著者基于30年的研究和在领导力测评中得到的100多万份问卷数据,总结出了10个领导力的真理,这10个领导力真理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在任何时代背景和环境下都适用的领导力理念,是领导力的核心所在。领导者掌握了这10条领导力真理,就可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在瞬息万变和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期刊
《传媒经济学》  『 悦读推荐 』  在数字时代,读者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企业越来越多地选择成本低廉、更生动和更有针对性的网络广告。作者以亲身经历和与多位美国资深媒体人的访谈为基础,告诉21世纪的读者、新闻出版机构的管理者、广告主和传媒业者,应如何面对数字革命,变挑战为机会。    作者: [美]肯·多科特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定价:39.00元    【 名家点评 】  “媒介融合”
期刊
《错觉》    『 悦读推荐 』  我们的生活总是与一种奇怪的错觉相随: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可思议地欺骗自己,我们曾有的刻骨回忆常被自我意识纠正,我们总是自命不凡。在这本人类行为学的经典之作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一些有趣行为——我们怎样思考,怎样看,怎样记忆,怎样忘怀,是什么东西引诱我们的人生抉择变得非理性。    作者:[美] 约瑟夫·哈里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28.00元    【
期刊
《传媒经济学》    2009年,新闻出版业的历史看起来似乎将要被改写,就在这一年,新闻出版业经历了预料之中而又前所未有的萎缩。传统的商业模式土崩瓦解,许多出版商试图给这场危机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美其名曰重组、重构或新的战略方向,总之听起来要比“危机”好听得多。  尽管在这场危机中,在美国有至少4000名记者离开了新闻编辑室,然而其他幸存者却没有时间理会“幸存者的内疚感”。他们的报酬缩水,退休奖励
期刊
《引导》    为了提升会议和交流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组织引入第三方人员来引导会议。在这种方式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引导者(Facilitator)。引导者来主持会议,管理会议的会谈过程,但不参与内容的讨论,也不去评判和影响会议的结果。引导者聚焦在会议如何开得最有效,他不向参加者提供他个人的想法,而是向大家提供系统的、结构化的会谈过程和工具;引导者不会去赞同某个观点,而是要确保每位参与者
期刊